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会学坊
"叁會學坊”由清華法政哲學研究中心主办,華宇汉语法学专项研究基金资助,概分會讀、會講与會飲叁端。旨在积聚同道,于术业专攻中求会通,在切磋琢磨里观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融街老裘  ·  巴菲特的股东信 ·  昨天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3 天前  
青澄财经  ·  携程金融打造携程增长第三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会学坊

No.1217 齐群 | 亲亲、尊尊与师道——“哪吒”电影中的伦理结构

三会学坊  · 公众号  ·  · 2019-08-02 08:00

正文


现实中的哪吒们距离导师太过遥远,本应亲近的日常伦理寄托仍然陷于抽象虚无,而只剩下单向度的狂热。




| 齐群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哪吒:魔童降世》上映五日票房过十亿,并在各媒体平台好评如潮,注定成为今夏暑期档的现象级电影。它的成功不由得让人把它拿来和四十年前的《哪吒闹海》对比。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79版动画片《哪吒闹海》


前有中国美术电影史上的良心代表,后有新时期国漫新高峰,中国人似乎对哪吒题材的电影有着某种特殊偏好。乍看之下两部《哪吒》各自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前一个是特殊时代的红色少年,后一个是现代抗击偏见的边缘儿童,两个哪吒形象几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细品之下,这两部截然不同的《哪吒》电影却有着相同的伦理结构,它的内容虽然随着时代变化,但是结构本身却贯彻始终,反映了中国人恒久的文化心理。


这个结构就是亲亲、尊尊和师道。



一、亲亲与尊尊


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写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犹希腊柏拉图之所谓idea者。”所谓“三纲六纪”,归纳起来,不过“亲亲”、“尊尊”。在这个主题上,两部哪吒电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取向。


《哪吒闹海》的主题是革命,革命内容就是打破龙王对人民的压迫(尊尊)和李靖这个父亲因为屈服于外部权力而对家庭内部的压迫(亲亲),这是整个电影情节最主要的矛盾。


“亲亲”方面,李靖固然是一个贾政式的“封建父亲”形象,但也有爱子一面,特别是四海龙王黑云压城之时,他不是刻板的反动面孔,对哪吒是仍然有着回护、犹豫。然而面对龙王压力和陈塘关百姓,他不得不将牺牲哪吒,回归到腐朽的“封建家长”的宿命。哪吒最终以剔骨还父的方式和自己的父亲决裂,实现了家庭革命。


“尊尊”方面,龙王身上实际上有两条线索:神权和政权。一方面,龙王掌管陈塘关的雨水,接受百姓供养,是神权;另一方面,龙王又可就敖丙被杀上告天庭,故而李靖和龙王又都在天庭的掌管之下,这是政权。哪吒既能杀死敖丙,让龙王放弃童男童女的供养,又能在南天门戏弄龙王,阻止他上告天庭,最后彻底搅翻龙宫,即是在神权和政权两个方面反抗了“尊尊”秩序。


三者合起来表达的就是哪吒推翻父权、神权、君权这“三座大山”。


《哪吒:魔童降世》在亲亲尊尊上则与《哪吒闹海》完全颠倒过来。新哪吒电影讲述的是反抗先天命运与社会偏见的自由平等叙事,而反抗能够借助的,恰恰是“亲亲”和“尊尊”的资源。


“亲亲”是哪吒成长的关键,在先天“魔丸”属性和因这个身份而生的社会偏见牢不要可破的情况下,亲情是感化哪吒的最主要途径。殷夫人穿着盔甲陪哪吒踢毽子,李靖邀请众人给哪吒庆生,都对哪吒倾注了全部的关爱。哪吒以一句“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爹教我的道理!”完成了与家人的和解,同时也和那个“剔骨还父”的旧哪吒彻底分道扬镳。



“尊尊”的和解来自于哪吒和敖丙的友情。在没有现实反派的情况下,电影不得不在最后让申公豹利用偏见将敖丙黑化来实现最后矛盾的爆发。但是这个矛盾显然不能与四十年前哪吒复活搅翻龙宫相提并论。甚至最后两位还拉起小手,共同抵抗终极命运。


在这部电影中哪吒和亲亲、尊尊完全和解,并借由这两项资源来抵抗社会偏见和先天命运。



二、师道


虽然在表现主题和情节内容上有巨大不同,新老哪吒仍然都表现出了一种否定性的气质,那么否定之后的新秩序如何建立?两部电影的答案并不相同,这种不同的深层次原因,是电影将“师道”这一要素放在了不同的位置。


什么是“师道”?


