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伊洛
聊聊医药,看看世界,扯扯资本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中纪委:从根源上治理医药反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伊洛

改变关税规则,应对中美贸易战

伊洛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09-14 20:50

正文


改变关税规则,

应对中美贸易战。



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城市规划研究所


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美贸易战重启已经箭在弦上。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城市规划研究所(下称“海峡城市研究所”)提出,要尽快研究特朗普贸易战的战法,找出破解之道。在特朗普上一个任期使出的贸易战武器中,关税几乎是特朗普的一张明牌。特朗普在竞选中承诺,将在出任总统的第一天就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并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45%的高关税。后来这一数额又增加到了60%。


按照对等的原则(Tit for tat),中国也要对来自美国的商品加征同样的关税,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应对上一轮贸易战的对策。从事后效果看,这种“对等”的反制效果其实并不“对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多,美国对中国出口少。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8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1.96万亿元;自美国进口7141.3亿元;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24万亿元。互征同样的关税,对中国出口影响显然更大、更重。瑞银集团2024年7月15日发布的一项评估显示,如果美国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60%的新关税,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因此下降2.5个百分点。


海峡城市研究所认为,既然贸易战不可避免,中国就应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战场——不应该在美国给我们预设的战场(商品)开战,而应该把贸易战引向对我们有利的预设战场(货币)。这是因为中国对美贸易虽然是大幅顺差,但外贸结算货币却大部分是用美元,而美国几乎不用人民币。如果中国关税能够从产地原则改变为货币原则,就可以将贸易战从对我们不利的商品战场转向有利的货币战场。


针对结算货币加税,简单讲,就是任何国家对中国加税,中国不是对该国商品加税,而是对使用该国货币结算的进口贸易加税。举例说,如果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60%的关税,中国就对所有以美元结算的进口商品加征60%的税。比如,澳大利亚没有对中国加税,但其铁矿石对华出口如果用美元结算,也要加60%的进口关税。而如果改用欧元结算的贸易,哪怕商品产地是美国,关税也是欧元区对中国的关税。也就是说中国的关税和产地无关,而是与使用的结算货币有关。


货币关税的一个主要效应,就是市场会对低关税的主权货币产生更大的需求。还是举现实的例子,俄罗斯对中国出口能源按照人民币结算,依照货币的原则,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关税为零。这时,如果沙特阿拉伯坚持用美元结算,就要额外支付60%的关税,结果是沙特很可能会失去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能源市场。沙特要想和俄罗斯竞争,就只能选择人民币(或其他对中国关税为零的国家的主权货币)作为对华出口的结算货币。


对美国而言,使用关税作为贸易手段的美国,就要失去结算货币的份额或面对贬值的压力。如果澳大利亚矿石和美国粮食要规避60%对华出口的关税,就需要将美元换成对华关税较低的欧元等其他货币进行结算。美国对华关税越高,市场上对欧元等非美元需求就更大,美元的份额就越小。


对货币加税的原理是通过对不同货币赋予歧视性的关税,改变结算货币的流动性。假设三个货币按照流动性排序A、B、C,其关税税率分别为a、b、c,那么只要关税a足够高,A货币相对于B、C的流动性排序就会改变,贸易就会放弃A货币进行结算。同理,如果关税c相对a、b足够低,C货币的流动性就有可能超越A、B从而成为主要结算货币。


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结算货币,按照结算货币征税对美元的影响要比人民币的影响大得多。美国根本没法进行“对等”的报复。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进口大国,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对世界金融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货币关税可以将中国的国内消费转化成对全球金融影响力(比如日本就可以降低对华关税增加日元的需求,从而对冲日元贬值的压力)。目前,中国在全球金融的影响力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体量是完全不匹配的。将货币和关税挂钩,可以有效放大中国市场在全球金融中的话语权。


海峡城市研究所也注意到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比如越南,对进口自中国商品征收60%的关税,但对华出口却不用越南盾而是用人民币结算,按照规则,中国对越南的关税只能是零。尽管看上去越南似乎占了便宜,但由于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总体对中国还是有利的。因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出口的主要是制成品,进口的主要是原料,市场主要面对的拥有硬通货的主权国家(美欧日),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不是主要的市场。只要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减少对美元等硬通货的依赖,从而减少美国对中国加关税所带来的影响。


货币为基准决定贸易关税就是利用美国增加关税自身的后坐力,冲击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霸权地位。如果特朗普对中国加税,中国的贸易对手就会改用欧元等美元竞争货币来规避中国的关税。除非美国强迫其他国家对中国加征同美国一样高的关税,否则美元就会逐渐把结算货币市场让给欧元等其他货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中国在贸易中减少美元的使用,美元需求就会随之减少,各国对美债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如此一来,对中国加税,于美国经济产生的后果就会比对中国经济更严重,甚至会威胁到美元的根基。


中国对美元结算加税的目的不是要全部贸易用人民币结算,这作为出口大国也是做不到的。中国的目的是挑动欧元、日元、英镑与美元竞争,破坏美国对中国商品加税的威胁——谁对中国商品关税低,谁的货币在对华贸易中就更受欢迎。通过货币关税诱发这些国家之间的货币竞争,可以有效抑制这些国家对中国加税的冲动。


海峡城市研究所发现,这个关税还有利于维持并推动全球化的议程。如果这个关税规则成为世界规则,那么关税最低的货币,才可能成为全球货币,想要扮演全球货币的供给者,自身就必须接受低关税。任何破坏全球化的国家行为都要冒着失去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的风险作为代价——大家最后都会选择对华关税最低国家的主权货币进行结算。由于国际结算的货币都是有强大贸易话语权国家的主权货币,管住这少数几个国家的关税,也就管住了全球的关税。市场将会比WTO更好地抑制各国的关税冲动,从而抵挡反全球化的逆流。


货币是美国的软肋,商品是我们的软肋;美国打击我们的商品,我们就打击美国的货币。美国用差异的商品关税在生产国之间挑起竞争,从中国向外转移产业链;中国就要用歧视性货币关税在消费国之间挑起竞争,推动结算货币在不同货币区迁移。可以说,以结算货币为基准征税就是将商品国之间的竞争转化为货币国之间的竞争的制度工具。


海峡城市研究所进一步指出,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自动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只要用人民币结算,不用和中国谈判,就自动进入中国自由贸易区,贸易项下的货币流动就会像各省内部间一样便捷。不仅会给对华出口贸易提供最大的确定性,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围绕人民币的内部结算网络。


有人担心人民币结算会造成离岸人民币增加,一旦这些离岸人民币在货币市场兑换美元,就会导致人民币的贬值。这种可能当然存在,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人民币可以购买几乎所有商品,如果配合采用差异退税的政策(美元贸易退税少,人民币贸易退税多),让离岸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有更强的商品购买力,大部分离岸人民币就会被用来购买人民币计价的商品,而不是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如此,有庞大实物商品支持的人民币也会成为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玩家。


海峡城市研究所认为,现代经济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的竞争。和传统的商品竞争时代不同,货币竞争时代的关税必须有所创新。为了在新一轮贸易战获得主动权,海峡城市研究所建议,中国要及早开始研究、测试新的贸易战工具,选择一些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本币是结算货币的国家)或产品(比如大宗商品,粮食、矿物、能源等)开展政策测试。尽管时间紧迫,但仅仅这一工具被公开讨论,对贸易战的对手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威慑。



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城市规划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挂靠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所创始所长马武定教授,现任所长赵燕菁教授,目前由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多位老师共同担任所内相关研究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