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北森,一体化人才管理云平台,拥有国内唯一覆盖人才测评、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继任与发展、360度评估反馈、员工调查、核心人力等业务的一体化人才管理软件平台iTalen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银行  ·  坚定信心 深化改革 ... ·  22 小时前  
科普中国  ·  堵车时,第一辆车在干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知乎两千万人热议:年轻人迷茫,中年人危机,职场困境如何突破?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0-04-28 11:30

正文


前几天的知乎热榜三番五次地冲进一个话题,引来两千多万人的围观和热议。话题热度冲进前十,甚至把自带热度的某猫某总的桃色新闻和“朱一旦”的话题都踩在了脚下。


这个话题的内容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


一场疫情的黑天鹅事件,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伴随着网络上充斥的倒闭、裁员、失业等字眼,人们对于工作、职业的迷茫和焦虑情绪冲向了高点。

同时,最近刚刚结局的《我是余欢水》,继去年的《小欢喜》黄磊之后,也再次将中年危机这个话题推到了一众网友面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究危机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应对办法。大家逐渐意识到: 中年人不是一下子危机的,而是从年轻时的迷茫一步步走向危机的。

01

职场年轻人的困境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20岁创办facebook的扎克伯格、21岁创办苹果公司的乔布斯、26岁连环创业者王兴、26岁创建99搜房网的张一鸣、28岁的金山CEO雷军……20世纪末高速发展和普及的互联网造就的“英雄”们,也用事实拥护着这句话。

“20岁一事无成,30岁根本无法逆袭。”各类网络营销文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这一痛点,在网上大卖特卖。

“丧”、“没有斗志”、“不努力”、“不上进”、“懒惰”等标签如影随形的跟在年轻人的身后,一不小心就会被贴满全身。

而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是:

22岁大学毕业跨入社会,想大展身手,没有经验、没有背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

对于没有家庭助力的年轻人来说,往往房租、水电、通勤、人情往来等生活支出就已经让人精疲力尽, 工作三五年,也只是刚刚脱离对花呗、借呗等平台的依赖而已。

这时,又要面临结婚、买房、生娃三座大山。回头看看自己,事业上抱负未成,往前望又即将奔三或已经奔三。

而再过5年就到了比婚姻七年之痒还恐怖的职场35岁。


35岁以后该何去何从?是28岁-30岁这批人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而这种紧张感,在跨过30岁的门槛时,尤为猛烈。

02

退居小城是不思进取吗?

Tina所在的公司是江浙一带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平均年龄25岁。

今年3月20日刚发完年终奖,周一Tina部门里就有三个94年的员工同时提交了离职申请。

Tina逐一和三位员工谈话挽留,最后却感到万分无力。

员工A 说:“年前,和我同租的室友回老家结婚了,本来我打算年后就找个室友合租。


没想到疫情爆发了,过了年根本就找不到室友。我一个人付了两个月的两室一厅的房租。钱不够,还是问爸妈要的。


我工作五年了,最后连一套房子的房租都付不起,感觉是时候回家了,至少家里的生活成本和压力会小一些。”


员工B 说:“公司给我升了职加了薪,我拿的比同期进公司的同事都多,也算是对我工作付出的一种认可。


但是我觉得太累了,几乎每个晚上和周末都在加班,随时随地都要响应工作,更恐怖的是,我看到职位越往上走,只会越忙。


我知道年轻人应该拼搏,但是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自从大学的男朋友在我入职第一年因为工作原因和我分手后,我就单身到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去认识新的人、谈一段新的恋爱。


我和家里人已经商量好了,回家找一份轻松点的工作,谈恋爱、结婚,过安逸的生活。”


员工C 的理由也差不多。


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离职无非两个原因:一、钱没给到位;二、心受委屈了。

但是Tina团队的这三位员工都表示,非常认可公司,认为公司是一个有足够发展空间的平台,给的报酬和个人付出成正比;也很喜欢现在的这个团队,扁平化管理、同事之间感情也很好。

离职原因只是因为:在这里感觉自己每天都是在挣扎着生存,活得小心而卑微。回家却可以有真正的生活。

不可否认,今天的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浪潮、度过了互联网经济的爆发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阶级上升的通路也越来越窄。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百度百科


这一批20岁出头的年轻人,是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一代,是清醒的一代,也是理智的一代。他们所受的教育远远超过以往,对于选择,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也大大超过前辈们。

选择退居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看似是“不思进取”、“没有斗志”的选择,却是他们理性的、清醒的思考后做的最优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网络


03

立志要奋斗和打拼,该如何突破职场围城?

