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舟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重磅!信托业出台纲领性文件,有哪些新看点? ·  14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雅诗兰黛全球裁员规模扩大 ·  昨天  
界面新闻  ·  书籍成微信“蓝包”春节送礼首选 ·  昨天  
纯银V  ·  AI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舟子

光明日报科技编辑勇当“纳米骗子”的托儿

方舟子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7-28 12:08

正文

(这几天“环保公知”冯永锋被指控性侵、强奸环保志愿者,成了名人。此人以前在《光明日报》当科技记者,与一些学术骗子合谋诈骗,例如和北大李正孝一起搞过骗人的“纳米水”,曾被我揭露。后来突然变成了“环保领域权威人士”,我多次警告过一些环保人士不要跟这种骗子混。这是我十几年前揭露他的文章)


为了推销其“纳米水”骗局,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教授、北大博雅李正孝收养了许多托儿,其中最卖命的一位是光明日报社科技部编辑、记者冯永锋。此人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1998年7月至今在光明日报社科技部任编辑、记者,主持光明日报科技周刊的科技时代、科技产业版面,撰写了许多科技报道,并在深圳商报、中国经济时报开设随笔专栏。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光明日报社会让一位从来没有系统学过科学课程、受过任何科学训练的中文古典文献专业毕业生去担任科技部的编辑和记者,但是我们不难理解这位文科毕业生会接受这种安排,因为他显然嗅到了铜臭,走上了为“科技”产业骗子写有偿新闻,当托儿赚钱捞外快的发财捷径。因此,《光明日报》做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报纸,其科技周刊却屡屡出现推销核酸营养之类的骗局的报道和“科普文章”,就不足为奇了。冯永锋本人也撰写了许多这类报道,除了用真名,其常用笔名为吕洞庭,此外还用过吴穷、和风、荷风、刘青杨、吴数山等多个笔名。


如果这些还只是一锤子买卖的话,冯永锋在“纳米水”骗局中的一连串卖力表演,却让人不能不怀疑他已成了北大博雅的秘密雇员。2001年04月02日,他以记者的身份和柳过云联合在《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一吨水如何卖出一百万元——访北京大学李正孝教授》,这是李正孝“纳米水”骗局在中国主流媒体上的首次亮相。在我们开始揭露这个骗局以后,冯永锋又用化名,包括其常用笔名吕洞庭,进行反击(参见Tyro《就“纳米油”问题对吕洞庭先生的郑重答复》: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2/lizhengxiao41.txt)。 2001年12月,他声称“受中央中央学校出版社之邀请”,出版“科普书籍”《梦幻纳米》,署名吕洞庭。《光明日报》2001年12月28日发表的署名曲炜的介绍文章称: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日前出版了《梦幻纳米》一书。该书除了向国内读者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相关知识、纳米科技国内外发展情况、纳米对于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之外,还对我国进行纳米科研的专家和进行纳米产业化探索的企业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该书重点讨论了国内纳米产业化中是‘过热’还是‘未热’,是蓄意炒作还是正常运转的问题,对希望快速了解纳米科技的读者,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我大略翻了翻,此书不过是用国内报刊上文章拼凑而成,这也不奇怪,一位中文古典文献毕业生能懂什么纳米技术呢?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把李正孝当成中国纳米产业的重头人物描写,这本书的书稿也很快地做为“纳米科普”被搬上了北大博雅的网站。但是随着“纳米水”骗局的真相广为人知,这种含蓄的广告已经无济于事,于是冯永锋便赤膊上阵,在今年开始撰写《真假纳米之争》一书,赤裸裸地为李正孝当打手。此书还未出版(大概还没与出版社谈妥交易),从冯永锋自己贴上网的章节看,里面充斥着对我的造谣中伤、污蔑诽谤,书中提到和转引的有关我的“事实”,没有一条不是凭空捏造或故意夸张的。特附一节,让大家见识见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报纸的科技编辑,可以堕落到何等程度。


最后我只指出一点,我的确在《中华读书报》2001年8月8日发表过一篇评论竞选院士做广告的文章,提到“我曾经查过几位生物医学方面的院士的成就,按他们的论文发表纪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的教授都不可能当上。中国科学院聘请了一批海外评审专家,这些专家的水平按理至少该与院士相当才有必要聘请,但里面许多人从其就职机构和职称看,就可知在国外的学术地位不高,比如首批名单中,竟然有一位是美国三流大学的‘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在美国大学系统中,这是技术员的职称,连助理教授都不如。中国院士的总体水平,恐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教授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而从前每一位学部委员都可以到美国一流大学当教授(许多本来就是当了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后回国的)”,这位中文古典文献毕业生,竟能把这句话读成“说中国所有的院士都不如美国二三流的科学家”,不能不让人哀叹当今北大中文系的水平。至于“引起中科院学部的愤怒,问《光明日报》为什么刊发这样的东西”,那是只有光明日报的编辑才知道的内部机密。


2002.8.1.


