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等待下一只“黑天鹅”,但欧洲商业整体面临的问题或许比英国决定脱欧或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失败更为严重。欧洲企业在金融危机后一蹶不振,如果持续疲软带来愈发孤立的保护主义政策,那目前的状况将只是一场旷日持久危机的前奏。曾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欧洲企业如今陷入持续衰退,不能只怪经济的整体下滑。
全世界都在等待下一只“黑天鹅”,现在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欧洲商业面临的问题其实比英国决定脱欧或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失败更为严重。
历经十年的裹足不前,欧洲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已经急剧下降,在全球企业排名榜上的下滑惨不忍睹,早在英国脱欧造成的市场重挫发生前就已经如此。全球最有价值的50家企业中,只有7家欧洲企业,而2006年时还有17家。美国企业不少于31家,中国则有8家(其他新兴市场还没有几个真正的大企业)。欧洲的企业家、投资者和政府必须要注意起来了。
世纪之交之际,欧洲公司和美国企业正面竞争并瓜分世界。接下来几年里,按照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市值来衡量,相比美国而言,欧洲的影响力在上升,并在金融危机前夕达到顶峰。
如今真是时过境迁。在全球24个行业中,只有一家欧洲企业占据首位(食品业的雀巢)。欧洲和美国经济规模相近,但欧洲500强公司的总市值只有美国500强公司的一半,总利润只有其50%至65%(具体百分比取决于所使用的计算方法)。
也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将企业的规模等同于影响力。《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文章《从雄师到败将》分析了这种观点的危险之处:
美国几家市值最高的企业——包括AT&T和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业务都主要在国内。很多其他公司由于国内业务发展的原因而规模庞大,但海外业务比较薄弱。宝洁可能规模上比联合利华大很多,但其在新兴市场的业务却比其英荷对手要小。德国中型工程公司虽然没有数十亿的市值,但却在专业产品市场占据优势。
然而,欧洲公司不断萎缩的规模仍然令人担忧。在研发投入中,来自跨国公司的比例似乎出奇地高。在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50家企业里,欧洲只占13家(2006年时为19家),而美国占了26家。
规模不够还可能使企业容易成为收购战的目标。通用电气于2014年收购了象征法国最高工程水平的阿尔斯通公司的主要业务,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英国富时100指数企业中,有约五分之一在过去三年里曾收到过收购要约或被视为可能的收购对象,其中就包括制药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英国石油和洲际酒店集团(IHG)。另外,由于美国的税务规则鼓励美国企业把现金留在国外,因此它们在海外并购方面干劲十足。
自由贸易者可能对海外并购毫不紧张,但外资收购确有可能成为政治问题。欧洲将会吸引更多有争议的中国并购案。2015年中国化工收购了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Pirelli),现在又在收购瑞士种子公司先正达(Syngenta)。一家中国企业对德国机器人制造公司库卡(Kuka)提出的收购要约已经引发了政治丑闻。欧洲与谷歌在“被遗忘的权利”(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反垄断和税务问题上的拉锯战都象征着欧洲作为美国技术殖民地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这一过程将不会一帆风顺。
《从雄师到败将》节选
商论合辑《巴菲特的另一面》为全球精英提供了各地商业动向,系列文章涵盖以下话题:
在“赢者基本通吃”的世界,繁荣百年的超级企业的经验还适用么?
在技术、全球化与监管的共同作用下,巨星公司的成功有何秘诀?
既要迅速扩大规模,又要保持足够灵活,企业“闪电战”策略如何发挥作用?
在栖身郊外数十年后,美国大企业的总部出现了“返城热潮”,这是促进创新还是加大分裂?
欧美相争:为什么欧洲公司在全球商业版图中日渐式微?
仇富情绪高涨,但新兴市场国家亿万富翁人数不断增加其实是件好事?
互动有礼
即日起,经济学人集团将为每周留言收到点赞最多的
三位读者送出商论订制笔记本
欢迎“写留言”参与评论
商论全新电子书现已上线
现在就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巴菲特的另一面》目录
一、赢者基本通吃的世界,百年老店的经验还适用么?
1.驱动力:巨人何以茁壮成长
2.误解:新寿星
3.关键特征:成功之道ABC
4.加入强者军团:来场闪电战?
二、奢华的总部?割裂的管理层?
5.熊彼特:奔往城市
6.企业建筑风潮:添上炫目豪装
三、全球视角
7.欧美相争:从雄师到败将
8.熊彼特:大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