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币圈
钱币圈(qianbiquan)是钱币收藏爱好者自己的公众号。收藏钱币,挖掘文化,美好的生活方式。资讯/行情/知识/故事/发现/活动/商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需求猛增!涨价至300元一盒,很多地方断货 ·  2 天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洪灝:2025年最逆共识的交易(下) ... ·  3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写给职场人自己的“年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币圈

有种钱币叫“番银”,您知道么?

钱币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06 19:30

正文

历史上,福建漳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尤其是明朝后期,漳州月港成为我国连接东西洋的唯一合法始发港,造就了独特的“海丝”文化。


日前,漳州文史专家林南中展示他所收藏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几百枚钱币,当地人俗称“番银”,揭示了漳州独特的“海丝”文化。


至今,在漳州民间还藏有不少“番银”,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货币,十分珍贵,它们是漳州海丝文化的重要物证。

流通于漳州的早期海外银币

(林南中收藏)

在漳州闽南话中,“钱”读作“镭”,即源于西班牙货币单位REAL(即瑞尔)。清中叶至民国初期,大量的“番银”还是漳州经济活动中的结算货币,比如地契以及银票、借据等出现的“花边银”“佛银”“龙银”“英银”“大洋”“银”货币。此外,在漳州古代寺庙、碑刻、牌坊、石雕以及年画中都有反映。受外来“番银”的影响,清道光年间,漳州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地方自铸银元之一“漳州军饷”。


甚至,“番银”还影响了百姓的风俗。由于部分“番银”币面上铸有帝王头像,百姓认为可以镇宅驱邪,因此“番银”又多了一层神秘气息。如至今还保留着的女子出嫁,嫁妆用的箱子四角要放置银元“压箱底”;有的用银元“滚床”,寓意招财进宝;有的将银元焊成“八卦”“七连贯”银链给小孩佩戴,用来驱邪、祈福;还有用银元煮水给小孩喝,用以“压惊”。“番银”还被改做成头饰、纽扣等饰品,“番银”也常常被用于陪葬和窖藏。

1750年西班牙双柱双地球银币(林南风提供)

“番银”给漳州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蕴含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林南中分析,大量流入漳州的“番银”,在16世纪到20世纪初的400多年,主要从欧洲殖民大国、东南沿海周边国家以及拉美地区和非洲的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入。“番银”的流入数量有多少?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西班牙钱用银铸造,字用番文,漳人今多用之”。


另据《漳州对外经济贸易简史》统计:“万历年间(1573-1620)经吕宋流入漳州的银元,每年有30万比索,最高年份达50万比索。”而到了后期,数量更是大幅增长,乾隆年间大学士蔡新这样形容:“闽广两省所用皆番钱,统计两省岁入内地近千万。”

漳州为什么流入大量的“番银”?林南中认为,这和漳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以及大量漳州人下南洋谋生有关。《漳州市金融志》记载:“漳州使用银元始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实际应在明正德十三年之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于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二洋”。


“最早输入漳州的‘番银’,就是西班牙银币在拉美属地所铸造块币。”林南中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漳州把瓷器、茶叶、纺织品等商品不断运往海外,以贸易赚取“番银”。明代学者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说:“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也无几。”

西班牙“块币”(林南中提供

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于次年在厦门设立海关,解开海禁,“番银”再次大举进入漳州。


《清朝文献通考·钱币考四》乾隆十年条云:“至于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又多行使洋钱……闽、粤之人称为番钱,凡荷兰、佛朗机诸国商船所载,每以数千万元计。”鸦片战争后,相继输入闽南地区的“番银”墨西哥“鹰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法属印度支那“坐洋”等,它们当时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由于铸造精美,重量、成色划一,“番银”几乎垄断了当时漳州的货币流通市场。

来源:漳吾记 ID:ZWJ_LH

钱币圈  钱币爱好者自己的订阅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