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孕妇留言说,得知自己将要出生的孩子是个女孩,而她一直想要个男孩,于是忍不住哭了起来。许多读者对她的回复很不友善,要不就是问她怎么敢去做性别鉴定,要不就是话里话外指责她重男轻女。
我没有太太,也没有经历过家里有孕妇的生活。即便这样,我也知道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分泌紊乱,除了妊娠水肿、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之外,很容易出现情绪异常波动的现象。孕妇诉说自己的心情,听着就好了,这不是讲道理的时候,说完了,心情缓释了,也就好了。哪里真有父母会嫌弃自己子女的事情呢?父母见到皱巴巴的新生儿的时候,真的会因为觉得太丑就不要了?产妇在宫缩阵痛时破口大骂丈夫,真的是因为仇恨和愤怒吗?
我只知道父母第一次被小婴儿紧紧抓住手指时,就会自动发誓一生一世要守护它。父母第一次看到小婴儿站起身来踉踉跄跄走路时,喜悦之情超越了升职加薪等等一切世间喜乐。父母第一次听到小婴儿开口叫自己“爸爸”或者“妈妈”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因为第一次通过孩子的嘴确认自己的新身份而欢喜到落泪。什么喜欢儿子喜欢女儿的说法,当不得真的,抱起小朋友的时候,父母体内的催产素就会疯狂分泌,让人产生一种暖洋洋麻酥酥轻飘飘的感受,哪里会去想性别问题?生的是自家孩子,又不是大闸蟹。
从我个人和他人相处的有限经验来看,人们情绪爆发时候诉说的那个点,可能和真实情况并没有对应关系。丈夫下岗了,房贷还不上了,家里老人生病,这些事情妻子可能都会承受下来,但是我们会看到她在检查孩子作业的时候突然彻底崩溃。那么,她真的是为作业的事情而崩溃么?她真正在意的是一次作业吗?我们并不了解他人的生活,他人的处境,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一个人的焦虑通常不会在原处爆发出来,问题并不在看得见听得见的地方。同样是说期待一个儿子,可能是真的为了子嗣和自己的家族地位考虑,但也可能是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产生的焦虑所致,因为感觉男孩子在这个社会里要好过活一些。我们通过话语又哪可能知道呢?
最近留言区里喜欢教训人的读者比较多,我翻一篇2009年的旧文章出来,给大家看一下。当时我在网上创办了一个项目,叫做《树洞》。让网友匿名投稿,讲述那些沉甸甸压在自己心头无法公开讲出的心事。2009年7月3日的读者投稿,来自一位女性朋友,她很坦率地讲述了自己的婚外情,她的考虑,她的困境,她的痛苦。其他读者认真地阅读,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我的两个博客上,收到了数百条留言。
针对这些回复,我写了一篇文章。现在请大家看这篇旧文,是想请大家看三点:1、2009年网络生活的状态;2、2009年网友的宽容度。3、我在文章中的最后一段话。最后,想一下这些年来我的底色变过没有?《槽边往事》的精神气质变过没有?再思考一下在留言区应该怎么说话,应该怎样对待其他读者。
《我来补充两句》
各位八婆,大家好!
