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村与城镇建设
住建部《小城镇建设》杂志社官方新媒体平台,村镇第一科普平台!我国村镇建设领域权威政策宣传与学术交流平台!《小城镇建设》杂志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冷丫  ·  你俩当我面,在酒吧“补上” ·  2 天前  
云峰早点报  ·  网友在贵阳街头偶遇会爬楼梯的消防车 ·  3 天前  
冷丫  ·  她有老公,我和她很久没玩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村与城镇建设

【2017.11期】基于“全国小城镇详细调查”的中国小城镇发展状况初步分析与思考

乡村与城镇建设  · 公众号  ·  · 2017-12-14 17:31

正文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v⊙)


引言

小城镇通常指城关镇以外的建制镇。截至 2016 年末,我国建制镇镇区的户籍人口为 1.6 亿,“十二五”期间年增长量基本稳定在 400 万人左右 。通常,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状况集中反映了农村地区商品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到目前的这段较长时期内,中国对于小城镇的重要性缺乏客观认识,使得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 1984 年中央 1 号文件提出允许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促使一大批农民进镇落户。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小城镇效率低的认识。进入新世纪,中央提出“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总体来看,中国社会普遍对于小城镇的重要性缺乏客观认识,导致小城镇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越来越明显。因此,亟需关于小城镇的详细调查数据与精准调查,对小城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获得较为客观、真实、精准的认知。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小城镇,区别于以往研究, 2016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组织全国各地专业人员驻镇调查。针对小城镇的人口、生活、经济和空间基本要素主要特征设计直观明确的调查问卷,抽样选择全国 31 个省(区、市) 121 个小城镇完成了彻底调查。中国建筑设计院城镇规划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 13 家科研单位, 1000 余人对全国 121 个小城镇进行了彻底调查研究,投入时间累计超 10000 余人·日。调查样本选择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随机抽样 3 种方式相结合。每个镇抽样 120 户家庭进行入户详细调查,共设置了 206 个问题,采集了 1300 余项指标。共回收居民家庭问卷 12000 户,企业问卷 1300 份,绘制了 121 份镇建成区用地现状图。


本文基于详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相比政府统计公报的数据,本次调查的数据更真实和可靠,获得了小城镇发展的一手资料,为全面分析小城镇居民生活现状、经济发展、社会情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可信的分析材料,便于得出接近实际的结论。


现阶段我国小城镇的基本情况


1
人口结构


小城镇里住着的人口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他们的需求、习惯、偏好等影响了小城镇经济、文化和空间。相比于城市外来人口输入较多,小城镇的社会结构相对稳固,家庭世代居住比例高。随着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小城镇居住的人和家庭也都有所变化,例如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工作,留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a.现阶段的“纺锤形”和未来的“倒金字塔”


从年龄结构来看,小城镇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 44 岁, 36~45 岁和 46~55 岁年龄组明显高于农村地区。相比于农村日益成为“ 386199 ”部队,即基本只有“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状况,小城镇“六零后”“七零后”的中壮年人较多,显示了小城镇当前的人口结构更加完整,劳动力更加充足。但年龄结构中值得关注的是,即使是小城镇, 16~25 岁和 26~35 岁年龄组常住人数仅相当于 36~45 岁和 46~55 岁年龄组的一半,甚至比 56~65 岁年龄组的人数还要低,意味着“八零后”“九零后”数量少,只有“六零后”“七零后”的一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小城镇人口金字塔底部缺口进一步扩大(图 1 )。


图1 小城镇人口年龄金字塔


b.七成以上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


小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中, 6 岁及 6 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高达 74% ,小学及以下的达到 32% ,大专及以上的仅有 10% 15~34 岁的青年人中,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也高达 2/3 ,小学及以下的占 1/4 。与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相比,小城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及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略低


c.镇区人口增长来自于本地自然增长和周边农村迁入


小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中, 70% 登记为农业户籍, 21% 的居民仍在乡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 13% 的居民在农村有宅基地和老房子, 20% 的居民仍有三代以内近亲在农村居住。因此,小城镇居民的面貌、想法、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等都仍与农村居民有极大相似之处。世居家庭比例高达 72% ,后期迁入镇建成区的家庭占 28% ,以近 20 年内迁入居多, 2000 年以后迁入的占 15% 90 年代迁入的占 6%


d.亦工亦农和就近就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小城镇常住居民的就业集中于务农、打工、经商、上班 4 大领域,所占比例分别为 33% 22% 21% 21% ,超过 80% 为个体就业。常住居民的工作地点以镇内就近为主, 63% 在镇区内, 25% 在村里, 12% 在县级及以上城市(图 2 )。小城镇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居住地表现出较明显的“年轻人在城里,老人在村里”的特征。从小城镇非同住直系亲属居住地来看, 40 岁以下的人 6 成以上在城市居住, 40 岁以上的人 6 成以上在村镇居住。


