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家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知名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聚集数百万优秀创业者、资深PE/VC、投资银行家、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专家学者等,致力于构建起资本、产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生态服务体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家

手握30家资本,4个博士要IPO

投资家  · 公众号  ·  · 2025-04-11 19: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四个技术偏执狂!

作者 | 笔锋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四个技术偏执狂!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前不久的犀利论断,给火热的 AI 赛道狠狠踩了刹车, 这位曾投出滴滴、饿了么的“独角兽猎手”,以 “不能仅依赖技术” 为由,再次展现了他 AI 赛道的冷酷判断

当资本寒冬论甚嚣尘上,投资人忙着撤离技术泡沫时, 一家名为云知声的老牌 AI 企业,却在用一份港股招股书逆势搅动市场。

这家成立 12 年的公司, 头顶“中科大系”光环,手握 30 余家明星资本的押注,创始团队清一色的中科院、中科大博士,启明创投、挚信资本、京东、高通等巨头排队入场。 2013 年,击败科大讯飞拿下锤子手机订单, 2016 年布局大模型基础设施, 2023 年火速推出对标 GPT-4 的“山海大模型”。

但戏剧性的是,这家 曾与科大讯飞争夺“语音一哥” 的老兵,却始终困同一个魔咒里:技术越强,亏损越大;融资越多,现金流越紧。 上市三次败三次、相关数据遭科大讯飞“打假”、科创板撤退、港股招股书失效的履历,写满坎坷。

在科大讯飞、商汤等巨头环伺的市场里,如果说前几次 IPO 失败是成长的阵痛,那么这一次,或许是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搏。

云知声的故事,绕不开四位创始人。

黄伟、梁家恩、康恒、李霄寒,这四位 中科院与中科大出身 的技术天才, 2012 年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从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等机构出走 带着“让机器听懂人类语言”的梦想创立云知声。

黄伟是团队的“技术灵魂” 这位中科大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曾在摩托罗拉开发全球首款手机声纹认证系统, 2009 年拒绝 Nuance 的高薪挖角,转投盛大创新院组建语音团队。 2011 年,他带领团队在 NIST 声纹识别大赛中 力压麻省理工、 IBM 等巨头,拿下 5 项第一 震惊学界。

正是这场胜利,让中科院声学所的梁家恩慕名加入,这位连续三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语音专家, 放弃体制内的安稳,与黄伟携手创业。

康恒和陈孝良则是 技术攻坚的“左右护法”,前者主导芯片研发 2018 年推出全球首款物联网 AI 芯片, 后者深耕医疗 AI 将语音技术嵌入北京协和医院的诊疗系统。


2013 年,成立仅一年的云知声凭借深度神经网络( DNN )优化,从科大讯飞手中抢下锤子手机订单; 2014 年推出首款语音芯片, 拿下格力、长虹等家电巨头 2016 年押注“智慧医疗 + 智慧生活”双赛道, 与协和医院合作 病历系统。

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让云知声在行业内声名鹊起,也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

2012 年的天使轮融资开始, 往后十年,云知声几乎每年都有融资进账,启明创投、挚信资本、京东、高通等 30 余家机构十年间输血超 20 亿元,估值冲上 90 亿。

随着 ChatGPT 掀起大模型热潮,四位创始人再次展现技术前瞻性。 2023 年初,在梁家恩主导下,云知声仅用两个月便推出“山海大模型”, 成为亚洲最早将大语言模型商业化的公司之一。

创业初期,这群科学家坚信技术即壁垒,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且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碰撞从未停止。

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们,并非不懂商业残酷。

他们不是想上市,是不得不上市。

云知声自成立以来,曾被视为 AI 领域的“潜力股”,但其上市之路却屡屡受挫。 2020 年,云知声首次向科创板发起冲击,却因招股书中 70% 医疗市场占有率 的豪言遭科大讯飞公开“打假”,而草草收场。

此后,云知声转战港股, 2023 6 月、 2024 3 两次递表,均以失败告终。 如今第三次踏上征程,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已不再掩饰紧迫。