《【树洞】20090703》放出之后,.net得到了233回帖,.com得到了17回帖。嗯,我有一种一个人就办了个天涯起来的成就感。我不打算批评谁,唧歪乃内心平衡之道,八婆有清肺化痰之功。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各位的态度。我的一位嫂子看了这里的回帖后感叹说:菜头,你的读者素质真高,回帖里没有几个是张嘴就恶骂的,而是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办法,去排解。当时我听了很受用,刚刚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
之所以大家会用现在的立场和态度,显得比较人性化,原因有2:
1、大家认为这个人是《槽边往事》的读者,虽然事情不那么值得称道,但是算是“自己人”惹了麻烦,而不是恶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2、文本描述的角度是以当事人的口吻,这相当于直接面对某个人,而不是根据她的事迹来做评判。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小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没有实体的符号,却因为文本和发表地点的不同,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人。虽然使用了匿名,但是从描述上看,应该知道她的确存在,就在生活里的某个地方。对于这样一个人,大家就不能再用简单的两分法。这是个坏人,我们要谴责她,钉上十字架。而是像面对一个朋友,一个同事一样,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分析,试图给予一定的帮助。
对于这件事本身我不做任何评价,我想说的是:当大家在踊跃回帖的时候,是否想过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么个文本,你只是得知一件事,一条社会新闻,你们还会有现在的和蔼态度么?当同样的事,被抽象为新闻报道,或者某个义愤填膺的帖子,大家还能体现出对一个人的关怀么?还是立即就做简单判定:小三,坏人,去死!
电影里说,杀手也有小学同学。同样,小三也是人。在这种情感纠葛中,大概没有多少人是心怀恶意,抱着毁灭别人家庭的神圣使命发动攻击。不,事情不是这样的。所有的爱情都是爱情,只是方式大不相同。所有的沉溺都是沉溺,只是结局大相径庭。我们可以对一个抽象的小三口诛笔伐,但是如果这个人就坐在你的面前,你肯花5分钟听取一下她何以抵达今时今日的地步,你的指头也就无法一直那么高亢地向前戳住。你只能戳报纸,你只能戳屏幕,但是你戳不了活人。
当你目睹的时候,当你倾听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对方不是字面上的一个字眼,口舌间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人,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人。对方和你有一样的IQ,类似的生活,这意味着你自己也不能保证你能够绝对避免这样的命运。当你拥有这种认识,再去探讨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不再是站在极为狭窄的道德高台上指手画脚,而是在更为宽泛的理解的基础上去探讨人生的可能性,人类的困境。这种讨论才是有价值,远比简单道德判断重要得多,比集体声讨重要得多。
所谓悲悯之心,建筑在对人性不完美的认知上,建筑在对人的广泛理解之上。给对方一个罪名,然后吊死,那是二十年三十年前的事情。现在,不应该是这么个做法,甚至不应该有这么种想法。在本期树洞中,被我命名为“R”的这位网友很幸运,没有被唾沫的瀑布淹死。但是,我更想诸位从这件事情上发散出去。不要仅只在一个网友身上去体现你们的宽容和理解,而是对周遭类似的事情上都能体现出你们的智慧和宽容。不要对着报纸上的几个铅字就发飙,就开始猛烈批判,那样显得太过安全。当你要那么做的时候,不妨想想如果面对面的时候,你还能把手指戳到对方鼻子上么?
再想想范跑跑老师的事情,一年多过去了,还觉得他那么可恶,觉得他救女儿不救母亲的言论还是那么荒谬么?当一个人被集体孤立,集体攻击的时候,也许唯一的真相是,周围都是他的同志,他们出于恐惧而保持攻击,只是为了自己在心理上,在别人眼中,和这个昔日的同道划清界限。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可是,这是多么非人的事情啊?
当我们的社会把某个人推上风口浪尖,用舆论的烈火实施火刑的时候,大家能否想一下,这其实是一次集体祭祀,烧掉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甚至是潜意识里对那些所谓的“恶”的渴望?三十年前流行的斗破鞋运动,难道真的是一种道德上的整肃,而不是潜意识里压抑的性冲动以游行表演的形式完成一次合法的狂欢?在清教徒云集的地方,从来都是淫棍盛会,这一点可以从美国清教徒为主的州里下载A片的人数和付费金额上看出来,在那些道德高张的地方,那里的君子大人愿意下载更多的A片,为成人内容消费更多的金钱。
在道德上的宽容不是为了开脱,而是为了大家能够保存起码的人性。我的话说完了。
Prompt:
beautiful photography of world of delight, quiet mood and sophistication,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y, extreme contrast, high angle view --s 1000 --ar 16:9
--v 6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