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技术偏执狂!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前不久的犀利论断,给火热的
AI
赛道狠狠踩了刹车,
这位曾投出滴滴、饿了么的“独角兽猎手”,以
“不能仅依赖技术”
为由,再次展现了他
对
AI
赛道的冷酷判断
。
当资本寒冬论甚嚣尘上,投资人忙着撤离技术泡沫时,
一家名为云知声的老牌
AI
企业,却在用一份港股招股书逆势搅动市场。
这家成立
12
年的公司,
头顶“中科大系”光环,手握
30
余家明星资本的押注,创始团队清一色的中科院、中科大博士,启明创投、挚信资本、京东、高通等巨头排队入场。
2013
年,击败科大讯飞拿下锤子手机订单,
2016
年布局大模型基础设施,
2023
年火速推出对标
GPT-4
的“山海大模型”。
但戏剧性的是,这家
曾与科大讯飞争夺“语音一哥”
的老兵,却始终困同一个魔咒里:技术越强,亏损越大;融资越多,现金流越紧。
上市三次败三次、相关数据遭科大讯飞“打假”、科创板撤退、港股招股书失效的履历,写满坎坷。
在科大讯飞、商汤等巨头环伺的市场里,如果说前几次
IPO
失败是成长的阵痛,那么这一次,或许是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搏。
云知声的故事,绕不开四位创始人。
黄伟、梁家恩、康恒、李霄寒,这四位
中科院与中科大出身
的技术天才,
在
2012
年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从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等机构出走
,
带着“让机器听懂人类语言”的梦想创立云知声。
黄伟是团队的“技术灵魂”
。
这位中科大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曾在摩托罗拉开发全球首款手机声纹认证系统,
2009
年拒绝
Nuance
的高薪挖角,转投盛大创新院组建语音团队。
2011
年,他带领团队在
NIST
声纹识别大赛中
力压麻省理工、
IBM
等巨头,拿下
5
项第一
,
震惊学界。
正是这场胜利,让中科院声学所的梁家恩慕名加入,这位连续三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语音专家,
放弃体制内的安稳,与黄伟携手创业。
康恒和陈孝良则是
技术攻坚的“左右护法”,前者主导芯片研发
,
2018
年推出全球首款物联网
AI
芯片,
后者深耕医疗
AI
,
将语音技术嵌入北京协和医院的诊疗系统。
2013
年,成立仅一年的云知声凭借深度神经网络(
DNN
)优化,从科大讯飞手中抢下锤子手机订单;
2014
年推出首款语音芯片,
拿下格力、长虹等家电巨头
;
2016
年押注“智慧医疗
+
智慧生活”双赛道,
与协和医院合作
病历系统。
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让云知声在行业内声名鹊起,也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
从
2012
年的天使轮融资开始,
往后十年,云知声几乎每年都有融资进账,启明创投、挚信资本、京东、高通等
30
余家机构十年间输血超
20
亿元,估值冲上
90
亿。
随着
ChatGPT
掀起大模型热潮,四位创始人再次展现技术前瞻性。
2023
年初,在梁家恩主导下,云知声仅用两个月便推出“山海大模型”,
成为亚洲最早将大语言模型商业化的公司之一。
创业初期,这群科学家坚信技术即壁垒,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且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碰撞从未停止。
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们,并非不懂商业残酷。
他们不是想上市,是不得不上市。
云知声自成立以来,曾被视为
AI
领域的“潜力股”,但其上市之路却屡屡受挫。
2020
年,云知声首次向科创板发起冲击,却因招股书中
“
70%
医疗市场占有率
”
的豪言遭科大讯飞公开“打假”,而草草收场。
此后,云知声转战港股,
2023
年
6
月、
2024
年
3
月
两次递表,均以失败告终。
如今第三次踏上征程,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已不再掩饰紧迫。
过去三年,云知声营收从
6
亿攀升至
9.4
亿,看似增长曲线亮眼,但净亏损却从
3.75
亿扩大到
4.54
亿,
累计烧掉超
12
亿元。
现金流更是如同被扎破的气球,经营活动净流出从
1.66
亿飙至
3.19
亿,
应收账款更是堆积成山,
2024
年周转天数高达
283
天,
相当于近一年才能收回欠款,而最大客户
世茂集团的地产暴雷阴影,更让回款雪上加霜。
即便云知声引以为傲的“山海大模型”,被包装成
AGI
时代的船票,但现实是,其研发投入占比常年超
30%
,三年砸下
9.43
亿元,大模型相关收入却仅
1670
万元,不足总营收的
3%
,
所谓
"AGI
先行者
"
的光环正在褪色。
资本市场的残酷现实,更让其的
IPO
蒙上阴影。云知声
2024
年在中国
AI
解决方案市场的份额为
0.6%
,排名第四;而行业龙头科大讯飞同期市场份额为
15.5%
。
在这个“赢家通吃”的赛道上,如此薄弱的市场地位,如何支撑
90
亿元估值?
