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汇聚国内11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96件。 不仅有景德镇珠山风景麓遗址、元大都遗址、镇江市京口闸遗址等遗址、墓葬、窖藏的出土佳器,也有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还包含了“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福建平潭大练岛沉船”“西沙群岛石屿二号沉船”等水下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
展览还配合元代瓷器展示,增加了清光绪本《岛夷志略》、张成款剔红人物圆漆盒、僧帽形带柄铜壶等其他类别文物,力求全面还原出蒙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盛景和物质文化风貌。
《岛夷志略》清光绪刻本
清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张成款剔红人物圆漆盒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展览以元代瓷器为主体,元代瓷器的历史、文化、科技、审美价值为主线,反映了元朝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物质文化、艺术创作特点和这一时期社会变革、民族融合、中外互通的历史盛景。共分四个单元:
瓷路撷英——历史的映照与缩影
元代瓷器作为蒙元时期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浮梁磁局的设立,开创了官办窑场引领瓷器制作风尚的先例。以景德镇为中心,龙泉窑、磁州窑等全国性和地方窑口的生产十分繁荣,极大地促进了瓷器海外贸易的扩展。而瓷器作为茶具、酒具、祭礼用器的具体功能,则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习惯。
天蓝釉花口紫斑贴塑兽面双螭耳连座瓶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花花卉纹托盏
元代
首都博物馆藏
兼收并蓄——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互通
元代瓷器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向我们讲述了文明互通和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其精美的纹饰,丰富的主题,多样的形制,内中蕴含着中原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元朝时期中华文化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最好物证。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
元代
首都博物馆藏
青釉骑犼观音菩萨像
元代
首都博物馆
炉火纯青——技艺的创新和飞跃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飞跃的时期。模制成型工艺的进一步成熟,使大件不规则陈设器的成型变得更易操作。瓷器生产首次在瓷胎中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在中国瓷器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釉下彩绘艺术,开辟了陶瓷装饰的新篇章。氧化钴首次作为釉下彩料广泛施加于瓷胎表面,为明清青花瓷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釉里红、霁蓝釉、孔雀蓝釉等产品种类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颜色釉瓷工艺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釉里红莲瓣纹盘
明洪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花海水龙纹香炉
元代
镇江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