能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选择回家发展,还是这代年轻人中偏幸福的一批人。而更多的年轻人,并没有这份幸运和退路。

正因为如此,他们所承受的迷茫和压力更甚于前者。

没有社保的父母,没有积蓄的家庭,纵然可以给自己足够努力的理由,却难免陷入越忙越穷的困境, 贫穷让人不能停止工作,也让人缺乏想象力。

同时,他们发现,干再多活、加再多班,都比不过那个因为情商高而成为领导心腹的同事,不知不觉陷入职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不受控制的成为了职场“老油条”。

冥冥中仿佛踏入了一座职场围城,看着城外的人混得风生水起,自己却不得其门而出。

其实,要摆脱这些困境,并非毫无办法。

  • 多面发展,不断刷新自己的“下限”

我认识一位姑娘,毕业之后,除了本职工作外,只要是能赚钱有前景的事情,都愿意去尝试。

第一份工作做的是Inside的HR,却在周末积极地帮做猎头的朋友寻找和面试候选人,业务流程熟悉后,机缘巧合直接就兼职了一家公司的part-time猎头,一年也能做几单。

因为平时工作节奏快、加班特别多,每天只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利用,她就拿来研究新媒体写作,学学写写的,大半年之后竟然开始陆续中稿发文,每个月累计只花两三天的时间也能小赚几千块钱。

聊到职场危机这个话题,她自信地对我说:

我一点都不怕自己失业,因为我知道我做不了Inside的HR,我做猎头也可以拿到好的绩效;


纵使我需要在一个岗位或新公司从头开始,我也可以通过写文章补贴减少的工资收入;


更何况,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兼职工作,我的能力和经验都在与日俱增的,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从来没有停止过打磨自己。


刚毕业的时候我的月薪只有3千,当时我的兼职工资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现在我的正式工资已经过万了,兼职工作给我带来的年收入也赶上了正式工资的80%。


我还担心什么呢?


的确,当风来的时候,猪都可以上天。当潮退的时候,裸泳的人才是最尴尬的。人生路很长,追求目标的路上,多备几个放鸡蛋的篮子,不断提高自己的“下限”(能力、收入等等),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底气和安全感;也能够让自己在面对机会选择时,不被现实束缚,更纯粹的考虑那个更长期、更有利的机会。

  • 寒门难出贵子,但学习仍是你最好的逆袭方式

从英国BBC《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到北大才女刘媛媛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讲述的都是阶级固化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现实: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能够跳出这个怪圈的人,万里挑一。

然而,塔拉·韦斯特弗在自传中向人们阐述了自己如何摆脱充满暴力、虐待、思想控制甚至情感扭曲的摩门教原生家庭,而成为一名剑桥博士的经历。塔拉在17岁前从没上过学、17岁后通过自学考上大学,并一路读到了剑桥博士。她把自我蜕变的成功归结于两个字:教育。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也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知识能够让你在看上去无比艰难的情况下,让成功不那么遥远。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更不应该对成长这件事望而却步。

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才是上升最公平的捷径!而高考之后,读研、考试也是年轻人逆袭的最佳选择。

千万不要听信那些随波逐流的话:硕士学历没有用、在职读研没有用、考证没有用。有没有用,别人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只有市场说了算。每年的考研大军、雅思报考人数、MBA越来越贵的学费,是最直接证明和体现。

及时做好自己的学习提升规划,有时候,比职业规划还重要。

  • 认清自己,退居二、三线并非不可

前段时间,和怀孕6个月的闺蜜柠檬聊天,她突然提到自己和老公现在正在考察周边的三线城市,想换一个地方定居。


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是新一线,房价已经直冲4万,柠檬和她老公的家庭收入并不低,有能力换大房子、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好的学区,但是带来的生活压力也不容小觑,必然会影响生活质量。


江浙一带得益于良好的招商环境, 三线也有不错的企业和工作机会,换到三线城市,房价只有现在城市的一半,收入反而不会受太大影响。考虑下来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类似柠檬和她老公的这种选择,在我的朋友圈中并不是首例。

去年,我的另一位朋友阿雅和老公就从北京一路南下,考察了宁波、厦门、武汉、苏州等多个非一线城市的就业、居住、就学等环境,卖掉早年在北京攒下的老破小,最终选择了在苏州落户。不但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解决了未来孩子读书问题,多出来的资金和精力,也让阿雅能够投资自己,轻松的圆了多年的MBA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