图2 小城镇就业者职业类型分布


2
基本生活


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涉及到居民的消费、住房、交通、娱乐、就医、教育等方方面面。小城镇的生活水平生动、真实地反映出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折射出小城镇的吸引力。小城镇居民生活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能综合地反映出小城镇的历史、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和功能,也反映出人们的心态和意愿。


a.低水平均衡的收入和有限的增收渠道


2015 年小城镇常住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为 17616 / 年,显著高于农村 ,但远低于城市(图 3 )。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打工、务农、经商和上班的工资,或退休金和政府补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通常利用财产利息、投资分红、房产增值等作为积累财富的渠道,小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极少(图 4 )。兼业是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务农的居民,通过兼业在企业上班或经商,可使收入翻一番。


图3 小城镇常住居民月收入分布


图4 拥有不同收入来源的小城镇家庭比例


b.近似农村的消费结构和时尚现代的消费萌芽


2015 年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 9828 元,略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绝大部分为低消费群体, 84.5% 的居民每月消费低于 1000 元。从消费结构来看,受限于收入,小城镇居民日常消费中满足衣食等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约占 2/3 ;文教娱乐、医疗保健、通信、社交、投资等发展型、享乐型支出约占 1/3 (图 5 )。随着信息化快速推进和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交通通讯类消费占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文教娱乐类消费明显不足,用于子女教育,娱乐休闲消费极少。消费地点以镇区为主。空调、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品开始普及,有了一些现代消费的苗头。


图5 小城镇与大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结构对比


小城镇居民日常购物以就近购物为主,食品、服装、家电,以及理发等日常服务都能在镇区购买。居民中超过一半的人会定期去县城或周边城市购物娱乐,主要是购买汽车、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或看电影等娱乐服务(表 1 )。


表1 小城镇不同类型商品常用购买地点构成比


c.相对城市的高性价比住房和不完善的住房配套


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住房建筑面积为 150 平方米 / 套,人均住房面积 45 平方米。 49% 的住房为 2000 年以后建设, 19% 的居民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相对于城市居民面对的高房价、高租金,小城镇居民的住房成本较低。大部分居民都住在自建房里, 70% 以上居民家庭居住成本只有水电燃气费用和少量维修费。小城镇商品房均价约为 2943 / 平方米,远低于国内大部分县城的商品房价格,其中 61% 的小城镇房价低于 3000 / 平方米;租金 800 / 月每套(图 6 )。


图6 小城镇居民住房来源结构


小城镇住宅的基本功能不完善,与城市有明显差距。大部分家庭几乎没有装修,或者十分简单,尚有 10% 的家庭未安装自来水,超过 1/4 的家庭没有独立洗澡设施, 1/3 的家庭无水冲式厕所,近 1/5 的家庭仍在使用煤炭、柴草等较原始的炊事燃料(图 7 )。


图7 小城镇居民住房内部设施情况


d.基本公共服务“20分钟生活圈”和依赖于县城的高等级公共服务


居民日常活动半径较小,生活较为便利,基本形成了“ 20 分钟生活圈”。小城镇交通出行时间较短,步行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目的地一般是在镇内, 70% 以上的各类出行时间在 20 分钟以内,购物、串门等高频率出行都在 10 分钟以内,生活十分便捷(图 8 )。


图8 不同目的出行活动的出行时间构成比


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满足居民需要。接近 80% 的适龄儿童在镇区就读幼儿园和小学, 58% 在镇区完成初中教育(表 2 )。 90% 以上的居民选择就近在镇内的乡镇医院、社区卫生室看小病,但对于“大病”, 90% 以上的居民选择去县城以上医院。另外,小城镇基本都改建或新建了影剧院、体育场地、文化活动场所等。


表2 小城镇家庭内学龄成员不同就学地点构成比


居民可在镇区办理户口登记、生育社保等事项,但超过一半的小城镇都不能办理婚姻登记、房屋登记、房屋建设许可等事项,需要去县城办理。应急服务主要依赖于县城。出警( 110 )速度相对较快,因为小城镇通常会设有派出所,能处理普通案件,但消防( 119 )、急救( 120/999 )、交通事故( 122 )等应急服务基本依赖县城。


