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香玉看到一则
人神共愤
的新闻:
说一个
10岁的女孩
被发现怀有5个多月的身孕,胎儿的父亲竟然是她的继父。
然而女孩身体虚弱,
堕胎或许会威胁到她的生命
。
而且根据印度现行的堕胎法,孕妇只有在怀孕20周前才
获准堕胎……
女人天生承担起了孕育的重任,但也扛下了随之而来的苦痛。
当国产青春片还在
云淡风轻地把堕胎描述为青春的标配
时,下面这部金棕榈大奖则直视了堕胎本身的血腥和冰冷——
四月三周两天
这是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
金棕榈奖影片
。
到今天,正好是十周年。
在媒体评分网站Metacritic上,这部片子获得了
97分
的高分。
几乎接近满分!
因此也毫不意外地荣获了
「年度最佳电影」
的称号。
这是一部关于「堕胎」的电影。
四月三周两天,正是这个胎儿的生命总长。
故事发生在1987年,苏联解体前夕,罗马尼亚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当时的
法律明令禁止堕胎
。
然而女大学生
嘉碧塔
在被男友抛弃后,却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
在当时那个极端保守、严酷的体制内,嘉碧塔很清楚,如果把这个孩子留下来,她的一生也就毁了。
冒着坐牢的风险堕胎
,
是她唯一的选择
。
于是她求助于自己的好友
欧蒂莉亚
,帮助她一起秘密打胎。
欧蒂莉亚
是这部片子的真正主角。
她善良、温柔,知道自己是嘉碧塔仅有的依靠,因此不顾一切地为她借钱、奔波。
奈何嘉碧塔根本就是一个没脑子的猪队友。
不仅所有事情都依赖于欧蒂莉亚,自己屁事都做不好,而且连找的这个堕胎医生
蓓蓓先生
也根本不靠谱。
蓓蓓先生很明显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人。
先是漫天要高价,后来又过分地
要求和欧蒂莉亚发生肉体关系,否则就拒绝做手术。
酒店是好不容易才订上的,钱也是东拼西凑的,嘉碧塔的身孕拖一天就会增加一分风险。
百般无奈中,
欧蒂莉亚牺牲了自己
……
整部片子色调阴冷、节奏缓慢,而且大量地使用长镜头。
往往一个场景就只有一个镜头。
然而这种看似粗糙、漫不经心的拍摄方式是最考验水平的。
本片的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
罗马尼亚著名导演,
戛纳的宠儿
。
去年大热的
《毕业会考》
也是他执导的,提名金棕榈,
斩获最佳导演
。
蒙吉一贯擅长以小见大。
《毕业会考》里的性侵案,《四月三周两天》中的堕胎案,都是从一个小事件切入,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信息,
辐射到整个罗马尼亚社会
。
他的镜头,拍的都是这个社会本身。
影片开头所展现的军营式的大学宿舍,阴暗潮湿的住宿环境,物资匮乏的小卖铺。
欧蒂莉亚去帮嘉碧塔订酒店房间
(堕胎的时候用)
,前台的服务人员冷漠又高傲。
换了两家,都是一样的态度。
这不免让人联想,是怎样高压的一个时代,让普通人之间都充满了隔阂和警惕?
每个人都活得很卑微,所以手里哪怕只有一点点权力就恨不得滥用到极致。
还有欧蒂莉亚去参加男友母亲生日宴会的一场戏,堪称是罗马尼亚的群像缩影。
欧蒂莉亚坐在中间,拘谨沉默;
旁边则是男友的父母以及各种亲朋好友,把酒言欢。
一个固定镜头,持续了整整七分钟。
隔着屏幕,香玉都能强烈地感觉到欧蒂莉亚当时的
窘迫和尴尬
。
而这些宾客偶尔和欧蒂莉亚的谈话,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
看不起欧蒂莉亚的出身,
嘲弄她的父母没有文化
;
认为欧蒂莉亚学工科不过是为了毕业不用被遣送回乡下,就算留在城里也只能在工厂里打打工。
满嘴带着中产阶级的自以为是。
欧蒂莉亚也是脾气好,都忍下来了,换做香玉大概早就跟他们开怼了,管他喵的尊老爱幼!
影片中也不乏裸露镜头,但却谈不上一丝性感或欲望。
嘉碧塔接受
引产手术的全过程
都被呈现了出来,镜头如同纪录片一般真实又冰冷。
医生不紧不慢的动作,却让观众抓心挠肺。
这么粗糙的手术真的不会要人命么!
原本香玉以为,导演应该不至于残忍到把死胎的尸体也呈现给观众看,这心理杀伤力就真的太大了。
没想到,导演真的就这么残忍。
四个月三周又两天的胎儿,只有那么小,那么小。
被丢弃在地板上,用酒店的脏毛病随意地裹着。
蓓蓓先生之前特意嘱咐过,不要扔进马桶,会堵住下水道,最好找个高层,从十楼的垃圾管道里扔下去……
于是趁着夜色,欧蒂莉亚抱着尸体要去处理掉。
街灯很少,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人的身影,只听见她仓促又慌乱的脚步声。
周围的每一声狗吠,路过的每一个醉汉,远处传来的每一次警笛,都让欧蒂莉亚更加紧张。
最后,她放弃了要把尸体安葬的想法,还是扔进了某一幢居民楼的垃圾桶……
欧蒂莉亚知道,是嘉碧塔的愚蠢让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她依然愿意帮助她。
依然牵挂她的安危,依然愿意把最后一根烟留给她。
因为她知道,
自己是唯一可以帮助嘉碧塔的人
;
就像她也相信,如果两人的身份互换,嘉碧塔也是唯一可以帮助自己的人。
因为即使是那个看似温柔体贴非常爱自己的男友,当面对
「如果我怀孕了怎么办?」
这种问题的时候,也同样会陷入犹豫和窘迫。
1966年,禁止堕胎法律颁布;
1989年齐奥塞斯库去世,社会主义政体在罗马尼亚结束,该法令被废除。
据说,在此期间,大约有
50万
的罗马尼亚女性,因为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地死去。
这让香玉忍不住联想到了我们自己。
不管是这部片子或是《毕业会考》,很多场景和故事,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真的太想象了。
虽然我们没有禁止堕胎的法律,但
我们却曾有过「计划生育」
。
在严格执行「一胎」政策的过程中,凡是「计划」外又
交不起高额罚款
的妇女,计生部门都有权实施「补救措施」——主要是
人流和引产
。
不管胎儿已经多大了,都将被无情地打掉。
据卫生部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中国一年计划生育人工流产人数最高时达到了
1437万
人,时间为1983年。2000年以来,计划生育人工流产手术多稳定在每年700万人左右,最高峰为2008年,人工流产人数为
917万
人。
2012年的「陕西镇坪大月份强制堕胎事件」就曾引发大面积的社会议论。
虽然法律不曾规定可以强制堕胎,但部分地区的计生委,尤其是在七十年代强制计划生育刚实施的的时候,
总有各种方式逼孕妇「自愿」
。
就像《计生法》中并没有提到
「强制上环」
,但给妇女强制上环在当年已成惯例。
现在「二胎政策」已经放宽,但并不意味着之前的问题就可以彻底忽视。
这关乎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政策、一项法令那么简单,背后是立法的科学性、执法的公正性,以及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的,
基本的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