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东教授是我国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文澜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基地、国家版权局国际版权研究
基地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约
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咨询专家,中国国际经
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专著和论文曾获首届全国优
秀博士论文奖、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
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
奖等二十余次。在知识产权政策咨询方面,承担有国家
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家建议稿、国家知识产权“十二五
规划”、“十三五规划”、国家广电总局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湖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并且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知识产权咨询委员会
副主任、湖北省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首席专家。其成
果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06
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为国家领导
人讲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为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部、商务部、国家广电
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资委以及广东、湖北、陕西
省等省级机关做知识产权专题讲座。
2009
年、
2011
年
两次被评为
“
年度十大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最具影响力人
物
”
,并于
2009
年、
2011
年两度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
杂志评为
“
全球知识产权界最具影响力五十人
”
。
以下为吴汉东演讲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个论坛做一个发言,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三所世界著名的高校和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将这个论坛放在深圳召开,我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学术影响值得期待。
我今天的讲题是“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
首先我想谈谈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的一般关系。对这个问题,我想在此表达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是创新发展。第二,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制度。
关于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历来是经济学家,但是我认为应该包括知识产权专家关注的重大问题。著名的美国学者,创新理论的缔造者熊彼特,把创新称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我看到创新活动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从广义来说,它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于上层建筑一系列的创造性的活动。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创新体系,它最概括的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就包括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与此相对应的是
制度创新
,它包括了法律创新、政策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在知识进步、经济增长和法制建设这样一个三者协调的体系中,经济增长处于中心地位,知识进步和法制建设分别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制度经济学派那里,无论是知识进步还是制度变革,都视为是一种创新。我们作为法学专家,作为知识产权学者,如何看待知识产权和创新的关系?知识产权是促进和保障创新的重要法律制度。记得有一位领导人曾经这样说过,说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懈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我们今天要在这里讲,保护创新是一个现代国家所秉持的基本法律制度,一个不保护创新的国家,同样是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
几百年来,人们对知识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400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讲过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在今天国际社会人们广泛地形成一个共识“知识就是财富”,这两句话就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知识创新的价值和作用,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第二方面,我想从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谈谈创新发展。在这里我有三个关键词:科技发展、产业革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今年9月,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我看到各国的政治家关注三大问题,一个是创新增长方式,第二个是消除贸易壁垒,第三个是完善国际金融机构。这个创新增长方式意味着中国必须要追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步伐,抓住产业革命的机遇,创新经济增长方式。从国际层面来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开启,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发生。我们看到现在科技发展的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绿色化,成为新一轮科技发展的基本特征。还有科技生产的一体化,以及科技中心的多元化。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美、日、欧这些传统的经济体,还是中、俄、印这些新兴的经济体,都在发动本国的科技革命,都在争取占领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这些最重要的产业领域,以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根据专家的预测,未来的二三十年间将会形成北美、西欧和东亚三大科技中心,他们领导着全球的科技革命,影响着全球的产业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种新思路、新举措。我们看到最近几年来,从创新驱动发展,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到去年的供给侧经济结构改革,以及今年提出的以创新发展为首要的新发展理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要改变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知识产权就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驱动实际上是知识产权驱动,这是因为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个产权化的创新,以知识产权促进和保障创新,以知识产权来评价创新成果的优劣。
这就涉及到我讲的第三个问题,中国的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的产品供给。
2011年中国制造以19.8%的份额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4年过去了,中国在去年的制造业份额已经占到25%。但是我认为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强而不优。我们看看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排行榜,首先是2015年的《财富》杂志的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列出了全球企业500强,美国表现最好,一共有128家,其次是中国,一共有106家入列,但它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它是根据企业的年度总收入,考虑的是经济规模。第二个排行榜是福布斯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这个榜单是根据这个品牌的价值、品牌的市场份额,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在100强最具影响力的商标中,美国有52个入选,排名第二个是德国,有11个,法国是8个,日本有6个,中国没有一家品牌入列。第三个是汤森·路透去年的排行榜,是创新企业100强,评价的标准是根据这个企业的专利总量、发行专利的有效授权量、专利的国际组合,以及基于专利引用的国际影响力。这个排行榜上日本企业表现最好,一共有40家,排名第二个是美国,35家,在亚洲,韩国还有2家,中国在去年没有一家入列。这就说明中国的企业发展必须要抓住国际先进企业最重要的发展路径。由此我想起了著名的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家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宏碁公司的发展战略,叫做“
微笑曲线
”,今天20多年过去了,这个企业的微笑曲线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微笑曲线,这个微笑的嘴唇的两端分别是创新研发,它的产权应该就是专利和版权,另一端是品牌、营销,它的产权形式就是商标和商号,这两端是能够产生附加值,来维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间是生产资料,它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很少产生,甚至不产生附加值。因此中国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应该着力于创新研发和品牌营销。
由此,关于知识产权产品的供给应该做一些调整和校正。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是一个知识产权大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加以分析,找出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首先从数量规模来看,以专利为例,昨天公布了2015年的全球有效发明专利,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了110万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排名第二到第四的美国、日本、韩国三家的总和,数量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是质量和水平有明显的差距,我们看到中国现在在3D、机器人工程、纳米技术等等方面是处于领先的,但是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中国的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第三个问题是结构和布局,这个报告非常尖锐地指出,PCT专利申请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我们每年提出的PCT专利申请90%是来自于深圳,即使这样一个体量,我们只是美国的50%,是日本的70%。从专利的布局来讲,我们只占到4.8%。而韩国占到18%,美国拥有24%,日本高达38%。第四个是实施效益问题,我们在专利技术有效的市场化、产业化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