专栏名称: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属自媒体,旨在通过传播教育常识、更新教育理念、发起教育讨论、发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大众一起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inux就该这么学  ·  不止是操作系统!Linux ... ·  昨天  
Linux就该这么学  ·  微信新功能升级:可一次性删除所有“单向好友” ·  3 天前  
Linux爱好者  ·  AI 正在培养一代 “文盲程序员” ·  6 天前  
Linux爱好者  ·  126K + 30K ... ·  6 天前  
Linux爱好者  ·  嵌入式开发实战:国产8nm AIoT全流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思想网

警惕技术陷阱,向“伪创新”say No!教育创新“雷区”,你踩中几个?

教育思想网  · 公众号  ·  · 2024-05-29 12:12

正文

2024年7月18日—20日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将在四川成都盛大召开。
5月2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了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发布会。发布会上,我们一起探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创新”,共同思考如何构建更适应未来的教育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创新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我们希望教育系统能够变得更加人文化、个性化,希望孩子能够从繁重、枯燥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满怀活力地去迎接未来不可预料的挑战。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创新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许多未知的难题。虽然技术在不断优化,但教育似乎仍然摆脱不掉应试主义的痼疾。

基于此,发布会上,我们邀请了处于教育创新最前沿的实践者、研究者与创变者们,围绕“AI时代,教育创新的迷思和畅想”展开对话。各位嘉宾从辨别真假创新、有价值的创新实践等多元角度对此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讨。

圆桌对谈嘉宾


1

在高速发展的技术变革中,

如何辨别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创新?


刘坚
以ChatGPT为标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无论是线上线下的学习,还是资源共享,我们都能充分地感受到今天与我们人类如影随形的强大技术,远远超出了人类任何一个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总量。 有专家这样描述,AI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在信息共享的领域已经率先实现了共产主义。

在我看来,AI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对于人类主体性而言的,也曾有人说过,AI技术的出现是上帝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在人工智能还未蓬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主体性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发挥和释放的,以至于我们一般的信息分析、加工、处理的能力,都能够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所以,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我们整个人类群体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什么是人独有的,什么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第一个是主体失能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这种快速便捷生成内容的方式,会进一步放大人类的思维惰性 诱使个体完全用机器来替代自己思考 然而,人类的能力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会使个体逐步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愿长期投入,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必将退化。

第二个是信息堡垒的问题 。原本我们以为,信息鸿沟更多是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造成的。然而在当下信息充分共享的情况之下, 信息鸿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变得更加 巨大 这背后是因为我们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原本就认同了的观念,只听我们自己想听到的,只传播我们自己想传播的信息。

唐晓勇

从辅助教学整合到数字化转型,我经历教育数字化应用已有25年的时间。这25年来,依托技术的应用,我们改变了孩子、老师、学校,包括我自己。但是纵观整个社会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比如, 我们运用技术之后,教育结构化得到改变了吗? 事实是 数字技术并没有撼动我们的传统教育。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技术运用的核心是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去创造性地学习。

在数字技术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数字鸿沟、技术鸿沟,当下,这一轮鸿沟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在不断扩大,会造成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产生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会让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产生差别。当前,很多学校的常规技术都不再缺失,但是如何运用是重要的问题。作为一线的校长和老师,我非常焦虑,因为我们对它的认知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的初中、高中更多的是用技术强化应试学习,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使得教育内卷升级换代,从而使技术走向反教育的道路,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2

AI时代,怎样对“伪创新”说不?

教育创新要避开哪些“雷区”?


李一诺

我觉得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创不创新,而是正不正常,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正常教育,而不要提什么创新教育。

有的时候创新会给我们一种虚假的先进感, 但其实去看世界各地所谓做得好的教育,日本教育也好,芬兰教育也好, 说到底他们就是一个尊重常识的教育,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教育。

那正常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特点是孩子喜欢去上学 。一个孩子喜欢去上的学校,肯定是个好学校。 第二点是教师的工作状态是幸福的 。虽然大家都知道教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是如果他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教育给孩子本身带来的成长,那其实是一种幸福的职业状态。 第三点 家长 能够 从孩子的教育体验 感受到幸福感。 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那教育就不得不变成了一个全家人都参与的活动。如果孩子上学之后,家长变得更焦虑、劳累,那么这个教育肯定存在问题。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这三点一个都不满足。 原因 在于 我们做了很多装饰性的工作 从中得到 某种虚假的先进感 却忽视 了教育里最核心的问题。 AI技术有个很大的风险,就是容易变成新的装饰性工作,好像教室里安装了一个仪器,我们的教育就先进了,然而这些东西跟先进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就是回归正常。

