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惯例,201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来是要在上周颁奖的,但是可能因为评审之间意见的不同而推迟了一个礼拜。当我们以为村上春树终于要结束自己 7 年陪跑生涯时,这届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得主震惊了所有人,他就是歌手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是美国 19 世纪 60 年代崛起的歌手,从年轻开始,他不断地颠覆自己,改变自己,当大家都想听他用民谣吉他弹唱 Blowin'in the Wind 的时候,他在新港音乐节上弹起了电吉他。乔布斯拍苹果广告的时候,使用了「希望所有人可以突破自己」的概念,他说当时他的典范就是鲍勃·迪伦。
为大家介绍今年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同时也让我们怀念美国拥有美好价值的那个年代。
▲ 迪伦代表着美国最好的那个年代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1941 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大学辍学后,他在纽约格林威治村演唱,因为崇拜诗人迪伦·托马斯而改名为鲍勃·迪伦。
1963 年的新港音乐节,鲍勃·迪伦受民谣天后琼·贝兹邀请合唱 Blowin'in the Wind,这位 22 岁的纯净大男孩开始以沙哑的嗓音,忧烦多愁的简洁诗意,撼动了整个时代乐坛。
1964 年他继续参与「新港音乐节」,一把吉他,一副口琴,用清新的歌声吐露出意象繁复森冷的世界。
▲ 与民谣天后琼·贝兹的合作让迪伦受益匪浅
创作代表作 Blowin'in the Wind 只花了 10 分钟,在接受 CBS 《60 分钟》主持人布莱德里的采访时,鲍勃说自己当时的创意就像喷泉一样汨汨不绝,那些早期的歌词几乎是魔幻般写成的。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 年轻的迪伦才华横溢,是上帝的宠儿
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迪伦是国家抗议运动的象征。迪伦的 Blowin'in the Wind 也几乎被视为反战抗议运动的圣歌,其实这并非他创作时的初衷。他在自传中多次强调,受够了被神化为「反叛的老大」「抗议的祭司」,说自己只是音乐人,但他歌曲声中的文化意涵早已远超过他能掌控。
不过迪伦绝不是一个「保守」的音乐人,他喜欢不断创新。1965 年初,迪伦推出单曲《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这回他扬弃口琴和木吉他的民谣编曲,改用摇滚乐团伴奏,这首歌成为他首支打入排行榜前 40 名的歌曲。
1965 年 7 月 25 日的新港音乐节,迪伦第一次使用电吉他,在观众的掌声和嘘声中,演唱三首歌曲就被赶下台,这次表演被认为是迪伦从民谣转向摇滚乐的转折点。
▲ 尽管被骂作「犹大」,迪伦还是依然转型摇滚
他在同年发行第一张摇滚专辑《重访 61 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其中的歌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二名,英国排行榜第四名,《滚石》杂志将它列为迪伦最伟大的歌曲,但是当时不少民谣支持者却始终视迪伦为叛徒。
许多音乐人都认为仅仅是鲍勃·迪伦这短短 3 年的创作,就足以在乐史上印刻下不朽的传奇。对他一生的事迹,迪伦演唱会开场时的引言人,说明地如同墓志铭般精炼:
「各位先生女士,让我们一起欢迎摇滚乐的桂冠诗人,60 年代次文化梦想的代言人,他逼民谣上了摇滚的床,在 70 年代化过一脸浓妆,而后消失在药物滥用的迷雾中。接着他信拜耶稣,80 年代末期,他被当成过气角色,忽然在 90 年代末,推出他最厉害的音乐作品。他,就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艺人鲍勃·迪伦!」
▲ 活跃了半个世纪,他是我们不朽的偶像
鲍勃·迪伦曾获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荣耀,11 座格莱美奖,2008 年更是获颁普利策特殊贡献奖,并在 3 年前作为自由作家在纽约时报撰文。如果说村上春树值得一座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以其优美的歌词、恒常关怀的主题以及长达半世纪的影响力,更值得敲开文学奖的大门。
剩下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鲍勃·迪伦荣获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伟大美国歌唱传统中创造出的新诗意表现手法」。
- END -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文|文茜的世界周报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