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强国战略的推动下,自主无人系统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明显且应用愈加广泛,跨“空-天地-海”域协同作业成为自主无人系统常态任务。
以俄乌冲突为例,双方投入了大量的新型空-海地自主无人设备,跨域协同执行复杂军事任务,极大地降低了人员损伤并缩短了军事决策链的时间周期。战争一开始,乌克兰率先使用了无人机来执行战场侦察和监视、实时情报收集、双方战力评估、炮兵火力引导等,进行近程到远程的火力打击;2022年10月,俄乌之间发生了首次无人艇作战,乌军使用7艘无人艇和9架无人机突袭塞瓦斯托波尔港,攻击了俄军驻守在塞瓦斯托波尔港的俄罗斯黑海舰队;俄罗斯则在此次战争中首次出动了自研的“标记”无人战车,可执行反装甲作战等在内的多种地面作战任务。然而,目前自主无人系统协同任务以空-海、空-地协同为主,跨多域协同作战能力依旧有待提升。
自主无人系统在执行跨多域协同任务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首先,全空间跨域自主无人系统往往规模庞大且高度异构,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和设备,每种设备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范。这种异构性导致系统内多种运行规律的并存与交互,使整个系统的行为预测和控制复杂化。此外,这些系统常包含众多的参数和变量,这些参数之间普遍存在强耦合和非线性关系,加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层次的决策需求,为这类系统建立一个通用的数学模型变得异常困难。同时,系统传感设备故障多发导致获取数据不连续,或是难以通过传统方法检测数据质量,增加了系统操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复杂性往往表现为对环境适应性和决策的高要求,因为系统需要在持续变化的甚至是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持高效运行。这些挑战也是目前限制自主无人系统应用发展的技术瓶颈。
协同感知是多源异构自主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任务的基础。
恶劣环境条件常常导致设备感知不稳定、数据及其模态缺失等问题,即在某些情况下,必要的感知信息(如视觉或声音数据)可能因为阻挡、遮蔽或其他环境因素而不完整或完全缺失。例如,在浓雾或烟雾中,视觉传感器的效能大打折扣,导致视觉信息的可用性急剧下降。其次,环境的动态变化,如季节更替、天气变化或场景中其他动态因素动力学变化也会导致感知数据的模态关联性发生变化。例如,在夏天进行的编组任务可能需要处理与冬天完全不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感知设备的稳定性及其对作业环境的认知和数据处理效率。强烈的环境噪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有噪声的环境中,例如在高风速或机械振动的情况下,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可能会受到干扰,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情况在协同作业中尤为严重,因为不同设备或机器人可能依赖彼此的感知数据来进行精确的位置定位和任务协调。这些挑战要求跨域协同感知需要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以确保自主无人系统即使在极端或不利条件下也能保持高效和精确的操作性能。
跨域组网通信是自主无人系统有效协同作业的关键,但在复杂强干扰的环境中工作性能表现有待提高。
特别是,目前大量无人装备系统以远程操控为主要方式,这就对组网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军事作战地区往往处于强干扰环境,对通信链路的稳定性产生极大影响。在如山区、沙漠、城市建筑密集区或干扰多的工业环境,通信设备需要适应极端的温度变化、物理阻碍、电磁干扰等问题,以保持稳定的数据传输。其次,传播介质的物理特性极大影响信号的传输距离和信息的可靠性。例如,在厚重的墙壁或金属结构的干扰下,无线信号易发生衰减,导致通信范围和效率降低。水下或地下环境中的通信问题更为复杂,传统的无线电通信方式难以适用,需要使用声波或其他特殊技术以适应介质对信号传播特性的限制。此外,通信系统还需要应对不同通信标准和协议的兼容问题。在跨域协同的环境中,各种设备可能使用不同的通信技术和协议,这要求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的互操作性和数据整合,以确保协同操作的顺畅。随着任务复杂性的增加,通信系统的带宽和数据处理能力需求也随之提高。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尤其是在使用高分辨率传感器和执行复杂决策算法的情况下,对通信带宽和延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各子系统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及相互影响未知且不可量化,对自主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作业带来巨大挑战。
资源高效调度、任务可靠分配以及冲突消解是自主无人系统跨域协同任务的难点。
首先,系统内部的多型异构感知单元对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巨大挑战。不同类型的感知单元——如雷达、激光扫描仪、摄像头等——对处理能力、电力和带宽的需求各不相同。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如何优化这些异构单元的资源分配确保每个单元都能有效运行而不互相干扰是关键所在。在大规模协同操作中,任务必须迅速而准确地分配给适合的单元执行,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整体操作效率的下降。这要求系统不仅要有高效的任务调度算法,还需要有能力处理大量信息并快速作出决策。任务的复杂度对调度系统的结果最优性提出了挑战。在多任务和多目标的操作环境中,如何确保分配的结果既满足各项任务的特定需求,又能达到整体的最优或近似最优,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这包括如何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优先级,如何在紧急任务与常规任务之间调整资源,以及如何在系统内部进行有效的负载均衡。此外,冲突消解也是资源调度和任务分配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在多个任务或单元之间可能会发生资源竞争或目标冲突,如同一时间段内多个无人机竞争同一通信频道或同一地点的空域。有效的冲突消解策略需要实时识别这些潜在的冲突,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以避免任务执行中的干扰和效率损失。
在多型异构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任务中,如何有效组合并集成各种感知信息以做出高效决策至关重要。
首先,各种感知设备如视觉传感器、雷达、红外传感器等来源众多,各自捕获的数据类型和格式差异大,如何从这些大量且多样的数据中提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量化其效用,并评估其效果是实现有效协同任务的基础。这不仅要求高效的数据处理算法,还需要复杂的数据融合技术,以确保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完整性和时效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通信中断、感知设备的局限性或外部环境的影响,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出现时间上的间断或信息上的不完整,时序不连续性和碎片化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协同决策的难度。决策者需要在不完整或间断的数据流基础上做出判断,增加了计算和分析的负担。同时,异构系统中不同单元可能采用不同的决策逻辑和处理算法,使决策的维度变得更加复杂。这需要高度优化的协同决策框架和算法,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和能力的系统单元。总结来说,多型异构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决策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涉及数据处理、信息整合以及决策制定的复杂性。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算法,还依赖于系统设计的整体优化,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