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人说
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arlETF  ·  超牛的自由现金流,终于要有 ETF 了 ·  昨天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旧文重温】互联网价值地图,重资产电商产业链 ... ·  5 天前  
何夕  ·  大S死于日本流感-20250203104700 ·  3 天前  
兴证资产管理  ·  财气满满 有蛇有得,好运连连 多财多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人说

离破产只剩一个半月!投资人疾呼:快救救疫情下的中小企业吧

投资人说  · 公众号  · 投资  · 2020-02-01 19:09

正文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投资人说


大难之年必有大变。


1960年庚子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开端,全国大面积受灾,老百姓陷入前所未有的饥荒。 但也正是这一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打破了“中国导弹上不了天”的国际流言,东方巨人就此触地反击。


疫情当前,前线战士冲锋陷阵,作为大后方的我们,在保证物资粮草足量供给、出钱出力的同时,更需要站高一层,多想一步。 2003年非典一役没教会我们的,我们必须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种疫情里,彻底看清楚、想明白。


经济寒冬,GDP保六压力大已不再是预测,而是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全面共识。 冠状病毒的疫情一来,遭殃的绝不仅仅是百姓的身体,更可能是最广大的底层民心。


《崩溃》这本书在疫情期间值得一读。 书中谈到,由于现代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与各环节之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高,系统的容错率大幅降低。 整体的复杂与局部的高度耦合,都是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安全运行的程序进化,但也正是这两大特征,使得一旦系统中某个细微节点出了问题——通常是难以被全社会警示的细节问题——系统就会面临全线溃败。


飞机失事、核电泄露、奥斯卡颁错奖项,包括这一次的全国冠状病毒疫情,都可以用崩溃系统的理论解释。 经济发展带来的城镇人口流动、生活宽裕后对饮食的猎奇心理等,都加大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而疫情出现、地方瞒报、春运迁移等因素使得社会要素产生了环环相扣的耦合反应,从而导致了全国疫情的大规模爆发。


目前形势来看,全国普遍延长假期,大多民众闭门不出。 这一年的经济惨淡,大概率将始于疫情导致的餐饮、旅游、酒店、零售等行业的萧条衰败。 而这次的黑天鹅事件,会引发什么样的系统性崩溃? 逐步走向关键期的经济结构改革,是否会在这一节点的负外部效应下一退再退?


以史为鉴。 2003年抗击非典,当年GDP依然保持在10%以上的双位数增长。 但有两点可能被大家忽略了。


第一,SARS引起全国大规模惶恐的二季度,GDP增速为9%,对比全年明显走低。 但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不过两年,经济增长踩在风火轮上,疫情对于经济的破坏力,在全年数据拉平后被大大弱化。


第二,遭受病疫打击最大的是第三产业,2003年二季度的三产增速仅为0.8%。 但2003年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仅有39%,而2019年三产的贡献率则达到了59.4%,消费产业的GDP贡献更是超过78.5%。



2019年的中国,还能在经济已摇摇欲坠的改革关键期,经得住如此剧烈的打击吗? A股市场年前超过7%的全面大跌,似乎已提前反映了市场预期。


凶狠的狙击手,正在瞄准中国的心脏。


因此,眼下这场战役不仅始于湖北、蔓延全国,更点燃了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心尖上的战火。 全国假期延长,疫情悬而未定,企业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无非是,上下游供应链开工情况如何了,现金流还能健康地走多久,一旦低消费局势长时间不扭转,2020年会不会是中小微大面积团灭的年份?


一直以来,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始终是中国经济的活水源头,一旦他们的目标从挣钱变成了活命,经济形势之困顿可想而知。 倘若多年积攒下来的改革信心就此毁之一旦,实在是积重难返、令人扼腕。


疫情是场大病,病来如山倒。 但谁能开得出根治的药方,又如何做到对症下药呢? 所幸这把药引子,此刻就在国家手里。


疫情见真情。 这些天来,社会团体与有责任的企业纷纷捐款捐物,出钱出力地驰援湖北,甚至民众们都在自发组织爱心车队,送出一份份医生爱心餐,从海外调动物资支持疫区。


但民间自发的救援行动多少带着点无奈,甚至假冒高仿的口罩大规模流入市场,发国难财的专业黄牛对防护服坐地起价。 人性正在被欲火拷问。


急切的形势尚能如此应对,但疫情之后,经济可预见的大面积滑坡,绝对不能靠万达给商户减免房租等民营企业的自发行为托底。 民间力量的相互救济只能减缓问题,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这波疫情终有散去之日,但百姓心病的药引子,依然实打实地握在中央手里—— 减税让利,藏富于民。



首先,进行适应现状的直接降税减负。


国家税收政策的本质是调整“民不患寡患不均”的社会收入结构,在保证社会资源效率最优的基础上平衡各阶层的税收负担。 因此,根据疫情严重冲击国民经济的现状,适当调整税政是合理且必要的。


对面临经营危机的中小企业,呼吁国家在这半年内降低甚至免征增值税及所得税,延缓汇算清缴等税政改革的推广周期,一方面缓解中小企业面临“无所得却要交税”的不合理局面,另一方面减少特定社会阶层在经济恢复初期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推行灵活用工、租金减免以惠民达众。


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可控劳动要素主要是人力和租金。 国家应当自上而下地对地产业主给予规模化补贴,并通过减租免租等方式精准惠及中小企业,实打实地降低其日常经营负担。


此外,基于疫情可防可控的前提,允许企业对劳动制度进行适时调整,根据其自身的经营状况灵活决定用工政策,并在社保、五险一金等方面予以优惠补贴,帮助疫情期间依政承担了巨额员工成本的企业主们,度过眼下可预见的经营危机。


再者,精准滴灌,强化对服务业的资本支持。


众所周知,对第三产业尤其是大消费与现代服务业而言,现金流堪比企业的大动脉。 然而疫情对消费的直接冲击及其引发的企业运营空摆,导致诸多企业的现金流遇到了短时周转的难题。 这其中不乏许多优质的创新型公司。


对此,国家应当充分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通道,针对部分历史经营业绩良好、但迫于疫情影响遭遇现金流困境的企业,提供中长期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并加大资本扶持力度,让这些国民经济的活水源头,尽早恢复正常的经营状态,继续为经济民生贡献力量。


最后,鼓励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新资源。


中华民族历来弘扬国难兴邦的乐观主义情怀,在疫情危难之际,智慧的民众仍然创造出了诸多新的商业机遇。 电商物流模式开创出避免直接接触的自提货方式,无人零售等提供了低劳动要素投入的经营模式优化思路,远程办公、虚拟社交、网络游戏乃至传媒文化等传统产业都焕发出了新的变革活力。


创新的动力在民间,百姓智慧值得更多来自国家顶层的资源倾斜。 对于疫情期间独特的社会消费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商业模式,政府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积极探索新资源,以应对疫情后的经济托底压力。


大灾之痛,痛定思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