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差异,更能体现就业市场和经济结构的走势。
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在6月12日介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产业需求的“晴雨表”,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工程正在领跑产业升级,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长最为明显。
《报告》显示,2016届本科就业量最大的前5个专业里,信息类专业占了三席,分别是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从职业占比来看,从事“计算机与数据处理”和“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类职业的2016届本科毕业生合计占11.4%,且整体增速较快。从薪资收入来看,“互联网开发师”(月收入6500元)、“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月收入6142元)、“网络设计师”(月收入6126元)最为靠前。
相对而言,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对工科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在下降。2012届工学本科毕业生有42%在制造业就业。到了2016届,这一数字下降至32.3%。
此外,在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十大行业里,制造业就占了九席。
尤其是东北地区,其制造业需求下降最为明显。该地区2016届工科类毕业生在制造业的比例只有26.4%,低于全国水平5.9个百分点。而在2012届时,东北地区的比例还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此外,《报告》综合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等因素,排行了就业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结果显示,本科中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连续三届是绿牌专业,为
需求增长型专业
;
音乐表演、美术学、法学等则是
红牌专业
。
“就业绿牌、红牌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比如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以及高职高专的电气化等专业,都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就会有别的专业成为绿牌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在6月12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对红牌专业则需要区别分析,”李志宏说,“比如音乐表演、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讲究个性发展,所以一定是自主创业为主流,没有太多的就业单位吸纳他们”。
“但是红牌专业中本科的法学、高职高专的法律事务专业则不正常,可能存在着高校的盲目培养。”李志宏说。王伯庆也认为,
出现红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
在联合国产学合作教席中国理事会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看来,连续几年的绿牌专业中,IT类专业占大多数,与国外的相关调查相吻合,体现了未来技术和职业发展的走向。
查建中在6月12日介绍,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刚刚发布的IT对未来职场影响的专门报告显示,未来每小时薪资20美元以下的工作,超过80%会被自动化取代,而时薪20-40美元之间的工作,约有31%会被自动化取代。
从另一方面看,“机器、人工智能会减少一些工作,也会派生出新的领域。
社会的就业岗位需求也是多层次、金字塔型的,永远需要应用型人才。
”李志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编辑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