当资本市场的耐心被“技术故事”透支殆尽,云知声的招股书里写满了一个残酷逻辑:不上市,就断粮。
根据最新数据,
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仅剩
3.2
亿元
,
按过去三年平均每年净流出
3.2
亿元的速度计算,
只够支撑
10
个月,
这或许才是其执着
IPO
上市的真正动机。
这场“不得不上市”的背后,是
AI
创业公司典型的“烧钱困局”。
云知声的商业模式
长期依赖项目制
,
为格力、世茂、北京协和医院等客户提供定制化
AI
解决方案,
看似覆盖智慧生活、智慧医疗等热门赛道,却陷入“规模不经济”的怪圈。
2024
年生活
AI
业务客户数仅
411
家,三年增长不足
10%
;医疗
AI
客户留存率从
70.4%
暴跌至
53.3%
,
每拓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
,
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长达
283
天,
大量资金被套牢在项目里。
更棘手的是,
公司的研发投入依赖第三方外包
,
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遭质疑,
这种“借鸡生蛋
"
”的模式,导致其在智慧生活和医疗
AI
领域的客户增长停滞。
在科大讯飞、百度等巨头的挤压下,
0.6%
的市场份额显得微不足道。
资本市场对云知声的疑虑显而易见,
在港股市场流动性低迷、
AI
企业估值普遍回调的当下,凭什么相信一家三年
3
次递表,至今未找到稳定盈利模式的公司能逆风翻盘?
但云知声别无选择,如果不能通过
IPO
募集资金,
10
个月后现金耗尽,
等待它的不仅是业务停摆,还有
33
亿元的赎回负债。
这相当于公司
2024
年营收的
3.5
倍,足以引发连锁反应,让这家曾被
30
多家机构追捧、估值近
90
亿元的独角兽瞬间崩塌。
当烧钱速度跑赢融资速度,当对赌协议的期限逼近,所谓的技术理想,最终都要向现金流低头。
这场生死时速的背后,折射出
中国
AI
行业的集体焦虑
:
当技术研发需要持续烧钱,商业落地却举步维艰,初创企业该如何在巨头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
大模型或许能带来流量,但若无法解决“赔本赚吆喝”的困局。
资本并非不懂风险,启明创投、挚信资本等
30
余家机构十年间输血超
20
亿元,将估值推至
90
亿,赌的便是
AI
赛道长坡厚雪的想象空间。
站在
2025
年的春天,云知声的
IPO
不再是一场普通的资本冲刺,而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豪赌。
10
个月的倒计时已经开始,资本市场会为这场
“不得不上市”
的故事买单吗?如果连这样的明星企业都倒在黎明前,中国
AI
创业的下一个路口,又该往哪走?
三次闯关港股的执着,背后是投资方对退出的迫切,也是创始团队对“技术信仰”的最后坚守。
但资本市场从不同情悲情故事,它只相信数字。正如梁家恩所说的那样:
“创业不能“成于技术又败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