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NE文艺生活  ·  过个年才知道,没人盼着你过得好 ·  昨天  
Kindle电子书库  ·  无条件五星!这本火了20多年的硬核保命指南, ...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  2 天前  
澎湃新闻评论  ·  夜读丨中年时代的聚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买完学区房,儿子把我杀了”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1-19 22:41

正文


水木君说:

曾经听过一句扎心的话,父母替孩子抗下一切,却希望他们有一天能抗住天下。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但是如何让这份爱不过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能力。




2018年的最后一天,湖南衡阳发生了一件惨案。


一个13岁的男孩把手中的羊角锤挥向了爸妈,最终双亲不治而亡。而这场悲剧的导火索竟然只是因为男孩被父母说了一顿。


后来有新闻报道,男孩的家庭很特殊,妈妈是先天弱智,不能出去工作,只能在家看孩子、做家务,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智力也有问题,原本已经几年前已经出嫁了,又因为精神问题被退婚。


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靠木工手艺养活一家四口,盖了个二层小楼,可一台老旧电视,一台旧冰箱,就是家里唯一的电器。


这个家里,爸爸是眼前唯一的指望,而儿子是未来的希望。


自从儿子小罗出生,爸爸把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


小罗六年级起,就不再住校了,爸爸每天接他放学,还给他买过一台大屏学习机,被他带到学校偷偷打游戏。


初二时,小罗从大山中学转到了镇上的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每年学费七八千,是大山的10倍。去年底,为了孩子上学,罗爸爸还在镇上按揭买了套商品房,每平米均价超过5000。


但是,孩子的顽劣表现和青春期的叛逆似乎和父亲预想中的相去甚远,去网吧里玩游戏,出手阔绰地给班里的人买零食、花钱雇人打架,钱不够就偷家里的。


溺爱、骄纵、期待、失望,零零碎碎拼凑出这个家庭的全貌。最终,爸爸的付出换来的是一场悲剧。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止在新闻里,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家庭,父母倾其所有,想为孩子的未来铺路,可讽刺的是恰恰是这种毫无节制的付出,毁掉了孩子的前途。




不久前,和表姐吃饭,她又说起,孩子暑假的开销特别大,自己攒了小半年的钱,再加上年终奖都凑不够夏令营的钱。


表姐是全职妈妈,姐夫是普通白领,两个人学历不高,但吃苦耐劳,虽然没做成大事业,但在北京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全家每个月的收入都花在孩子身上,名牌衣服,最新款苹果手机,每年暑假寒假都得来一趟出境游,表姐总说,自己吃过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尝。


上个月哭着喊着要和出国参加夏令营,好几万的费用,愁坏了表姐。本以为姐夫会制止她,没想到,每天下班开顺风车,给儿子攒钱。


可孩子丝毫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唯一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就是伸手要东西。


我问表姐,能不能给孩子少花点钱。


表姐说:小时候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一次。


于是,我就懂了,其实她不是在给孩子花钱,是在补偿自己。小时候的遗憾,不能让孩子留下。小时候没得到的东西,孩子必须有。所以,自己多穷都无所谓,绝对不能穷孩子。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穷人家能养出不懂事的“富二代”。


而这样的孩子,根本接受不了生活里的半点不顺心,正如心理学家菲利普·格兰贝尔形容的那样: “可是如果太溺爱,孩子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必须在我的脚下。”


可是,这样的孩子走进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武志红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概念:全能自恋。说的是婴儿一出生,就活在一种感觉里,仿佛宇宙是他创造的,他是神,万事万物都得按照他的意愿来展现,所以,一饿就应该被满足,因为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


正常人会在成年后明白世界不会围着自己转,但有些人却没能从心理上长大。


新浪热搜上曾经有个新闻,一个22岁的海归留学2年败光家里200万。


男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和奶奶一起生活,从小性格孤僻。妈妈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才,高中时就把孩子送出国,没想到,辍学回国,每天躲在家里打游戏。


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个22岁的大男人依旧躺在床上玩手机,而白发苍苍的奶奶端着饭碗正喂他吃饭。


奶奶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吃饭,家人要把饭端到他嘴边,才愿意吃。而说这话时,奶奶丝毫没有觉得不妥。


其实,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走出家门,一点也不难理解,在家里,他是手心里的宝,可在社会眼里,却没人会把他当回事。


父母的付出,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在他们本该承受挫折的年纪,过得安逸。


可是,父母总有一天要离开孩子,今天你不教育,明天社会就会替你教育。到那时,再怎么懊悔也于事无补了。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克莱尔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有见识的父母,从来不有求必应。


去年,一个杭州妈妈给儿子的信刷爆朋友圈,故事的起源是26岁的儿子想让父母帮忙出钱买房。


男孩眼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买了房子,心想自己马上也要有结婚的困扰,也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父母帮孩子买房,太普遍,以致于他丝毫没觉得父母会有意见,毕竟家里也不差钱,可没想到却被妈妈果断拒绝了。


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儿子,想要的东西,你得自己拿,不能总像小孩子一样,一张嘴就什么都有。


皮克斯曾经拍过一个短片《鹬》,得了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片中讲述了一个成长和爱的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