3
经济状况


根据调查,小城镇的经济总量较小,平均水平仅相当于所属县城的 6% ,且一半以上小城镇的 GDP 规模低于 10 亿元。但从人均水平来看,三分之二的小城镇人均 GDP 已达到了 3000 美元的小康社会标准。尚未达到小康社会标准的小城镇,大部分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与县城和城市相比,小城镇 3.4 万元的人均 GDP 相当于所属县城 4.4 万元和全国 4.9 万元平均水平的 77% 69% 2015 年小城镇产业结构比为 32:41:27 。工商业产值在小城镇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据了主要份额,呈现出以农业为基础、工商业为支撑的格局。


a.不可或缺的农业


农业对小城镇经济的贡献达到了 32%, 种植销售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分别占小城镇企业数量的 20% 6.3% ,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超过了 33% 。农民从事家庭经营所需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也依赖于小城镇,反映了农业是小城镇当之无愧的基础部门。随着我国鼓励农业向二产、三产融合发展,一批原为农业镇的小城镇开始结合“互联网 + ”“旅游 + ”等趋势探索三产融合的转型发展路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销售,乡村旅游、农业综合体等方向拓展,形成了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


b.小规模、初加工的制造业


63% 的企业法人户籍为本镇居民。企业最注重的是本地资源、人脉关系、城镇区位等因素,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和工人完全本地化。小城镇企业生产原料一半以上来自于本县、本镇,特别是矿产、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加工等企业依托本地资源的特征更为突出。从企业用工来看,来自于本镇的超五成,来自于本县的接近七成。除加工制造业外,部分小城镇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本镇餐饮、住宿、特色加工等联动发展,具有较好的就业吸纳效应和联动效应(图 9 )。


图9 小城镇企业行业分布统计图


c.繁荣的商业服务业


作为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小城镇双向的商业集散作用和服务职能突显。个人或家庭兴办的商业、饮食、服务业门市网点数量巨大,平均每个镇店铺数量可达 311 个。平均每百人拥有的商铺 5.5 家,人均商业建筑面积 9.4 平方米。 40% 的小城镇拥有超过 300 家商铺,有的小城镇甚至超过了 1000 家商铺。单个店铺用工数 1~2 人,年利润可达 13 万元,具有较好的就业吸纳效应。店铺顾客中 80% 为镇区及周边农村的居民。


60% 的小城镇拥有定期集市。年均定期集市次数为 93 次,平均 2.5 日一集。集市产品种类丰富,承担原供销社的物资集散功能,是农民销售土特产品、购买日用工业品的主要场所,将城乡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


d.高度依赖上级财政补贴


根据调查, 2015 年小城镇上级财政补贴占可支配财政收入的 60% 左右。小城镇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资金来源除了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外,很大程度依赖于上级财政补贴。


4
土地使用


根据调查,小城镇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为 1.8 平方公里,仅相当于我国县城建成区平均建设用地规模的 1/7 40% 的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足 1 平方公里, 90% 的小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不足 3 平方公里 , 居民步行 10 分钟即可由镇中心抵达镇区边缘。


a.自然生长的空间布局与顺应地势的道路走向


与城市相比,小城镇的空间形式更为灵活自由,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与山水田园互为依托。镇建成区基本沿路、沿河自然生长,空间形态以带状为主。


除穿镇而过的国道、省道过境公路以外,其他道路一般不宽。主干道以 10~15 米居多,多数小城镇主干路间距在 250 米以内。大部分小城镇没有系统的道路网,通常有一字型、丁字型及方格网 3 种形式。道路断面形式基本为“一块板”,机非混行现象较为普遍,交叉口也较少采用信号灯控制(表 3 )。


表3 按主要道路交叉口间距分的小城镇分布


小城镇建成区为典型的“窄马路、密街巷”。道路两侧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形成 1 0.8~1 1.2 的街巷高宽比例。这样的空间尺度适宜人的驻足停留,使得小城镇的街巷功能更加多元,兼有商业、游憩和公共空间等综合功能(图 10 )。


图10 按主干路网形态划分的小城镇数量构成


b.简单的土地利用和高效复合的功能安排


根据调查,小城镇建成区的居住用地比例占一半左右,其次为道路交通与工业仓储用地。大部分的小城镇土地使用较为简单,类型很少,居住功能突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小城镇的建成区基本设在乡集镇或大的村庄,土地类型以农民居住的宅基地为主,少量的商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道路用地,也是直接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的生活居住空间(图 11 )。