过去三年,云知声营收从 6 亿攀升至 9.4 亿,看似增长曲线亮眼,但净亏损却从 3.75 亿扩大到 4.54 亿, 累计烧掉超 12 亿元。

现金流更是如同被扎破的气球,经营活动净流出从 1.66 亿飙至 3.19 亿, 应收账款更是堆积成山, 2024 年周转天数高达 283 天, 相当于近一年才能收回欠款,而最大客户 世茂集团的地产暴雷阴影,更让回款雪上加霜。

即便云知声引以为傲的“山海大模型”,被包装成 AGI 时代的船票,但现实是,其研发投入占比常年超 30% ,三年砸下 9.43 亿元,大模型相关收入却仅 1670 万元,不足总营收的 3% 所谓 "AGI 先行者 " 的光环正在褪色。

资本市场的残酷现实,更让其的 IPO 蒙上阴影。云知声 2024 年在中国 AI 解决方案市场的份额为 0.6% ,排名第四;而行业龙头科大讯飞同期市场份额为 15.5% 在这个“赢家通吃”的赛道上,如此薄弱的市场地位,如何支撑 90 亿元估值?

当资本市场的耐心被“技术故事”透支殆尽,云知声的招股书里写满了一个残酷逻辑:不上市,就断粮。

根据最新数据, 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仅剩 3.2 亿元 按过去三年平均每年净流出 3.2 亿元的速度计算, 只够支撑 10 个月, 这或许才是其执着 IPO 上市的真正动机。

这场“不得不上市”的背后,是 AI 创业公司典型的“烧钱困局”。

云知声的商业模式 长期依赖项目制 为格力、世茂、北京协和医院等客户提供定制化 AI 解决方案, 看似覆盖智慧生活、智慧医疗等热门赛道,却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怪圈。

2024 年生活 AI 业务客户数仅 411 家,三年增长不足 10% ;医疗 AI 客户留存率从 70.4% 暴跌至 53.3% 每拓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 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长达 283 天, 大量资金被套牢在项目里。

更棘手的是, 公司的研发投入依赖第三方外包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遭质疑, 这种“借鸡生蛋 " ”的模式,导致其在智慧生活和医疗 AI 领域的客户增长停滞。 在科大讯飞、百度等巨头的挤压下, 0.6% 的市场份额显得微不足道。

资本市场对云知声的疑虑显而易见, 在港股市场流动性低迷、 AI 企业估值普遍回调的当下,凭什么相信一家三年 3 次递表,至今未找到稳定盈利模式的公司能逆风翻盘?

但云知声别无选择,如果不能通过 IPO 募集资金, 10 个月后现金耗尽, 等待它的不仅是业务停摆,还有 33 亿元的赎回负债。 这相当于公司 2024 年营收的 3.5 倍,足以引发连锁反应,让这家曾被 30 多家机构追捧、估值近 90 亿元的独角兽瞬间崩塌。

当烧钱速度跑赢融资速度,当对赌协议的期限逼近,所谓的技术理想,最终都要向现金流低头。

这场生死时速的背后,折射出 中国 AI 行业的集体焦虑 当技术研发需要持续烧钱,商业落地却举步维艰,初创企业该如何在巨头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

大模型或许能带来流量,但若无法解决“赔本赚吆喝”的困局。 资本并非不懂风险,启明创投、挚信资本等 30 余家机构十年间输血超 20 亿元,将估值推至 90 亿,赌的便是 AI 赛道长坡厚雪的想象空间。

站在 2025 年的春天,云知声的 IPO 不再是一场普通的资本冲刺,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豪赌。 10 个月的倒计时已经开始,资本市场会为这场 “不得不上市” 的故事买单吗?如果连这样的明星企业都倒在黎明前,中国 AI 创业的下一个路口,又该往哪走?

三次闯关港股的执着,背后是投资方对退出的迫切,也是创始团队对“技术信仰”的最后坚守。

但资本市场从不同情悲情故事,它只相信数字。正如梁家恩所说的那样: “创业不能“成于技术又败于技术”。

大型峰会回顾

投资家网·第十三届中国资本年会

投资家网·第十二届股权投资年会

“万物资生 福启未来”第十一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

2023上市公司智能产业对接会

2022第十四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峰会

智者谋远·2021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

2021第十三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峰会

涅槃重生——投资家网2020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

聚势待发——投资家网2019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

资本破局—2019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

回归价值投资—2018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

寻求报道:yangqin6060(微信)
商务合作:yangqin6060(微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