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宴
我们试图剥去高深学问的清冷外衣,为大家献上文史的盛宴,激发更多朋友对文史的兴趣。我们与阙里书院关系密切,对专业经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阙里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邦高分子  ·  【邀请函】2025可持续环保材料论坛(5月2 ... ·  18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普渡大学窦乐添最新Nature大子刊:全碳主 ...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华中师大曹郁教授团队 Polym. ... ·  4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国科大杨晗课题组诚聘博士后、副研究员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宴

抢盐大战:唐朝、吐蕃与南诏战争的另一面|文史宴

文史宴  · 公众号  ·  · 2024-02-14 19:45

正文

由于五花八门的原因,我们至今都能目睹周期性的抢盐风波。 若非如此,可能很多人都难以记起,这些细小晶体曾经有多么昂贵。
尤其是在生产力欠佳的古代,类似行为更是家常便饭,甚至能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比如中世纪时期的西南,就有唐朝、吐蕃和南诏的一场 “抢盐三国演义”。
因盐而起
盐的重要性让汉朝对西南地区强化管制
早在汉朝时期,朝廷已对西南各大盐井进行控制。 《汉书·地理志》记载滇东连然(安宁)“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 称当地 “有盐泉,南中共仰之”。《后汉书·西南夷传》 记载滇南 永昌(保山)太守郑纯向 当地人征收“ 盐一斛 ”作为每年的赋税。而滇西比苏(云龙)等地也有盐矿。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 《蛮书》记载 安宁 城内外, 姚州(姚安),敛寻(维西)之东南、西北,剑川,昆明城(四川盐源),丽水城,长傍城 及周边 诸山,威远城、奉逸城、利润城 及所属 茫乃道、黑齿等 部落……皆有盐井,有部分已经位于今境外。

唐朝要独霸西南地区的盐矿

就不得不顾忌吐蕃和南诏


上述城市或部落都围绕盐井分布,缘由不言而喻。 《蛮书》记录之详细可见是刻意为之,或许作者 樊绰 充当了唐朝的情报人员。事实上,唐朝秉承了一贯的盐业专营传统,自然不能放过云南及周边一带丰富的盐资源。于是,存在利害冲突的另两个势力,吐蕃、南诏的立场也很关键。
其中,吐蕃没有专营传统,但制盐方法也相对落后。 《蛮书》载其“ 不解煮法,以咸池水沃柴上,以火焚柴成炭,即于炭上掠取盐也 ”,制成的盐由于混入炭灰,色黑味苦,品质不佳,吐蕃因而也更倾向于通过扩张势力范围以向被征服地区征盐。

南诏也有食盐专营制度

但并没有中原那么强硬


其次,南诏也没有专营制度。 《蛮书》 提及“ 升麻、通海已来,诸爨蛮皆食安宁井盐……劝百姓自煎 ”,滇西至境外各井“ 当土诸蛮自食,无榷税 ”, 《新唐书·南蛮传》也 载“ 昆明城诸井皆产盐,不征,群蛮食之 ”。两书仅称 览赕城 盐井(禄丰县琅井村) 洁白味美而被 南诏王室独占,取够了就封井。
此外, 南诏还向盐井派出“蛮官”,但具体 职务不明。 说明南诏王室独占品质较好的 盐井外,对 其余大小 盐井 除了象征性派出官员。既不征税也不管控,也任由当地部落自行处置,从而打破汉代已有的传统。

云南很可能从邻近的巴蜀学习先进制盐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南诏还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 据《蛮书》记载,南诏 人针对直井、 斜井分别 采用 辘轳提升 人背 竹竜(唧筒)相接汲取两类 办法取盐,然后用与汉地接近的 煮法制盐,不仅效率高,制成的盐纯度高、口感好。
为此,南诏治下诸蛮有着充分的理由。既要抵制唐朝剥夺自身“吃盐自由”,也必须提防吐蕃人来抢盐。 三方矛盾,一触即发,彻底酿成天宝战争。
云南自古以来是产盐大省 多个重要城市因盐而生
为盐而战

天宝战争的爆发原因

有很大比重来自食盐


对于战争起因,汉地文献与云南本土《德化碑》都各执一词。 但不外乎将锅甩给了 张虔陀、 杨国忠等人的私德,却都对冲突最初发生地——姚州的巨大盐业资源只字未提。何况历史记载并非没有在别处留下只言片语真相。

早在南诏反叛前,公元 732年的玄宗《复勅云南王蒙归义书》中 提及吐蕃抢夺盐井,指示南诏防备 嶲州盐井,本属国家,中间被其内侵,近日始复收得……吐蕃唯利贪,数论盐井,比有信使,频以为词……今知其将兵拟侵蛮部,兼拟取盐井,事似不虚……

