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必读
育儿路上,与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个妈妈六个娃  ·  生了二胎才知道,原来父母真的会偏心 ·  昨天  
科学家庭育儿  ·  疯了!99元到手3盒华熙生物“王炸”精华液, ... ·  2 天前  
超级学爸  ·  民以食为天——2024新东北大米又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必读

孩子真正快乐的奥秘,颠覆你的认知

父母必读  · 公众号  · 育儿  · 2017-07-30 08:00

正文


我们现在的爸爸妈妈们总是很焦虑,焦虑自己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也焦虑自己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德国教育专家艾申波茜博士著有《童年清单》一书,列出孩子7岁以前应当经历的童年体验,倡导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份最珍贵的教育资源——源于生活的丰富童年体验。这本书在欧洲十分畅销,在中国也于今年再版。

家长初读此书容易被前面列的69项童年体验清单吓到,因为这里有些内容连家长自己都不会。

那么,就请文学博士、早教专家袁坚带大家一起来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为孩子提供资源而不焦虑,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

清单内容举例:

● 修理一件生活用品

● 夜间长途行进

● 生病时得到父亲的精心照料

● 能辨别3种水果的味道

● 钻研过一个无人可解的难题

● 因为“我知道得最多”而自豪

● 包扎过一个流血的伤口

……

文/袁坚

《童年清单》的教育理念

《童年清单》这本书有意思和价值的地方在于,首先它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被许多家长奉为圭臬的“快乐教育”其实是历史的产物(为了解放妈妈的生产力而让孩子有处可去),并非绝对标准,而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对自己的国家——德国在幼儿园阶段所实行的“快乐教育”进行反思,提出那种“以孩子快乐为导向”的育儿方式实际上在推动孩子的发展方面常常处于“不作为”的状态,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数量和强度的发展资源。

 

这个观点跟我之前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

 

首先,当我们说到“快乐”,其实有好多不同的层次,而“快乐教育”往往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理解上——也就是没有痛苦。但我们或许需要给孩子机会去体验不同种类的“快乐”,比如经过努力、解决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快乐;或者不断探索、发现更多新鲜事物从而获得新知的快乐。但在这些情形之下,你会发现,整个过程中是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很“快乐”的,因为问题、困难、挫折等等必然如影随形。学习和成长,必然伴随着各种辛苦,不可能永远是轻松的旅途。

 

有一种“刻意学习”理论,核心观点就是我们应当离开“舒适区”——在那里,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可以轻松做到的,没有挑战、没有压力,类似于浅层次的“快乐”状态,但你也无法获得提升。事实上我们应该不断地离开已经掌握的内容,快速进入新的领域:“学习区”。在那里尝试做新的事情,练习和使用新的方法,总之,要让自己面对陌生,这样才能获得最有效的提升(不过也要注意别过头了,进入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的“恐慌区”,不然你会陷入焦虑和挫败)。

 

作为孩子的引导者,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可以从这个理论中获得启发。《童年清单》的作者所提出的观点也正是如此:我们要不断地引领孩子跨出他已经熟悉的“舒适区”,去接触世界上多种多样的陌生事物、去尝试和学习多种多样的知识与技能。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打算为孩子提供更多,推动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呢?


《童年清单》一书的展现形式

这本书的作者采取了“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首先,他问,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他打算讨论的不是远期目标,而是近在眼前的近期目标:当孩子7岁时,也就是在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这个时间点上,他应该实现哪些目标?


并且,他采取了“清单体”这种非常实际、非常具体的形式来展现这个目标(而不是笼统的理论阐述)。这样做的好处是:

 

首先,目标就变成是可判断的,实现与否,一看便知,毫不含糊。

其次,目标变成了不是一套标准,而是一系列可探讨的选项。

 

这两条都重要极了!哪怕这本书里作者列出的所有清单——他反复罗列并修改了很多次,包括找了很多人来做访谈、提供他们的清单,哪怕所有这些清单当中都必然有条目是你不同意的,也有条目是你认为应该列进去、但却没有看到的,这都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形(而且作者也预料到了)。尽管如此,就因为上述两个特点,这仍然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尝试。

