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感悟#
彭萦:
最近我看到两段关于独处的话,很有意思。
一段是 Going Solo 这本书里看到的:
过去半个世纪,人类在进行一项伟大的社会实验,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地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人们,开始选择独居生活。美国的独居人口就占总人口数的 28%,成为最普遍的家庭形式,超过了传统核心家庭的占比。但是,除人类以外的其它绝大多数物种都倾向于选择群居,因为群居带来的物种和基因上的好处远大于独居。
另一段是一篇文章,Is Facebook Making Us Lonely 里深刻入骨的分析:
Loneliness is the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that ordinary Americans spend their money achieving. With money, you flee the cramped city to a house that in the suburbs or, if you can afford it, a McMansion in the exurbs, inevitably spending more time in your car.
孤单感是许多美国人愿意花自己的钱去获得的。用金钱,你逃离拥挤的城市,在郊区的买到一所房子,或者如果你负担得起,你会买一个在远郊的豪宅。同时不可避免地,你会花更多时间在车里。
Loneliness is at the American core, a by-product of a long-standing national appetite for independence. The Pilgrims who left Europe willingly abandoned the bonds and the strictures of a society that could not accept their right to be different. They did not seek out loneliness, but they accepted it as the price of their autonomy. The cowboys who set off to explore a seemingly endless frontier likewise traded away personal ties in favor of pride and self-respect. The ultimate American icon is the astronaut: who is more heroic, or more alone?
孤独处于美国文化的核心深处,它是长期以来这个国家对独立性的渴望而产生的情感副产品:当年清教徒离开欧洲,意欲抛弃人世羁绊和那个无法接纳他们的不同的严酷的社会。他们没有刻意寻求孤独,但是作为自治的代价,他们接受了它。牛仔出发去探索无边无际的边境的同时,也放弃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而获得骄傲和自尊。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偶像是宇航员:谁是真正的英雄,或者谁更孤独?
The price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self-reliance has often been loneliness. But Americans have always been willing to pay that price.
民族自决和自力更生的代价常常就是孤独,但美国人总是愿意付出这个代价。
为什么会觉得独居很凄惨?也可能是太优秀
by 王嘉悦
我来尝试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我理解这个问题是说中国和欧美的青年未婚独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是否有所不同。我不是很了解欧洲看起来很复杂多样的社会福利和文化状况,就来跟美国的状况做个简单比较吧。
要说独居的中美青年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差别,大概就是更多的(不是所有)美国的青年们没有把自己独居当作一种特别的生活状态。
美国 2013 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所有家庭中,只有 1/5 不到是由一对夫妻及孩子组成的,与此相对的,「一个人」的家庭达到了所有家庭总数的 1/4。没错,一个人也是一个家庭,并且这在美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总体而言大家并没有觉得自己一个人住有什么特别的或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UCLA 的学者 Patricia Greenfield 研究指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随着美国的城市化,文化价值中偏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越来越多,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少。
一个证据是,她分析了美国从 1800 年到 2000 年出版的 110 多万本书,这些书中所用到的词汇产生了变化:更多的「选择」更少的「义务」;更多的「得到」更少的「给予」;更多的「感受」更少的「行动」;更多的「个体、自我」更少的「权威、服从」;更多的「特别」更少的「归属」。此项研究实在是太有趣也太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今天的中国,可能也在走着相似的路径。和美国相似的另一个地方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独居的青年人口就越多。
独居的人被称为 singleton,但这个词语并不代表着孤立和孤独。
问题里面所说的,独居的人反而会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论述,因为独居的人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选择和进行更有质量的、自己真正需求的社交活动。
我没有在欧洲生活过所以对欧洲的独居青年的生活状态不是很了解,不过从我自己观察到的美国的独居朋友们的生活状态来看,他们都很珍惜自己的独居状态,很满意自己能够独自居住,至少我没见过有因为这个而觉得自怜的朋友。
美国人一般都会年龄蛮大生活确实很稳定了才会考虑购置房产,所以租住的状态对他们来说也很普通,要说有什么不同,可能就是他们会更多地去精心布置自己租住的公寓。
我每次去到美国朋友的公寓里都会觉得布置的很好,即是,他们没有觉得这个状态是他们可以糊弄过去的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
不过,其实他们也是会有来自社会和长辈的要求结婚生子的压力的,主要取决于家庭文化。
像南部一些保守些的地区,一些家庭也很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性)结婚生子,也有朋友私下跟我抱怨过这种来自于家庭的压力,我觉得这种家庭给子女结婚生子的压力及子女应对这种压力的心态其实是和国内的很多年轻人的心态很相似的,只不过在家庭之外,他们就很少感受到这种压力了。
至少在任何社交环境中,都不用担心被质问你是否结婚或是否独居,或者存在着独居是不可理解的潜台词,因为那实在是很不礼貌,大家也不会有想要干涉或过度关心其他人生活方式的思维。
总体而言,无论在什么地方,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可能都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巨大影响的:一个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经济收入和认知信念,另一个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从我的理解来看,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独身生活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成功,即一个成功人士群体可以或很可能有的一个特点或生活方式,很多成功人士认为独居是一个种成就或者「很酷」的事情。
而在中国,无论你事业上或其他方面再成功,如果你是选择独自生活的话,就很大可能被人揣测为一种人格的缺陷或失败。
无论是组建多人家庭还是独居,无论是何种身份特质,无论一个个体想要以何种方式存在于世间,一个社会环境对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或任何一个群体的包容度,以及它是否对这些生活方式和群体有系统性的压迫,这个问题恐怕是最重要也最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我想这一点可能也是会有这个知乎问题的根本原因。
References
Greenfield, P. M. (2013). The changing psychology of culture from 1800 through 2000.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9), 1722-1731.