原本对抗吐蕃的阁罗凤

不会想到自己会投蕃叛唐


根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曾染指另一处盐矿产地——安宁。 “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此举 触怒 当地的爨部,其 攻陷安宁城,杀死 筑城使者。 或许是发现有机可乘,南诏日后介入两爨内斗,吞并了滇东爨地,实力大增。
说回姚州, 唐将此地 作为打入 云南的楔子,派出 命官而非羁縻的重要原因在于当地 富集 盐矿。 都督府所在的青(蜻)蛉县有晋代便已设盐官 白盐井,黑井、琅井(即 上文览赕盐井 )也都 所辖。 “所有课税,自出姚府管内,更不劳扰蜀中” ,令朝廷多次打消丢包袱的想法。

在苍山洱海间多次取得大捷后

南诏开始向周边扩张


后来,姚州在天宝战争之初失守。 对盐井的争夺,还将影响到日后南诏通过战和横跳来左右逢源。《蛮书》记载,794年春,南诏“延期”遵照玄宗昔日叮嘱,攻克吐蕃占据的昆明城,夺下盐井派官接管。
同时,南诏也完成了对内的集权。 日后蒙世隆称帝,不断发动对外战争,也没有绕过盐。 《云南志》、《新唐书·南诏传》 载,公元854年, 安南经略使李琢向 当地的 棠(崇)魔蛮以 斗盐 换一头 牛马, 后者怒而为南诏大军当向导。
交广 一带的部族加入南诏的盐业共同体
进而引发了私盐武装首领黄巢反唐的蝴蝶效应

表面 强买强卖,背后恐怕是盐业专营造成的涨价。 《唐会要》《新唐书·食货志四》等 记载,因专营导致涨幅在三倍到十倍不等, 李琢 或许只是拿大唐普遍道理结合安南本地实情,翻至百倍而已,没料到心念“吃盐自由”的当地人无法接受。
当然 ,南诏并没有由于师出有名而成功,反而倒在了疯狂扩张的道路上。 由此引发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始于桂林”的 蝴蝶效应 ,带走了 相爱相杀的大唐——讽刺的是,黄巢正是一位非常“刑”的私盐贩子。

南诏军队的战斗力

也有相当部分源于盐矿收入


传奇盐续

继承南诏衣钵的大理

继续强化对盐矿控制


继承 南诏衣钵的大理国,虽看似同期大宋更为文质彬彬,但对包括盐业在内的经济控制却不升反降。 自立的 罗甸、自杞两国 ,甚至还与昔日宗主发生摩擦, “侵夺大理盐池及臣属化外诸蛮獠”。 而据 《元史·地理志》的记载 ,其所夺的安宁盐池,本归大理相国 高氏及其 下属 袁氏辖地。
究其原因 ,或许是无论南诏大理,都没有建立统一的货币系统。 《蛮书》、《新唐书》等记载,南诏市面流通的一般等价物,包括布匹、贝币、金银乃至唐币,以及 颗盐每颗约1-2两的盐。有交易即以颗计之。 时至今日,白语中形容钱或圆形固体的量词“块”,读音仍接近“颗”。

由于没有统一货币制度

南诏和大理都允许直接用盐交易


后来的大理国、大理总管时期依旧如此。 《宋会要》记载宋向大理买马的等价物同样包括了盐, 《马可波罗行纪》 提到有加盖 官印 的盐币。 文献记载与文物出土相互佐证,唯独缺乏本土铸币。但这并非粗鄙落后所致,因为结合当时云南文化与贸易的情况,可知只是统治者对经济控制并不上心。
与之对应 ,好处则是官民共享盐业成果。 大理国灭亡后,蒙古统治者观察到么 些蛮中 的贫困户口 “盐外不知别味”, 并无 “百姓贫家食盐甚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的 盐荒风情。 《马可波罗行纪》 则称 押赤城(昆明)“人皆恃此盐为活,国王赖此盐收入甚巨”。

因为有着丰富的盐资源

云南至今仍保持着腌制食品的风俗


抢盐大战与吃盐自由
明朝时期的木氏土司
延续了控制盐矿传统

到了明朝时期,新崛起的丽江木氏土司延续传统,同吐蕃势力争夺川西盐井控制权。 民间传唱的《格萨尔王传》中,有专门的《姜岭大战》 篇章,描绘了双方围绕盐资源的战争。只不过代表丽江土司的三赕王之国被称为姜(Jan-yul),这正是藏语对南诏或云南的称呼,其寓意不言自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