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海滨 著《李白的长安道》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
2024年10月10日 11:53
北京
却望长安道
空怀恋主情
青年李白为了实现理想,刻苦学习,锤炼文采,提高自己。24岁正式开启漫游求仕、寻仙的历程,但求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也被人轻视过、忽视过……
天宝三载,42岁的李白时来运转,突然被唐玄宗召见,在后人看来,君臣遇合,千载一时,诗人也非常兴奋,但是在长安待诏翰林的生活却不尽如人意,最后他只能选择离开,去过修道寻仙的生活。这让我们看到,李白的中年也是鲜花与荆棘并生,天才也有中年人的迷茫!
晚年迹近退隐的李白懵懵懂懂地进了永王李璘幕府,一不小心竟然站在了肃宗皇帝的对立面,永王被肃宗镇压,他自然难脱囹圄之祸,最后被罚流放夜郎,好在中途幸运被赦。这时的他轻舟
直
下,再到江南。
由此可见,李白的一生,与“长安”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长安是大唐帝都,也是诗人精神羁绊之所在。
本书既不是对李白生平事迹的排比,也不是对诗人人生故事的猎奇讲述,本书力图呈现的是诗人的精神成长史,既有徜徉鲜花美酒的时刻,也有被围追堵截的窘迫。这也让我们明白,顶着“诗仙”的桂冠大诗人,同样有“精神寂寞”的痛苦。本书紧紧围绕诗人人生各阶段的关键性问题,以研读经典作品为切入口,层层深入,细细探究,内容新颖,富有启发;同时博采众长,汲取当代学术研究最新成果,为读者提供了最前沿的文史知识。本书在写作上,以叙述为主,论从史出,文笔晓畅,深入浅出,是一本阅读李白、理解李白的优质图书。
海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一流课程《李白导读》主持人及主讲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等。代表著作有
《西域文化与唐诗之路》
《丁谓传》《吴典传》等。参与制作央视“百家讲坛”《李白的诗旅人生》(主讲)、央视“文化十分”
《人人都爱苏东坡》
、学习强国《海南的苏东坡与苏东坡的海南》等。
君不见,那一年(代前言)
/
1
第一章
已将书剑许明时
/
1
一
含英咀华画屏中
/
4
二
丈夫未可轻年少
/
9
三
莫怪无心恋清境
/
17
第二章
问余何意栖碧山
/
23
一
大鹏遇到希有鸟
/
26
二
桃花岩下度芳年
/
32
三
这是一把总钥匙
/
37
第三章
别意与之谁短长
/
43
一
行侠仗义重然诺
/
46
二
青梅竹马长干行
/
48
三
静夜明月寄乡思
/
57
第四章
欲渡黄河冰塞川
/
65
一
一入长安弹长剑
/
68
二
把酒放歌行路难
/
76
三
蜀道尽头是东山
/
82
第五章
与尔同销万古愁
/
85
一
但愿一识韩荆州
/
88
二
黄河之水天上来
/
94
三
醉后嚷出《将进酒》
/
98
第六章
仰天大笑出门去
/
105
一
异姓天伦元丹丘
/
108
二
谪仙不是蓬蒿人
/
111
三
一朝君王垂拂拭
/
115
第七章
天子呼来不上船
/
123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
126
二
《清平调词》的六个一
/
131
三
此翰林非彼翰林
/
134
第八章
一去金马成飞蓬
/
145
一
四皓墓前欲断魂
/
148
二
李杜双曜一相逢
/
151
三
天姥连天向天横
/
158
第九章
长安不见使人愁
/
169
一
当年搁笔黄鹤楼
/
172
二
凤凰台上凤凰游
/
179
三
语不惊人死不休
/
185
第十章
缘何白发三千丈
189
一
且探虎穴向沙漠
/
192
二
饭颗山头逢杜甫
/
196
三
还同谢朓望长安
/
199
四
桃花潭水深千尺
/
205
第十一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
211
一
遥看瀑布挂前川
/
214
二
从璘遇难遭长流
/
220
三
只是当时已惘然
/
228
第十二章
太白余风激万世
/
233
一
朝辞白帝彩云间
/
236
二
明月何曾是两乡
/
241
三
曾有惊天动地文
/
247
后记
/
253
那一年,玉树临风的李白吟唱着《峨眉山月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把背影留给故乡,将书剑许给明时,过三峡,入荆楚,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胜境中,拜谒长安面圣归来的帝王师司马承祯,憧憬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前景,遥望八百里秦川,寄心三万里长安,探索气象万千的大道如青天。
那一年,踌躇满志的李白下扬州,游金陵,家安陆,访襄阳,事干谒,寻出路,四处碰壁,颠沛在囧途;乃背负长剑,西游北上,初入秦海,仰瞻天子之居,寻求王公大人之盼顾。在玉真别馆,秋霖滂沱连绵,李白将宫阙望断,一筹莫展;在长安市井,李白踌躇彷徨,拔剑心茫然;太白山巅叩天关,以手抚膺坐长叹,长安大道行路难。
那一年,仙风道骨的李白春游泰山,秋饱鸡黍,忽得天子征召,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直上长安彤庭前。长安不再远,大道在眼前。李白此番在长安,有过著书独在金銮殿的荣光,有过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歌唱,也有过花间独酌无相亲的孤独,有过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明主收了沉沦,也将他赐金放还。熙熙攘攘的长安道上,李白脱颖而出,也零落归山。
那一年,历经沧桑的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根本没有预想到,会在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与头戴斗笠又寒瘦无比的杜甫重逢于长安城的长乐坡前,但这不是目的,因为他是来长安报忧的。李白此番走上长安道,不是为了圆梦,而是为了救危。他亲历河北,探知了安禄山在幽州坐大的异图,忧心如焚,赴京陈情却报国无门。徘徊城阙之下,熬煎五内之中,此际长安已非明时,当日李白犹思报效。
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时时刻刻不敢忘长安,年年岁岁都在望长安,甚至从璘获罪,甚至身陷囹圄,甚至长流夜郎,甚至终老当涂,此心亦丝毫未曾改变;离开长安的日子里,李白受道箓,炼金丹,五岳寻仙不辞远,一夜飞度镜湖月,心中也未曾真的放下长安;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对此可以酣高楼,狂歌痛饮,醉吟漫舞,也未曾真的忘却长安。
圣代复元古,大雅振新声。这是李白一生诸多追求中最核心的两端。
敢效微躯,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追周比汉,圣代再现,这是士人李白宏伟的政治理想。士人李白的追求离不开长安,李白一生的高光低谷、起起落落、颠沛流离,总是与长安相关,总在长安道上。
文窃四海声,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赓续诗骚,再振大雅,出以新声,这是诗人李白美好的文学理想。诗人李白的追求与长安若即若离,遥望长安道,逐梦长安道,流连长安道,回望长安道,追忆长安道,一边行走,一边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