 

首先,可判断。不管你同意、或者反对,总之它是非常清晰的,你可以就每一个具体的条目进行讨论,不会有任何含混的、笼统的地方。相对于大量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模糊性,没有任何标准去辨别它们的效果、包括人们的反应,这份清单至少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考起点

 

其次,作者也不断地在陈述:清单中的条目会变化,也需要变化。可能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它给到了非常好的、思考“可能性”的出发点:


第一,对“世界认识”的整体关照。这份清单的主题是:7岁孩子应该对这个世界认识、理解和能把握到什么程度?这个视角能让教育者们跳出一时一地,拉开思考的格局。

 

第二,作者在“世界认识”的范畴内,通过自己先列出第一张清单(随后通过访谈又整理了第二张),实际上给到了:领域分类。在每个细分领域之下(比如“语言”)再举出具体的条目(比如“通过学习外语了解说其他语言的人群”),具体条目、细分领域都有可能刺激我们的思考和想象,让我们发现自己关注什么、又忽略了(这部分很重要)什么。那么,极端地说(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我们认为他所列出的条目全都没有意义,沿着这个思考方式也可以列出自己的清单。


读《童年清单》的思考与行动

沿着本书的方向去思考,就是我所建议的阅读这本书的方法。


首先,不要试图从中寻找“答案”,而是要沿着作者所开拓的方向去思考,关于我们该如何设定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以使他更好地成长,并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以及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该采取哪些方法、及为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资源

 

其次,在思考之余你需要采取一些实际的行动,去尝试做做这份清单里所列出的事情,去实现至少其中一部分教育目标。当然,你可以先用作者列出的清单——不过我相信,多多少少你会对它做出一些改动,最重要是你必须投入实践。事实上,正因为清单是很清晰的、容易辨别“做到了还是没做到”,根据它采取的行动也会很快获得反馈。据此,你可以着手调整清单。

 

对,就是如此,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边调整。其实教育本身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一切都是在动态中去探索,去寻求相对更好的状态。

 

我猜应该会有不少家长,在读了这本书以后会被里面列出的“清单”吓到:那么多领域,那么多目标!其中有好些我既没有想到过、似乎也做不到……怎么破?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我在上文中已经说了,清单是可以调整的,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所在),以及很重要的,根据家长所能提供的资源。其次,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都会,才能引导孩子。

 

这一点可能很多家长都误会了,以为根据书中所列的清单,自己非得变成全知全能才行。但实际上当然不存在这样的人。有些家长偏爱文学、历史,有些家长更擅长自然科学,有些家长则熟悉经济学、或其他领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当然可以给予孩子很棒的学习资源和引导,但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做不了“引导者”,我们可以做孩子学习的“陪伴者”

 

有两方面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源,资源的形态可以有很多,比如书本,比如有能力提供此类知识与技能的其他人(不限于老师),还有网络资源等等,并不是非得家长亲自讲述和教授。第二,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从零开始”去学习,去思考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向孩子示范: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过程,不是吗?这也是非常有用的。


END

最后,既然已经反复强调了:清单是可变的,并非绝对标准,每个人在教导孩子的时候都可以、也需要做出自己的探索,那么这一点应该已经很明显:不要焦虑。不要因为清单上的某一项自己不会、完成不了而焦虑,也不要因为清单上居然列出了那么宽泛的领域内的那么多条目而焦虑。总而言之,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包括多种来源和形态的资源),同时拒绝焦虑保持开放性、探索可能性,正是我们身为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佳礼物。


一起来看看这本《童年清单》吧~

图书简介

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应该经历过什么?学会了什么?又应该知道些什么?或者至少应该接触过什么?而你作为一个家长、一个指导者又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看待孩子的那些探索和成长?书中69项认知世界清单给出了答案。不一样的童年体验,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世界。

作者:[德]多纳塔•艾申波茜,博士,一位有3个儿女的母亲,供职于德国青少年研究院,一直从事国际比较教育和早期儿童教育的研究。曾发表过多部专著。


本文作者介绍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