附《真假纳米之争》片段


有一个在网上大名鼎鼎的人叫方舟子,据说是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又自费留学美国,是美国的一个什么大学毕业的生物学博士。他主持的新语丝网站在华人知识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最近在国内名声大振的原因,是因为他反对学术腐败,反对伪科学,反对伪科学家,反对那些打着爱国和科学旗号去揩国家和人民油水的人,特别痛恨那些说自己爱国而回国骗政府的回国人员。


他曾经联合几位学子公开签名,反对“基因皇后”陈晓宁;他曾经大张旗鼓地反对“珍奥核酸”;他曾在《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中华读书报》上发文章,说中国所有的院士都不如美国二三流的科学家,引起中科院学部的愤怒,问《光明日报》为什么刊发这样的东西。


现在他不但批评科学,他已经敞开来干了,好像什么都敢沾手。


他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查人家的学历,尤其是查海归派们的学历。


这办法看似简单,却似乎常常能够致命。你说你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得了这个学校的博士学位,我到芝加哥大学网站查了,人家说查无此人,那么你就是伪造学历。


你说你是中科院某某所工作,我在国外打开某某所的网页,一查,没有你这个人,那么你就是说谎。


可是信息真的就那么容易查到吗?


这个故事可能能够说明一种信息不对称现象。2002年4月中旬的一天,湖南《株洲日报》社退休记者罗传明,从在大兴西红门镇的北大博雅生产基地到北大技物系西北角的方正博雅纳米技术工程中心找李正孝。


他对北京不熟悉,所以,他在成府路下了车。问了路边的两个人:北大技物楼在哪里。两个人都告诉他说:路北边的那座就是。


那是北大加速器楼,俗称也叫技物楼,而且,李正孝在那真有办公室。


于是他进去了,问门口的传达室,李正孝老师在哪。


人家告诉他说在四楼。


他到了四楼一问,人家说,可能在二楼。


于是到二楼,又问。人家说,刚刚还看见他呢,可能在开会吧,你等一会儿。


于是他放心地在那等着。直到李正孝等得不耐烦了,给他打电话。


他才知道自己找错了地方。


回到方舟子上来。


几篇文章、几次查岗下来,让大家恍惚中觉得这个人既正义又正气,还言之有物。动不动就是“我在美国”如何如何,好象对美国的情况很了解。然后查人家的学历、查人家的资历,最大的嗜好就是揭批在国内成功的海归人士的所谓“劣迹”。


他的检查还真揭露了不少造假者。于是大家觉得这个人是正义的,是客观的,是不惧权贵的,是手法高超的。于是内心里,可能就暗暗地倚仗他,希望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免得自己再受人欺骗,免得自己费心费力再去查一通。


评论一个人很难,也只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新语丝不知为何长期打不开了,但既然本书在这里涉及到方舟子,我还真设法检索了不少方舟子的资料。


看得出,他确实在国内非常受欢迎。他身上有一种勇气。加上身居国外,有一种其他人得不到的机缘。


但尖锐的人往往有时候会走向刻薄,所以,难免会出现急躁和过激的行为,有时候,就会引人反感。尤其在说出惊天动地的前人所不敢公开言只能悄悄地想、暗暗地在饭桌上说的话的时候,听到的,有人欢呼鼓掌,自然就会有人横眉立目。


有一位网民名字叫做“树欲静”,他发了一篇质疑方舟子的帖子,这篇好几千字的长文,标题叫做:“科学水平和道德标准低如方舟子者,有什么资格做中国的学术警察和法官”。本想全部摘录,但文章实在太长了,要看全文的话可能到网上一搜就搜得到:


中国到西方留学生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轮到九十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刚刚在学业和工作上喘口气,可以有时间来想一些与自己生存不是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一些人对社会有所关心,也是自然的。不过,九十年代的年青留学生里面有少数人自我膨胀,在不了解中国历史和事实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局限,甚至没有事实就敢于攻击中国的著名人物,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科学家。


这些不自量力、幼稚的人,在学业上努力和成就都还不如前辈,在网上大肆叫嚣的音量却很大,以为声高就是有理。这些人里面以网上人物方舟子为典型代表。这个本名叫方是民的学生,是一个没有自己进行过创造性科学研究、而且没有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人。这样的人,以一定的中文写作能力和无上的趾高气扬的心态,对中国社会、中国学术界目空一切、大放厥词。最为人不耻的是,方舟子这样一个在科学水平和道德标准上都没有足够资格的人,不仅俨然以中国科学界的学术警察自居,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自己在网上私设公堂、公检法一手抓。


方舟子的情况在网上真多。他把自己父母的故事、高考语文成绩都广播出来,不知是认为自己名气太大怕公众失去了解他家隐私的机会、还是有点暴露癖。(此段略)


