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最后一天》里毕赣试图用视听语言讲述一个梦,很少有导演有这样的胆魄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完成为一部长片电影。最后近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更是令人惊叹。他从贵州山里走出,走进了世界。”
“我个人挺喜欢《地球最后的夜晚》,打了四星。但是有人不喜欢我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甚至有很多人不喜欢都正常。我也不会劝人去喜欢它,只是会对没看过的人说,去望一眼吧,不行就睡觉,退场都可以。万一喜欢就赚大了。”
“我觉得毕赣的美学逐渐成熟,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像诗人。”
“我身边的老外从头到尾都在睡觉,还在打呼。还是比较晦涩的,比较文艺的,第一遍可能会比较难看懂。依旧是毕赣自己的风格,大量的长镜头。3D和非3D之间转换的那段我觉得非常的巧妙。总体来讲,我觉得毕赣仿佛想当下一个贾樟柯,就是在坚持自己的作者性,也会被电影节所认可。”
“看到有些人说这片天才之作,革新了电影语言,要载入史册什么的,我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肤浅了。没有故事的故事,记忆和梦境,强色彩的画面,迷幻的音乐,一小时3D长镜头,这些都很好,很有风格。但我觉得好电影唯一的标准就是让观众有代入感,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相信里面的人物。但是我完全没看进去,也没怎么看懂。我觉得不如《路边野餐》。我喜欢《路边野餐》,虽然看起来土里土气,但能让人代入。《地球最后的夜晚》很洋气,但整体上让人感觉就是看导演装了一个大X。”
“致敬、模仿和狐假虎威之间有微妙分别,还没有成为大师,却处处以大师的姿态自居。最后一小时长镜头确实牛逼,但在叙事上撑不起这个长镜头的必要性,便暴露出导演对于长镜头这一形式的执念了。”
“看完他我觉得贾樟柯其实不算装X,他才是装X到极致。贾樟柯《江湖儿女》前面有一些画面我觉得对推动剧情的作用不是特别重要,而他就把场景描写得特别耸动,感觉对后面剧情有特别严重的影响,但结果没有影响,所以我觉得他有点太装了。毕赣的装是豆瓣文艺青年的炫技式的那种装,譬如说斑驳的破车呀,还有昏暗的那种,在树后面拍的,或者破玻璃后面拍的那种镜头啊,我觉得每一个都是豆瓣青年拍出来的作品。但其实我觉得挺好看的,就是那个画面。他的问题在于前面太长了,进入梦境之前,其实很容易就交代清楚了,前面没什么内容。后面那个梦境才是推动剧情的,才是最重要的。前面非常非常多,让人不想看下去。后面梦境那部分就觉得还不错,应该前面半个小时剪完,加上梦境,应该还不错。说到梦境,我感觉这个片子有点像一个磕了LSD(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的一个青年的梦或是他的一个经历,就是他会看到过去啊,看到未来时空交错的感觉。有些镜头还有音乐挺飞的。”
“我个人是不喜欢的。我觉得他的炫技只有炫技的意义,那一个小时的长镜头不用长镜头,也并不影响文本,除了让观众在偶然意识到这是一镜到底的时候惊讶一下,哇,真牛逼,并没有非它不可的必要。”
“就是一个有钱版的《路边野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