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爱在黎明破晓时》
在一个场景里说
“再见”我会特别尴尬:
火车上遇到了相谈甚欢的人,下车时该不该和他说“再见”。
坐火车时,我经常请人帮忙放行李箱,然后在三五个小时的车程里,大家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
但是等我们其中一个站起来收拾背包准备下车时,我就会陷入尴尬:要不要跟人家说“再见”?
不说吧,显得我特别没礼貌;说吧,以后大家是肯定不会见面的,说“再见”就显得我做作了。
我可能就是戏精本精吧。
所以每到对方快下车时,我都会假装上厕所,或者听着歌看着窗外,期待对方能在“我没意识到”的这段时间就下车。
但有一次我在高铁上遇到了一件事,才想明白,让我尴尬的不是要不要说“再见”。
而是:
相谈甚
欢的人,在分开时说的“再见”,是不是在期待大家继续保持联系?
“再见”背后的意思,以及这种超越了边界的关系,让我尴尬。
那趟高铁是早上八点多,因为晚上睡得太迟,我抱着毯子做好了睡一路的准备。
但我又特担心同座会是哭闹的小孩,或者一上车就电话打不停的人。
于是我上了车之后就一直撑着眼皮等着和我同座的那个人。
看到那人时我特开心。对方一看就是那种刚毕业没几年,性格腼腆有礼貌的男生。于是我倒头就去睡了。
高铁椅子的设计虽然已经很符合人体的结构了,但在睡觉时我的头还是翻来覆去的一直在找更舒服的位置。
一个半小时后,我起来,发现自己的头靠在同座男生的肩膀上。
这太尴尬了。
我能做的就是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看起了
ipad
上唯一一部电影《小丑回魂》。
他先开口跟我说
:“我挺喜欢这个电影的,一开始还挺害怕,看着看着不怕了。
“其实每个
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丑,它会把我们最恐惧的东西变成现实。
”
作为一个害怕但超爱恐怖片的女生,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就反驳他:
“我越来越喜欢那种科学和心理都解释不了的恐怖片。《小丑回魂》在说,真正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这个电影评分挺高的,但我实在喜欢不起来。”
慢慢地我们从《小丑回魂》,聊了更多。比如他目前看不到出路的工作,和他以后的计划和期待。
一路上聊得挺开心的。
下了高铁后,我以为像以前一样,相谈一路,然后各自分开;但没想到他一直跟着我,甚至帮我拎起了包。
我当时心里想,怎么办?一会
说完“谢谢”和“再见”都不行,是不是还要留个微信?
我意识到坐火车时最让我尴尬的事,不是说不说“再见”,而是
:路上偶遇的陌生人,想要继续保持联系。
果然,到乘坐地铁时,他的地铁卡
余额不足,需要充值。就对我说:“你能等会我吗?但是如果你有急事的话
,也可以先走。走的话,
方便加个微信吗?”
我当然没有急事,但听到他这么说,我拿过自己的包
,说了声:“谢谢”,掉头就走了。
后来我跟朋友说起这件事,她们一致问我:“你是不是根本没想过要谈恋爱?你是不是很长时间不谈恋爱,关闭神经系统了?”
但我当时特别清楚一件事:
因为某种机缘,和陌生人乘坐同
一
辆车,所有的相谈甚欢,
就
只该停留在那辆车上;
火车一到站,大家就各奔东西,顺着人来人往消失在人海里,不要苛求火车上相谈甚欢之后,还会有什么后续故事。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再遇到聊得来的人,大家散去,或者告别时
说“再见”,我完全不会尴尬,反而会觉得这一路真有趣,值得纪念。
火车上遇到的陌生人,再有缘也是过客,而且我清楚的知道此后我们不可能有交集,又为什么超过关系的边界,在谈笑过后还要联系呢?
美好和尴尬只在一念之间,
而且在职场和生活中更是如此,我们不能越过关系的边界。
比如工作时和同事相处,我记得有人问过我:“和身边的同事兴趣不同,该怎么办?”
我当时的回答是无所谓
。
职场上遇到三观不同,志趣相反的人,绕行就好。
你是去工作,又不是处朋友。
前天我拉着两个朋友和一群不熟悉的人玩了一下午心理游戏。
游戏的内容是,主持人给游戏中的每个人提供12个不同问题。问题都是那种把人放在极端环境下,让人去做生死抉择的问题。
大家做出回答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之后,心理医生会根据游戏中大家的回答和表现去判断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其中有一个女孩得到的评语是:你给我感觉像是中世纪贵族社会的女主角,大方得体,面面俱到,我觉得你这样很好,但我不会喜欢你这个人,也不会和你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