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推荐!1家超硬核的面包健身房!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03-04 14:00

正文


——“午餐是哪里来的?”

——“妈妈变出来的”,“餐桌上长出来的”……


回想我的小时候,总以为万事万物都应该天生就如此,比如锅里就应该有米饭,到用饭时间餐桌上就应该有饭有菜,老师就应该懂得任何问题……


长大一些后,童稚的想法退场,也知道饭菜都是长辈辛苦烹饪的,老师懂得的问题也是靠学习来的,但我还是看不到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一桌美食的背后,除了烹饪,还有什么?


在美国有一家健身房就来了一波硬核操作,帮助孩子们认识到美食的背后,除了烹饪还有什么—— 用健身产生的能量去制作食物



这个硬核健身房的主体叫做 Brawn&Bread ,安装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户外儿童训练营Beam Camp中,采用自行车动力面粉研磨机和烤箱结构,首先把谷物通过缆绳绞盘带到塔上,进入红色的金属容器中,然后由连接到固定自行车的踏板动力系统进行磨削,最后把磨碎的面粉收集到玻璃罐中。



收集起来的面粉,再由训练营的孩子们做成酸面团起子,后续再加上更多道手工程序,最终做成面包提供给训练营的孩子们。据说, 这个装置每天可以生产多达150人的面包!



而且,为了突出做面包需要耗费的能量转移到人力上的效果,Brawn&Bread还绝不使用其他能源!


这个就足够硬核了吧?还有更硬核的操作——Brawn&Bread是由参与训练营的孩子们和设计工作室 Studio Micat一起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机械运转的原理,浇筑水泥、焊接金属等技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我佛了佛了~)



设计工作室Studio Micat的官网上有这样一段话阐述了他们的理念:

The bread gym is a small but salutary reminder of the effort required to produce this daily essential, and will hopefully inspire a more respectful attitude towards the humble loaf. It relinks effort and reward, requiring a whole body workout of its users and in so doing provides the sustenance to refuel afterwards.

(面包健身房是一个小而有益的提醒,说明了制作这种日常必需品所需的努力,并希望能够激发对这种不起眼的面包更加尊重的态度。它需要用户进行全身锻炼,最后再为用户提供补充能量的营养。)



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理念并非个例,在日本,就有“从娃娃抓起”的食农教育。 (科普一下:食农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的过程,透过学习者与农业及食物的生产者互动,认识在地农业,建立正确选择食物的方式,以及学习由农业和食物所形成的在地饮食文化的过程。)


在日本的小学,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知识接受能力和饮食情况,学校会渐进式地选择当地不同的农作物作为不同年级孩子们的学习对象。而所谓的“学习”,就是让孩子们种植农作物,用农作物做游戏,讲述自己与农作物的故事,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农作物的魅力。


曾经有一部讲述日本小学生午餐教育的纪录片,就在不经意间将日本的食农教育表现出来——



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下来, 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认识到食物和农业的价值,也能懂得感恩与自给自足 。纪录片中,就有几次道谢的场景:感谢厨房工作人员准备午餐,感谢值日同学为全班服务等等。


(感谢厨房工作人员准备午餐)


(小学生自己去厨房取餐,分配食物和收拾餐具)


看完这些对孩子们的食物教育,我深以为然——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全人类通用!


不管是在全日本推广的食农教育,还是美国的面包健身房,其实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们意识到 那些最日常的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究竟需要人们付出多少努力,并为他们建立“需要认真对待、尊重和有计划地消费食物”的观念。


看完了美国和日本的例子,我们来唠一下国内的爸妈们如何给孩子良好的食物教育——


1.让孩子自己种菜,体验耕种和收获的感觉

家里有菜圃的可以给孩子开辟一块小小的地,种植一些容易收获的瓜果蔬菜;没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弄一个小盆栽,让孩子种上例如韭菜、葱这样的菜,且告诉他们,会用这些菜烹饪食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