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樊登读书
和你一起读书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淘客速推  ·  2.24 ... ·  23 小时前  
36氪未来消费  ·  唯品会2024年GMV增至2093亿元,SV ... ·  2 天前  
电商头条  ·  抖音短剧被大佬炮轰,火药味十足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淘汰鸡行情 ·  3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林小英 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樊登读书

你不是嘴笨,而是“心钝”

樊登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7-16 17:58

正文

*贴片包含广告 作者 | 帆书 · 米元



或许,你曾在无数个瞬间“嫌弃”过自己嘴笨:

明明早已在心里打好草稿的话,说出口却立刻变了味儿;


有时话说到一半儿,大脑会突然一片空白;


经常在争论过后不断自责:当初要是这样说就好了......


可每当情景再现时,又会一次次地重蹈覆辙。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语言是媒介。

表达得当,则沟通顺利,节约精力; 表达不到位, 却往往 事倍功半, 消耗感情,甚至 种下芥蒂。

学会把话说在点子上、说到对方心里去,是人际交往的必修课。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限制性信念”,是指那些阻碍人生获得成功快乐的想法和念头。

很多时候,我们在和别人的沟通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得多便错得多。

这份有关自我表达的限制 性信念,往往来自于太过在意别人目光、或心中执念太深。


网友 @丁冬哒哒 的前同事苏姐就曾备受表达问题的困扰。

无论是在授课时还是生活中,她从不敢直接阐明观点,甚至因此被学生评价教学态度不好。

经过两人深入交流,才发现问题还要追溯至苏姐的原生家庭上面。

苏姐成长在一个充满否定声音的家庭中,小时候即便拿着优异成绩单回家,等待她的也不过是一盆冷水。

所以长大后她习惯了在潜意识中不断打压自己,做任何事都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

想在朋友圈晒娃,担心别人觉得自己俗;

想分享最近读过的书,害怕别人觉得自己“装”......

长此以往,苏姐内心的限制越来越多,真实想法也被包裹得越来越厚,自然说起话来会给人一种含糊其词的感觉。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因为太过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总想让说出口的每句话都显得恰如其分,于是有话也说不出口。

或许是会上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担心被同事嘲笑想法不成熟;

或许是在饭桌上不敢轻易开玩笑,担心突然冷场;

也或许是在聊天中不敢“有话直说”,担心一句话说不好得罪人。

孰不知,对自己限制越多,反而越来越不敢轻易把真实想法讲给别人听。

生怕真实的自己太脆弱,而真实的世界又太苛刻。

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总要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然后才会变得闪闪发光。

想要学会自由地表达,其实并不难,真实地做回自己就好。



如果你时常懊悔:“我当时就应该这样说”“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要立刻说清楚”......

不妨再试着多问自己一句: “为什么想说的话却没能立即说出口?”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有话不会说,而是总被别人的情绪牵着走,乱了节奏,又忙着解释与争论,失了分寸。


还记得《知否》里面盛明兰替余家出头,舌战朱曼娘的情节吗?

朱曼娘作为顾廷烨的外室,担心顾廷烨迎娶余家姑娘余嫣然之后,自己在府中再无立足之地。

于是,她便背着顾廷烨,偷跑到太师府门前大闹了一场。

不仅将余老太太气到吐血,还煽动围观群众,企图利用舆论压力逼余家退婚。

幸好这个时候明兰站了出来,她是怎样做的呢——

无论曼娘怎样胡搅蛮缠,明兰就是不接招,始终牢牢掌握着沟通的主动权:

当着众人的面,她先盘问起曼娘的来历,并在其交代了身世后,将舆论的风头成功拉向了自己;

当曼娘想借着身世再次卖惨纠缠时,明兰却话锋一转,开始拿孩子说事,引诱曼娘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

最后更是在曼娘胡搅蛮缠之际,趁势而上,点破她的险恶用心。

在这场闹剧的结尾,明兰不仅将曼娘赶出了余家大门,也替太师府挽回了所有丢失的颜面。


沟通如博弈,谁先稳住情绪,谁就能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所以,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真正的表达高手一定都是“情绪冷却剂”:

面对气急败坏的同事,他们选择先安放好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直面问题本身;

面对产生误会的朋友,他们选择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矛盾,主动沟通,坦诚相待;

面对生意场上的伙伴,他们选择情绪让步,也坚守底线,不疾不徐地推动沟通,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越是急事,他们越要慢慢说,越是大事,他们越要细细谈。

正应了那句:“喧闹任其喧闹,我只淡然一笑。”

说到底,有话不会说,欠缺的不是表达力,是情绪把控力。



在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的今天,沟通中吃的苦,大多源于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

想说的很多,准确说出口的却很少。

所以,我们就更需要掌握一套“反内耗”的沟通方法:

1.保持觉察,探究行为背后的动机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面来:

如果说出口的话,总带有一丝附和的味道,或许是因为你习惯了讨好别人,避免和他人发生冲突;

如果在发言的瞬间,大脑突然一 片空白,或许是因为太过紧张,过度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

想要提升表达力,就不能只关注表达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对问题的觉察,细究问题背后的人生课题,先把自己的“心”历练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