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哈尼亚遇刺事件之后,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说出来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
一,对《北京宣言》的影响
有种说法,此次袭击事件包括这几天跟着的后续几次刺杀事件,必然导致中东冲突加剧,使得《北京宣言》变为一纸空文。
我只能说,我同意前半句。中东冲突加剧,这是短期内可见的局势变化。但是对于《北京宣言》,个人觉得要分几个层次来看。
1,宣言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和平,但不是以妥协求和平,不是以跪舔求和平,而是以团结战斗求和平。所以刺杀事件不但不会消解宣言各方的努力,反而是为团结战斗的凝聚力添了一把柴。
2,时机问题。如果此事发生在宣言签署之前,各方认识尚未统一,必然导致哈马斯等倾向于战斗的派别和其他倾向于和解的派别分歧急剧增大,北京会谈流产也说不定(之前又不是没有过)。但在宣言签署之后,反而是促进各方派别团结,战和态度进一步向战斗方向倾斜。
3,领导人问题。对于哈马斯而言,哈尼亚身亡并不会导致组织瓦解,也不会影响到一线实际战斗力,更不会导致其退出北京宣言。除了刺激组织成员,促使其更加反以之外并没有其它的作用。对于巴勒斯坦而言,现在真正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具有足够威望的中心。阿拉法特本来算得上主和派的中心(当年也因此被主战派视为背叛者),也是不明不白地就没了。这本来是个大问题,但也造成了以色列的困扰——干掉谁都不会产生一击致命的效果。北京宣言实际上制造了一个效果,即以东大为首的四国监督机制下的虚拟中心,14派别在这个虚拟中心下团结战斗。所以以色列其实干掉谁都没用。
二,以方的意图
这个说法其实不恰当。因为“以方”不是一个人,是包含多个政治派别的政治势力组合,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意图。作为以政府目前的当家人内塔尼亚胡,也有自己的意图。所以,这个“意图”,也得细分一下。
现在的以色列,四处挑事儿,生怕事情闹不大。联合国大会上,连圣经都拿出来作“证据”,说什么“应许之地”(有网友戏称,兔子应该学着一点,拿《山海经》去联大)。那么,这是谁的意图?很明显,这一套来自极右翼。
内塔尼亚胡出身利库德集团,原本政治倾向属于右翼,但最近几年越来越倾向于极右翼,说他是极右翼的前台打手也不为过。对此,个人的看法是,这是内塔尼亚胡为了自保而交的投名状(把贪腐案、司法改革、巴以冲突、紧急联合政府这一系列事情串起来看)。简单来说,内塔尼亚胡需要极右翼势力来保他,而极右翼势力需要这么一个人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两者一拍即合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但是现在这个局面,已经有失控的趋势——有点像当年的小鬼子,为了实现当前的战略目标,而不得不去启动另一个更大的目标。一旦引爆中东火药桶,单靠以色列是扛不住的。以色列称霸中东这么多年,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阿拉伯世界自身的不团结;二是鹰酱的倾力支持。但现在第一点已经渐渐消失——阿拉伯国家在东大的引导下已经有明显的融合迹象,沙伊和解、北京宣言,对以色列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对此以色列的对策就是又打又拉:拉拢主和派(虽然条件已经极其苛刻),暗杀主战派(比如最近这几次),制造和加剧分歧。其效果上面说了。对于第二点,那就是一定要拉鹰酱下场。但问题在于,无论懂王还是睡王,都不希望中东过多牵扯鹰酱战略部署,都希望集中对付东大,只是程度有差——如果懂王上台,不排除鹰酱强压以色列低头,搞个什么和平协议出来。对于以色列极右翼来说,最多换个时间再来,但对于内塔尼亚胡而言,这就是灭顶之灾。所以以色列的选择必然是搞大事情,迫使鹰酱自己下场,这样它的安全就有了最终保障。从现实来看,确实也是如此。最新消息,林肯号接到命令,从西太转中东,接替罗斯福号。花生屯号还在圣迭戈没出发,西太航母继续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