方舟子对自己的知识局限也没有充分认识。不仅在生物学充当权威,对其它学科也不时充好汉。其实,真正的科学权威是对自己的知识局限很清楚,还真是应了中国民谚说的“半桶水响铛铛”。中国北京做基因组有个人出了名,那人有些话是好象有自我宣扬的迹象,常常给方舟子批判。但是,没有研究过基因组的方舟子,也不请有能力和资格的专家,而自己去人家单位视察、评判人家基因组研究。更可笑的是,他的网站接到一封“投诉”信后,就公开调查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教授“造假”。母教授是光学专业,离方舟子的专业十万八千里,他也有十足的勇气,查来查去,最后有懂光学的人来说明,方舟子才不继续、母教授才没有被他定性为骗子。而他从头到尾没有要追查原告是否有意报复母教授,让母教授在网上受辱。方舟子也不因为用这样的无辜例子来增加他网站的访问率而对母教授道歉。方舟子不仅没有参加过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审过程,也没有资格参加。他连做中国或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生的经历都没有,不过这不妨碍他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评审进行评审。方舟子没有做过中国的教授,也没有参加国中国教授招聘,但是他可以发布他自己对于对中国最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教授进行品头论足式的指导性意见,什么北大、协和,那些单位的专家都应该听方舟子的才好。


方舟子批判起人来,也不顾历史和场合。他把钱学森教授五十年代的一篇文章拿出来,讥笑钱学森教授。甚至有把当年的大跃进怪罪到钱教授头上的意思。这是不顾当时知识分子根本没有自由说话力量的客观情况。多少人都被迫做令人心寒的事。方舟子有自省力的话,应该先去问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在五十年代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而对于钱学森教授,看他在美国是取得了什么地位以后回国的,他在中国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方舟子自己以远远低与钱教授的学术水平辱骂钱教授,而中国有比五十年代在多方面都要好的条件时,方舟子却躲在美国教训中国,这与钱学森教授回国服务的举动在整体上是天壤之别。方舟子对这样的人不是钦佩,而是挑出人家大学者的一些不是来渲染,好像骑在别人的痛苦回忆上可以增添方大人的高度。


方舟子最引人愤怒的是把他的网站变成中国海内外学者的公堂。(此段略)因为方公堂是私设的,所以其标准是方大人要提审谁就提审谁。(此段略)方公堂提审人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中文报纸对某人的报道。只要方大人不悦,他不需要问是当事人造成的不确切报道,还是记者写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方公堂一律判是当事人的欺骗行为。如果当事人没有看到他的判决、或因其它原因不来求方公堂重审,骗子的头衔就此敲定。而方舟子本人成为英雄经常上报纸以后,报纸上写他时也有夸大,他得公堂首领之便,当然不会让自己审自己。当别人指出方舟子有这样的经历以后应该在看到报纸报道某人后,如果要起诉别人时也要在了解是谁的问题以后才说,方马上把提意见者喝斥下去。在李载平院士的例子里,方大人甚至公开这样的逻辑:李如果要得到清白,要他自己去跟报纸说,我那有时间搞清楚是公司的错误、记者的错误还是李的错误。外星人如果来访还会以为这是几百年前那个朝代的公堂。


看到笔者这篇文章,方舟子想必会辩解他的网站不是公堂只是舆论监督。但是,有头脑的人看到他的网站,就自然得出他私设公堂的结论。他的网页上,振臂一呼,颇不客气地让人们向他提供批判的素材,而且不管地位多高,好象他就是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中纪委。方公堂判案结果是把被判人的“骗子”、“造假”之类罪名高挂在他的网站。他可以狡辩这是舆论而不是公堂。而中国读书人和外国知识分子都知道,名誉对于学者的至关重要性。一个优秀学者的名誉,是个人才能和有时不止一个人的汗水的结果。而方公堂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宣布对人的判决,就是极大的处罚。可是方舟子这样的水平的人,是不应该有这样的权力的。从方舟子对于中文网站的迷恋和他的写作内容,都可以推测方舟子没有真正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生活。他的作品主要市场也是中国国内,而他明显是要吸引中国出版和新闻界以打开他的主要市场。虽然这些不容易解释他为什么一定要生活在美国,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是个人生活安排。可笑的是,在美国主流社会生活圈以外的人,还要以懂得美国规律自居。他没有做过教授,不仅说是他不要做,还会教训海内外的人说他知道什么样的资格可以做美国和中国的教授。反对他的人如果说自己是教授,方公堂马上说别人是骗子。更有甚者,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方公堂自编国际法,公开说中国违反了国际法。


方舟子这样对于中国和华人有关的事什么都管,也不是因为他真是文武全才。同样的事情,他就不敢到美国教育和科研机构去多事。他也不敢对美国大学招聘提意见,甚至连他自己读过的学校,猜测他也没有对教授招聘的发言权。笔者相信,美国科学院院士质量的好坏也不可能是绝对整齐的,多数学科也会有有些人不值得当选、有值得当选的人没有当选的情况,我们英勇的方大人就不敢进一步评审美国科学院。因为他只有在中文环境里才有市场和气宇轩昂的风度。这与被他批评的许多人倒是很相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