NEW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IN SEPTEMBER 2016 NOT ES, E. US Census Bureau News Joint Release 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本文授权转载自知乎问题:国内大城市中的年轻独居者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与欧美情形是否相似?
作者王嘉悦,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马里兰州注册学校咨询师。
(公众号:窗外人 ID:gift_of_counseling)
封面图 by Yasmine Gateau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那么拼,西方人却能安心晒着太阳躺在沙滩上?
从硅谷回来以后,彭萦她发现自己身在的中国创投圈里,每个人都很努力很拼命,对比自己在美国的创业伙伴,那些西方人却有着悠闲的生活时间。这样看来,好像亚洲人总是比西方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然而这样长时间的工作真的换来了单位时间里 GDP 的高产值吗?
文化和社会的环境影响,同辈压力,历史家庭因素,还有传统的桎梏,对于这个现象的原因,彭萦她给出自己的思考,提出驱动力理论,同时提出她自己欣赏的成功模式以及背后的原因。
以下是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 20161113 期语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那么拼,西方人却能安心晒着太阳躺在沙滩上》的反馈。
@会员 Mia
这一期简直说道心坎里,公司的加班文化,层层审批的制度,导致我真的放下了工作的节奏,做的那么快有什么用呢?反正也不能回家....本来在彭萦的创业公司 ZeeTea 的服务号里看到过驱动力这一块,当时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听完觉得自己真的就是有 issue 的那群人。从记事起就不断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去达成,不管有没有意义,反正精神上不能闲着,不然就会没有安全感,自虐不能停啊!生活上会有一点点和大家不同,就是很自律,规定的事情一定要做,但是可以少参加一些聚会,少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明天的工作效率一定要早睡保证好的身体,万一不小心喝了乌龙茶然后失眠都要自责一小下.......对自己要求非常高,做任何事都设下一个 top 1% 的 level,拼命去达成,当然对别人要求也高,但是不会说出来;很努力的提高自己就是为了能和像自己一样的人去做件什么事儿.....财务方面也是要攒钱,没想好攒了干什么但是一定要攒钱,好像真的应了那句话我要成功,但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不努力就觉得自己会很惨,这种驱动力太可怕了。
@会员 杨女士
我的驱动力:我内心对自己有一个标准,我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获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我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并且我有期望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在努力达到那个未来的样子。目前就是想尽可能多的付出努力尽可能多的提高自己,也是为以后做储备,我希望我不仅能获得金钱和地位并且也希望自己能具备很好的人格和人生境界,所以努力是很重要的。而且周围遇到的很多优秀的老师教授,他们都很努力很有成就,我也希望未来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和他们一样努力。并且我做什么都有一些完美主义。
@会员 lorenda
在银行工作异常的忙,压力也很大,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而我们却不能?不害怕工作累,怕的是没有时间提升自己,也没办法用力的好好生活。
拼命工作和享受生活的平衡点是永远的难题,内心驱动和外在压力的双重夹击让我们停不下脚步,理想与现实的悖论,行动与思考的关系...
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点击阅读全文,加入会员,就可以在周日晚上额外听到彭萦上一周的会员语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总那么拼,西方人却能安心晒着太阳躺在沙滩上》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