“天地君亲师”,是古人三纲六纪的具象化表达,抛去自然属性的天地,社会性要素只有君、亲、师三者,分别代表尊尊、亲亲、贤贤(道统、师道)。《哪吒闹海》明线是反抗亲亲、尊尊,暗线却是让哪吒服从师父太乙真人的教化,让哪吒在否定性的革命之后能够有新的伦理秩序安身。《哪吒:魔童降世》相反,在借用亲亲、尊尊反抗命运和偏见的明线之下,是“师道”不张以及新的伦理秩序缺失的暗流。



《哪吒闹海》中,哪吒是亲亲、尊尊的否定性力量,唯独听师父太乙真人的话。太乙真人给了他混天绫乾坤圈,教他在南天门假扮玉帝骗过龙王,最终还让哪吒重生。师父的指引构成了哪吒朴素的善恶观之外的第二条伦理行动指南,亦即“师道”实际构成哪吒推翻亲亲、尊尊的伦理指引,在打破一切的革命之后,哪吒仍然能有一个伦理归宿。


相比而言,《哪吒:魔童降世》里“师道”不张:一方面,师道教化的部分和亲亲融为一体,共同感化哪吒抵抗社会偏见;另一方面,太乙真人彻底戏剧化,粗心大意漏洞百出,才在关键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展开,“师道”在这里已经弱化为一个功能性线索。



两部电影,在亲亲、尊尊、师道三个方面形成了斯特劳斯式的结构主义对应:“亲亲”、“尊尊”和“师道”故事的主轴,老哪吒张扬了师道而否定了亲亲尊尊,新哪吒弱化了师道而肯定了亲亲尊尊,一张一弛形成了结构主义神话学意义上的二元对立。所以,同一个哪吒故事可以拍出风格截然相反的电影,而看起来故事内容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在结构上却讲述的是同一个哪吒神话。



三、善恶


最后,新哪吒电影仍然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我是谁?哪吒声称要由自己说了算,但他自己在整部电影中都是成长的状态,无法给自己一个确定安身的伦理秩序来界定自己。


电影的主创也在刻意模糊这里的伦理边界,新哪吒电影中善恶不那么清楚:生而为恶的魔童可以被亲情友情感化为善,生而为善的敖丙可以为了家族命运而残害百姓。模糊善恶边界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一个新的主题:对抗虚无的命定论和社会“偏见”就是新时期的伦理秩序。


但凡事总要有个判断标准,既然众人嘴里说的不能当真,那就要有一件事情可以让哪吒成为英雄。


电影最后的大战蕴含了哪吒成为英雄的伦理标准底线:人民大众。哪吒为了保护陈塘关百姓免遭敖丙的灭顶之灾挺身而出,朋友之间锤枪相向,让喜欢嗑CP的观众颅内高潮。这一点和老哪吒电影内在一致:李靖怒斥孽子,哪吒挥剑自刎,都是因为四海龙王要以整个陈塘关百姓的性命为要挟。只是守住这条底线的方式并不一样:老哪吒有师傅的教导,新哪吒则出于对混迹在陈塘关百姓中的父母的本能热爱。



大战之后,新老哪吒的自我确定的道路也不同:老哪吒推翻了亲亲、尊尊,但却可以继续按照师父的教化行事,建立自己的伦理秩序。新哪吒保留了亲亲尊尊,却缺失了师道的教化,在空疏的认定“我是我”之后,陷入到虚无之中。


无论是命运,还是基于先天条件的社会偏见,都是一个社会结构,打破这种社会结构对个体的“束缚”,是“后现代”自由解放和平权运动的基本诉求。但是抛弃了一切既有社会伦理标准而空洞地自我定义自己后,尚未完成教化的自我并不能提供一个新的确定伦理秩序来给自己定位,这是新哪吒电影的基本困境。更为吊诡的是,“自己是谁由自己说了算”这个道理是父亲教给的,那么父子关系就构成了自我认知的潜在基础,所以哪吒永远不可能仅凭自己就定义自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