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玫瑰那样娇嫩,也不像月季那样柔美,哪怕在恶劣的环境中、瘠薄的土地上,都能顽强生长。
在如今的影视市场,大女主、古装、玄幻霸屏,现实主义题材很难大爆,甚至有的现实题材作品无病呻吟,格局越来越小,故事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整个都市剧几乎一边倒属于轻喜剧题材,剧情新闻化,台词段子化。
《第一夜蔷薇》
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定位是一部时尚+悬疑+爱情+天才少女设计师成长史。
这是一个时尚圈华丽丽的女性励志爱情故事。说到时尚圈,中国影视作品几乎很少有人涉足,在国外,诸多作品广为人知,比如,《欲望城市》集合了世界上大部分位于潮流前段的时尚元素,名牌的出场率高到你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名牌走秀的感觉。《穿Prada的女王》聚焦时尚、职场、梦想等元素,也是一个职场小白的进阶史,成为很多都市白领的必读书。
那么中国的时尚圈靠什么来记录呢?
除此之外,《第一夜蔷薇》还加入了悬疑元素,就像本书作者明晓溪所言,“整个故事将会是一个局,线索和伏笔都会一点点展开,等你终于将所有事情都了然于胸、恍然大悟的时候,故事应该就已经到了尾声。”
届时,我们也邀请到了正在为《第一夜的蔷薇》执笔的编剧
谭广源
先生,请他来聊一聊这个剧从开始之初到剧本进度,以及一些创作细节。与此同时,作为香港编剧,他也对内地和香港的差异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对于整个行业的创作心态和理念。
《第一夜的蔷薇》执笔编剧
谭广源
谭广源
:香港资深编剧,作品包括《围‧城》、《老笠》、《打擂台》、《四大名捕》系列等。
《打擂台》获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2010年度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最佳电影。剧本获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的年度推荐剧本,亦获第30届金像奖的最佳编剧提名。
《老笠》入围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
年前执导了电影《卧虎潜龙》,将于2017年上映。
IP改编:
保留精华,二次创作要以内容为王
问:此次亲自操刀改编《第一夜的蔷薇》,这个项目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谭广源
:作为编剧来说,
首先,
吸引我的一定是故事本身。《 第一夜的蔷薇》聚焦的是时尚圈,于大部分观众来说,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其次,
明晓溪是著名作家,有很多忠实读者,很高兴有机会可以改编她的作品。
第三
,国内的电视剧圈十分流行大女主戏,但相对题材来说,大部分都是古装权谋类。而《第一夜的蔷薇》的故事里较强的感染力,亦能填补现代题材大女主戏的空白。
问:能否简单地评价一下《第一夜的蔷薇》里的人物和故事?
谭广源
:与传统的现代都市小说相比,《第一夜的蔷薇》里叶婴除了美貌以外,更具有权智。是一位很有智慧与魅力,且很有决心的女生。为达目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小说女主人公的性格展现,也是我们改编后所要保留的精华部分。
问:网友对《第一夜的蔷薇》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现在这部作品的编剧工作进行到哪个阶段了呢?如果您是观众,最期待这部剧的哪些部分?
谭广源
:已完成了初稿,但好的剧本不是写出来,而是修改出来的。现在我们仍在修改。这是一个IP风靡的时代,都市现代戏也一直属于热俏的题材,我想每一个编剧要做的不仅仅是梳理原著中的精华,更重要是二次创作中,且二次创作要以内容为王。希望《第一夜的蔷薇》剧本在正式拍摄前可以改到最好。
除了涉猎时尚以外,原著还融入了悬疑元素。我觉得这个元素,会是吸引的一部分。其次,女主角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她跟男主角的爱情故事也是亮点。
市场认知:
求同存异,这是一场网络文学与镜头语言的盛世狂欢
问:香港和内地的影视市场还是有些区别的,不管是在审查限制、题材还是受众上,在“蔷薇”之前您对内地IP改编市场了解到什么程度?您觉得内地整体环境的优势是什么?
谭广源
:其实我写国产电影比港产片更多,留在内地生活的时间亦比香港多。在文化、题材、审查各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改编IP方面,我也累积了不少经验。近年,我所写的电影大多都是由IP改编。如之前的《四大名捕》系列,还有刚杀青不久,由游戏改编的《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及电影的《京城81号2》等。
内地市场,的确审查也较严格,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求同存异才是一个好编剧的心态。
内地市场庞大,拍摄预算足够执行创作上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些题材在香港的环境是不可能被拍到的。其二,演员和场景的选择也相对充裕,这让好的剧本,更有好的发挥空间。当然啦,现在内地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汰弱留强,这也能让编剧得到急促成长。
问:您作为香港编剧,是如何把一部剧做到符合大陆市场的呢?现今北上的香港创作者越来越多,您如何平衡香港市场和大陆市场在创作上的冲突呢?
谭广源
:
多结交国内的朋友,多和年轻人讨论,借此了解当地的文化。关注微博、网络小说、手游等。
尤其是网络小说,即现为网络文学与镜头语言的盛世狂欢,而我的工作室也有不少来自国内的年轻编剧。只有你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才能做到真正的“抢占”市场。
好的作品是不分地域界限的。两地的文化是有差异,但只要把作品的质量提高,观众是不会介意你是来自哪里的。就像最近我在北京看了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国内观众的反应很好啊。
创作理念:
戒躁戒躁, 玉不琢,不成器
问:您以前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编剧吗?您觉得编剧在一部作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谭广源
:我一直都想写小说,为了锻炼写作技巧,我在1997年报读了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举办的编剧课程,那年的导师有陈嘉上、陈庆嘉、文隽、杜国威、邝文伟。他们在课堂上分享了拍摄电影的苦乐,让我起了当编剧的念头。可惜当时正值香港电影产量最少的日子,辗转多年后,我才得以跟随前辈陈文强(
作品包括《功夫》、《女人四十》、《庙街皇后》等,曾两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
)踏进这个行业。
编剧要协助导演解决剧本的问题,导演想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便要根据他定下的框架去创作。
除此之外,由于编剧跟导演的接触比较多,比较能理解导演的想法,因此拍摄的时候,编剧还不时要处理剧组的问题。编剧会会长庄澄先生说过:
“好的编剧还要能够解决剧本以外的问题。”
他这句话我铭记在心。
问:《围‧城》、《打擂台》、《四大名捕》系列等作品的创作给了您哪些经验?
谭广源
:《围‧城》是我第一部作品,当时跟场拍摄,为应付一些突发情况而在现场改剧本,导演刘国昌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教会我很多东西。《打擂台》是一部本土味浓的电影,创作时针对的是香港的主要受众。而《四大名捕》是IP改编的魔幻武侠电影,故事发生在宋朝,创作时要花大量时间去做数据搜集,例如那时的人用的是什么货币,官僚制度是怎样的等等。
问:您觉得创作电影和电视剧最大的区别和挑战在哪里?如果在编剧过程中遇到瓶颈会怎么做?
谭广源
:电视剧篇幅长,可以把很多有趣的细节呈现出来,人物支线多。电影要很浓缩,把最精彩的画面带给观众。创作的过程经常会碰到瓶颈,对我来说是件好事。
好事多磨,通常冲突了最困难的瓶颈位后,往往就是故事最好看的地方。
问:您会在剧本中引据一些社会上真实发生的事例吗?您在选择改编作品上有哪些标准呢?
谭广源
:其实比较少会在剧本中融入真实事件,待电影拍完上映,观众差不多都把这些事情忘记了,因此回响不大。
关于改编,大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只有支离破碎的情节,那基本上是重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