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需要在家上网课,难免长时间接触手机和网络,家长也很难时刻看着孩子,对上网内容进行筛选。
缺乏认知和判断力的孩子,拿到手机之后,面对这些好玩儿的,根本无法作出选择。
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网络资源背后,孩子一步又一步深陷入网络诈骗的陷阱。
01
一个来自湖州的小女孩,给主播打赏,花光了家里10万元的积蓄。
女孩家境并不富裕,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至今还买不起房,租房居住。女儿充值的钱,是爸爸这些年打工攒下的所有钱。
今年过年,因为孩子需要上网课,爸爸才把手机拿给了孩子。
小女孩在快手关注了7、8个游戏和唱歌的主播。
主播告诉小女孩如何点击充值,还不停地让小女孩送礼物给自己。
小女孩频繁地刷礼物,吸引了好几个主播加小女孩微信。还有主播教孩子,如何一步步继续充值,如何删除转账信息,不被发现。
就这样,小女孩一步步地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这个新闻里,直到最后被爸爸发现,小女孩还感觉十分茫然。
在这个事件中,最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孩子的天真,而是是诱导小女孩打赏的主播。
小孩也许不清楚打赏花钱代表什么,但已经是成年人的主播一定清楚。
这些唯利是图的骗子,看准孩子年纪小、心智不成熟的特点,利用网络,把魔爪伸向了孩子和背后的家庭。
针对孩子的网络诈骗,
比金钱的损失更可怕的,是骗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威胁孩子的生命。
有个11岁的小女孩,在某直播平台上打赏100万元。
好几个主播添加了小女孩微信,并且以哥哥妹妹相称。这些所谓的哥哥们,要求小女孩每天都要去自己的直播间刷礼物。
如果小女孩只给一个主播打赏,其他主播就会纷纷声讨,来责怪“妹妹”偏心。
甚至还有男主播,给小女孩发一些言语暧昧的信息还有语音:
这些暧昧不清,类似恋人的信息,是男主播发给这个11岁小女孩的。
更恐怖的是,还有一名男主播要求小女孩和自己一起自残,
骚扰、自残,难以想象,再进行下去,小女孩会遇到什么。
不但如此,他们还要求小女孩不要告诉父母刷礼物的事情。甚至手把手教小女孩,如果父母发现刷礼物,该怎么说才能蒙混过关。
当我们有孩子的时候,请不要低估人性中的恶意。
孩子年龄较小,内心单纯,缺乏人生阅历和判断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就很容易相信所谓的“对她好”的人,很多不好的事情就是这样开始的。
2018年的时候,发生过令人气愤的“B站UP主教唆10岁未成年少女文爱”的事件,UP主就以“老婆”来称呼小女孩,不但给小女孩发黄色低俗的内容,还教唆女孩离家出走,甚至暗示女孩用自杀来反抗妈妈。
骗子猖狂,屡屡得手,不但让父母的血汗钱,付之东流。
我们更害怕的是,孩子会在他们不择手段的教唆下,懵懵懂懂地犯下大错。
03
网络世界中,
手机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学生群体占比为
25.4%
;
未成年人互联网接触率超过
90%
,9岁以下孩子占比达到
57.4%
。
互联网发展下,孩子接触网络和手机的年龄越来越早,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甚至,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还没有孩子和手机待在一起的时间长。
这种情况下,教孩子在网络的潜在危险中,学会保护自己,变得尤为重要。
深圳龙岗的一名小男孩,就靠着反诈骗教育,成功阻止了妈妈被骗。
原来,小男孩的妈妈接到假装警察的骗子电话,让她去银行汇款。
儿子在学校接受过反诈骗教育,知道警察是不会问微信号、银行卡等个人信息的,立马发现不对。但是妈妈不听孩子的劝说,非要去银行。
儿子无奈,只好报警。最终在真正的警察及时阻止下,避免了妈妈被骗。
父母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他的警惕性就会大大提高。
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和家人的个人信息以及私密照片,不能发给陌生人。一旦发现有人找自己要类似信息,直接告诉爸妈。
父母还可以把网络上孩子被骗的各种新闻,汇总分类,发给孩子,让他小心。
屏幕上瘾研究专家肯柏利.扬博士认为:
缺乏良好家庭养育关系的儿童,以及社会或应对能力不佳的儿童,更可能形成不当或过度的上网习惯。
内蒙古的10岁小男孩小孙,陆陆续续给了主播10万块钱。
原因只是因为,主播告诉小孙,只要给自己刷礼物发红包,就能和他做朋友,陪他一起玩游戏。
可过段时间,钱收到了,主播就把小孙拉黑了,他这才知道自己被“朋友”骗了。
如果孩子回家就能得到温暖,还会轻易地相信一个陌生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