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诗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三月三是上巳(sì)节,文人雅士相约祭祀宴饮、曲水流觞、踏春野游。“三月三”的诗词最著名的如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草漫漫”,化自唐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出自林徽因1934年创作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古诗词中的“四月天”,一般指初夏,如宋赵希逢《初夏》:“绿暗红稀四月天,榆钱铺径撒青毡。”
“一江春水”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绿如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改写自宋代诗人王安石《夜直》:“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原作是“恼人”,歌词把“恼”改成了“闹人”。
此句没有确切的古诗词原句,但有很明显的诗词“影子”。
“春雨涨满池塘”,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铜官窑瓷器上题写的“春水春池满”句。又或者是宋代诗人赵长卿 《点绛唇·春雨》中的“夜雨如倾,满溪添涨桃花水”。意境相似的还有周邦彦的《春雨》诗:“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方岳的《农谣》诗:“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
囊括春雨和莲花意象的诗如宋虞俦 《南坡杂诗·凿池种莲》:“要遣秋风开菡萏,急须春雨涨池塘。”
“开遍”一词的使用,最深入人心的当属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其实“春花开遍”四个字也见于古诗词,比如明代诗人李孙宸“春花开遍大江头,花落江边片片浮”,明代诗人张吉“春花开遍长安日,好折芳馨寄远人”。
“春花儿开遍”与“呢喃的燕”同时出现的诗,如王雱《绝句》:“一双燕子语帘前,病客无憀尽日眠。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清许传霈 《海陵四咏·小香岩》:“春去犹开花烂漫,楼深惯听燕呢喃。”
“春风得意”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少年”是诗词中最好的意象之一,参考唐代诗人王维《少年行》组诗。
“正少年”在诗词中出现的也不少,如唐代诗人元稹“也应自有寻春日,虚度而今正少年”,韩翃“信陵门下识君偏,骏马轻裘正少年”。
这句的“春山”是题眼,词作者用了一个上字,将旧意象用出了新意。
“春山”诗词很多,尤其是宋人喜欢写,如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赵长卿“隔江一带春山好,平林新绿春光老”等。
“万千思念”,对应诗词中的“千万绪”等,如李煜《蝶恋花》:“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晏殊《玉楼春》:“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同样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游人追画船”,大致化用欧阳修《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