白雪

首先, 我觉得创新的教育像是一个系统 它可能不是某件事情或某个东西,而是你面对一个问题,产生想法,实施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保持关注与觉察的整个过程。

其次 ,我觉得创新就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调用很多不同的方法 。当你有不同的想法时,愿意跟大家分享,常常去关心这个世界各个角落不同的人的观点,习惯于借用、移用,甚至用杂交的方式去做一些事情,久而久之,可能会有一些发明或者创新。

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注重互动,我们知道所有的事情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在这样的创新之中会更加关注学习者本身,所以我认为 创新的教育应该是真正 为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人着想,因此它不 让人越来越焦虑,而 会带来 一种温润和治愈。

回顾我16年的教师生涯,我觉得 创新带给我的体验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的行为去持续做一件事情 ,好像是在湖边丢下了一颗石子,每一个石子所激起的涟漪都会消失,但是它所带来的变化是更为持久的。我想我会持续地往这潭水里扔石子,为了炸出愿意和我一起产生涟漪的一群人,不断去尝试,带着包容的心解决问题。 创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进化论,大家自然地生长,慢慢 形成 一种 更为多元和包容 生态


3

AI时代教育创新可以怎么做?

如何阐释有价值的创新实践?


李一诺
如果我们正面地看待AI,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价值。

第一 ,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在后AI时代成功 按常识来讲,那肯定是一个更像人的人,在很多事情都可以被机器取代的时候,还葆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第二 点, AI提高了我们的效率,可以解放出孩子、家长和老师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 点, 我们需要借AI的发展去反思教育。 这点尤为重要,我不同意AI会颠覆教育的说法,因为教育不是简单地学习,而是要让人在知识过时的情况下,不断吸收新知识,构建对于世界的新理解。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人有创造性,人需要沟通协作。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 如果我们把教育等同于如何高效地学习,而忽视了human being中being里所蕴含的底层智慧和教育本质的话,那很有可能会 走向 一条通往地狱之路。 我们现在将80%的时间放在了学习这件事情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20%,并且还一再渲染教育里的竞争关系,进一步地破坏了它。当我们利用新技术时,若没有对教育本身有更立体、丰富的认知,则很有可能加剧教育乱象。

刘坚:

我们团队十多年来做了一个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我们选择了全球29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聚焦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大家都在思考, 面对21世纪新技术的到来,人类社会何去何从?人应该具备 什么 样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在这个研究中,让我们非常吃惊的一件事情就是, 这29个国家地区的调研结果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沟通与合作 。这样一份报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们还和美国P21组织联合做了另外一项研究,他们提出来的审辩思维要具备沟通、合作和创新意识。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文化理解与传承。这点强调的是对本文化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优秀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转化。在这样的过程中, 优秀文化是可以滋养人的心灵的,从而使学习者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有个性地 独立地、创造性地 思考 。最后,我们提炼出的 核心素养是一个5C模型,包括沟通、合作、审辩、创造性和文化理解与创新
唐晓勇:

我想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合理掌握AI的人。 首先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要具备质疑的能力,而这在传统教育当中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要思考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有问题意识,有批判精神的孩子。我作为一个校长,从2014年推动整校跨学科学习,但几年之后,我发现孩子们问题意识依旧不强,于是在2019年,我开始推进整校项目式学习,基于问题驱动教孩子们怎样提问、怎样去判断问题的好坏。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发现孩子们真正发生了改变。

PBL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慢慢形成习惯,塑造他们的思维底色。这样的思维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 孩子们 能够 更好 地面对 充满变化的未来

白雪

我觉得教育创新也许是开启一种共创 在我当老师的过程中,一度我都感觉到非常困惑。 为什么老师还是我小时候的那个样子呢? 在我不知道怎么办时,我会跳出教育的领域。比如,我注意到设计师每天都在做用户的画像,切实地聚焦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在教育的项目式学习中,如果我们能够像他们一样具备设计思维,聚焦问题创造出一些东西,是否就会更好?

当你愿意去打开“朋友圈”,开启共创,你会感觉到其实是一群人在当老师,会得到非常多人的支持。当我们坚信世界是可连接的、梦想是有价值的,当我们依旧在坚持沟通与交流,践行终身学习,也许创新的种子便会萌芽生长。

本场圆桌论坛,各位嘉宾立足AI时代,围绕“如何破除教育创新迷思、做有价值的创新实践”贡献了独到的观点、理性的思考与宝贵的经验。聚焦AI时代的教育创新,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特别设置了多场主题发言与平行论坛,邀请了来自教育“内外”的专家与实践者们,将从更为多元的视角与维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辨与探讨,展现AI时代教育创新的N种可能。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让我们成为改变的力量!期待与您七月成都相见!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创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