图11 小城镇建设用地构成


虽然小城镇建设用地类型较为简单,但功能安排上具有高度复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邻近性和功能混合型。商业和居住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邻近性,形成了小城镇最常见的“下店上住”或“前店后住”的商住混合形式。居民可以根据商业形式灵活转换其用途,在生意好的时候开门营业,生意差时关闭。商住混合用地在小城镇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为 6.2% ,显著高于纯商业用地比例,这种混合使用,使得居民购物距离多在步行 5 分钟以内,同时承担着服务周边农村的中心地职能。


另一种形式为“商业—居住—生产”混合,多见于家庭经营的小加工、小作坊,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形成了“前店后厂楼上居”的“三合一”空间,常见于生产销售一体的裁缝、门窗加工、维修服务等业态,也是小城镇居民维持生计、获取收入的重要来源。


此外,小城镇的土地利用上还存在其他功能混合。例如居住空间同时兼具经济产业功能(庭院经济)和生态休闲(庭院绿化、宅旁树木),形成了一种“院落式”休闲空间;街巷不仅是交通空间,同时构成了居民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滨河地带、桥头等地不仅是绿化空间,也是居民社会交往的空间,是小城镇中人气最旺盛的地区。


c.低强度的地块开发与天然的开放式街区


小城镇的整体开发强度表现为“三低”特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及低建筑层数。根据调查,平均容积率为 0.73 ,平均建筑密度为 32% 。小城镇建成区内建筑平均层数为 2.4 ,平房、低层建筑的比例超过了 70% ,多层较少,占 16% ,高层极少,仅占 2%


建筑通常以道路街巷来组织,可分为街坊式、村居式及小区式三种。街坊式、村居式住宅占比达到 82% ,而小区式住宅仅为 18% 。街坊式住宅间形成了发达的街巷系统,通常作为居民休闲交往的半公共空间,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大城市相比,小城镇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图 12 )。


图12 小城镇的居住空间肌理


d.集体用地权属下的低成本自建模式与不完善的公共产品


虽然已列入了我国官方的城镇化统计,但是小城镇建成区的用地依然以集体土地为主。根据调查,建成区的建设用地中集体用地比例为 62% ,国有用地不足 40% 32% 的小城镇建成区仍然全部为行政村而没有居委会。小城镇住宅中的自建房比例高达 84% ,一半以上的小城镇自建房比例超过 94% 。即使在镇区国有土地上,自建房比例仍然高达 66%


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住宅基本执行“自有土地、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自建模式。可以看出,虽然已列入了我国官方的城镇化统计,但小城镇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集体建设用地决定了小城镇建设仍然采用和村庄相同的自建模式,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较少。


自建模式在小城镇有着巨大的优势,不仅显著降低了住宅建设成本,更加提升了居民家庭拥有的单幅宅基地的使用价值,居住空间舒适宽敞,庭院可用于杂物堆放、庭院绿化、蔬菜种植和树木种植。总体来看,自建模式能有效解决居民私人住宅,并不能提供基础设施配套等公共产品,这些还需要政府或集体组织来提供。从各项基础设施普及水平来看,涉及住宅现代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总体不足。给水、生活垃圾收集率较高,其次为通信、生活污水处理率,管道燃气、集中供热依然较为滞后(表 4 、表 5 )。


表4 小城镇文化娱乐设施状况


表5 小城镇公用设施服务拥有率(%)


小城镇调查所揭示的重要特性与作用


1
小城镇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城乡序列的塔式结构,决定了资源由乡到城逐级向上聚集,这使得人口迁移的主流过程具有时间上相互继起、空间上逐级递补的特点。人口通常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低级别城镇流向高级别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城镇因人口流向上级城市造成的空缺,一定程度上会由其下级的外出人口填补,作为城镇体系的末端,小城镇吸收最多的迁入人口无疑是因就业或改善生活条件迁入的周边农村的农民。与农村相比,小城镇目前住着的人更年轻一些;与城市相比,小城镇居民则更老一些,以 40 岁左右的中年为主。加之居民世代居住,家庭结构相对稳定完整,老人、儿童基本能得到妥善照顾,区别于农村的“ 386199 部队”,小城镇的社会现状整体上是和谐稳定的。


农民在小城镇既可生产又可生活,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生活成本低,保持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农民教育、就医、购物及休闲等日常活动的 80% 在小城镇;小城镇里的居民对生活满意度较高。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非常重视小城镇,小城镇在其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3] ,例如美国 70% 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德国 70% 的人口居住在 2 万人以下的小城镇,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诸多世界知名小镇常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