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触手可及的乌托邦
——纪录片《内心引力》观后感
文|王文杰
全山石艺术中心宣传部主任
最近影院正在上映一部纪录片《内心引力》,反响很不错,连莫言、潘石屹都感动得友情出演。有媒体报道:北影节《内心引力》看哭全场。
听妻子方向慧说,该片的导演是中国美院附中2003年毕业的,叫施秋荣,是她刚调到国美附中任教时的第一届学生。方向慧当年任教这个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并兼任施秋荣这个班的班主任,三年来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个班的学生不仅专业成绩相当出挑,而且文化课的学习氛围也相当好。因为我家就住在中国美院滨江校区的对面,晚饭后或周末常有学生来我家或请教学业,或与我们聊一些学习生活情况、绘画心得、艺术见解,甚至有学生会和我聊美学感悟,还颇有见地。
施秋荣在当时已经显露出勤学习、爱思考的模样。他在四年级冲刺高考前夕,文化课学习上曾经遇到困惑,于是主动找方老师交流思想,听取建议。他谦和而真诚的心性、敦厚而认真的品格,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他们这个班的同学都已是三十五六岁的年纪了,正是阳光灿烂的美好年华,其中不少人已在艺术专业领域中崭露头角,成为国美附中的骄傲,施秋荣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2005年被誉为中国「新锐导演计划」优胜导演的施秋荣,在2006年「亚洲电视大奖」评选中,凭借其执导的纪录片《老北京学英语》力挫众多经验丰富的导演而荣获「最佳导演」奖,从此名声大震,而其导演之路正式开启。
施秋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内心引力》是他和妻子胡弦共同导演的,他们率领整个拍摄团队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拍摄完成这部首次上院线放映的纪录片。
我很久没去影院了,因为如今影院里总是充斥着武打、枪战、科幻、儿女情长、时空穿越一类的电影,多的是聒噪刺激,少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听说施秋荣拍的是纪录片,倒是提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周六的下午欣然前往,和国美附中的部分师生一起观看了影片。
《内心引力》叙述了7个不同职业的创业者的人生经历。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他们都是有情怀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然而,他们每个人的职业不一样、兴趣不一样,经历也就不一样。电影把七个不一样的人生熔铸交汇到一起,以穿插、闪变、切换的镜头有节奏、有变幻地引领观众走进他们的故事,使这些故事既扑朔迷离又相互映照,折射出变革时代的精神特质。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梦」并不是虚无飘渺和概念抽象的,而是无数个人内心都拥有的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初心和理想。这七个人的梦就是典型。七个梦时空交织、七个人主体交互,我们不妨称之为蒙太奇的互镜。
这部记录片重新定义了「创业」二字。在通常人的眼里,「创业」总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举措,总是「高大上」的事业,总是成功的鲜花和荣誉的光环,总是「利润」和「市值」。但在《内心引力》里没有。《内心引力》里有的是对自我的发现,对初心的复归,对文化的自信。当这七个人把初心与现实进行兑换,走向社会去寻找和营造内心的乌托邦时,影片中时而叠现出十字街头、林中之路,隐喻着创业途中的困惑和迷茫;时而幻化出七色彩虹、万道霞光,象征着创业有成功的憧憬和希望。
七个人的人生轨迹,七个人的故事让我想起的不是历史上叱咤风云、功高盖世的人物,而是陶渊明、王维以及《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这些人。原来,创业和梦想其实就是去除内心的遮蔽去发现自我,用行动去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摸索实体书店出路的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从上海大都市来到安徽的碧山去创建一个碧山书局,把一个老祠堂改造成一座图书馆,把牛圈改造成咖啡屋,斑驳的土墙嵌入一排排书架,望着村民们喝着热腾腾的有点怪味的咖啡,翻看一本本书籍,成功的「香甜滋味」油然而生。张强医生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在一种落差中紧紧拽住一缕缕希望的光索,突破一个个政策的藩篱,打造出医生集团的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医生的技术才能和职业效应,催生出一系列灵活政策的出台,他的成功意味着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的才能得以更大空间地发挥,内心愿望得以实现的欣慰。发挥匠人精神的solife家具店创始人吴永红去寻找老木料制作课桌椅,用于资助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希望工程,他的经历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那就是对大自然中树林的敬畏和老木料中蕴藏的温存,他发誓不砍一颗树木,全部利用废弃的旧木制作成能自行拆装的课桌椅,奉献给在乡村就读的小学生们。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由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创始人庄崧冽的故事牵引出「咖啡教父」的人生故事,观众常常因为「咖啡教父」的一句口头禅「咖啡是我的梦」而不由得发笑。相信其他观众和我一样为他这只顾耕耘不问结果、只重过程不思成功、只顾种植不畏失败的精神,以及执着不懈的信念而深深感喟。
《内心引力》有笑点更有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