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志Youthology  ·  王占黑:我们要接受“失控”的存在 ·  昨天  
做書  ·  做完这本书,我们都离职了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愿花儿常开不败,你我处处逢春 ·  2 天前  
当代  ·  攻玉之术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爱上简·奥斯丁的 N 个理由……其实,需要吗?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8-05 19:31

正文

书桌前的简·奥斯丁 (Jane Odiwe 绘图)

在上周的文章中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你最爱的简·奥斯丁作品是?

(点击上图可回看 麦克尤恩和希拉里·曼特尔爱的居然是…

然后收到了非常多的读者回复,其中占绝对多数的奥斯丁作品,不出意外自然是 《傲慢与偏见》 。整理了一些读者发来的精彩留言,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至于将获赠许诺的好书(希拉里·曼特尔短篇小说集《暗杀》或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儿童法案》)的八位读者,请慢慢往后看。


《傲慢与偏见》

Ni Mn

毫无疑问,《傲慢与偏见》。二十年前,十岁,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对我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爱情观,更是让我看到一个女性如何学会公允独立的思考,以至于日后收藏了不同版本的中译本,英文版,历来所有版本的电影电视剧和周边纪录片。

小渊

最喜欢的还是《傲慢与偏见》,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外国小说,记得是初一时买的。当时看书真是废寝忘食。喜欢伊丽莎白的独立自信,开朗大方,善良睿智。还有可爱的班内特太太,真要慰问一下她脆弱的神经。这本书跟随我快 20 年了,每次搬家都会带着,今天的推送提醒我再去读一遍。

王看山

《傲慢与偏见》里面的“简奥斯丁式幽默”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这种幽默不仅体现在叙述中,而且还融入人物的对话中,而通过这些惟妙惟肖的对话,奥斯丁总能使丰富多彩的场景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小说中班纳特先生揶揄自己的妻子是个很有趣的看点——“你带着女儿们去就得啦,要不你干脆打发她们自己去,那或许更好些,因为你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哪一个都不能胜过你的美貌,你去了,彬格莱先生倒可能挑中你呢。”可以想象出班内特先生邪魅一笑和太太满脸黑线的样子。

Claire

《傲慢与偏见》!从十七岁第一次读傲慢与偏见,就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上课的时候偷偷放在课本下看,晚上回家被窝里继续看,根本停不下来。后来看了 BBC 的电视剧版本,科林·费斯成了我最喜欢的演员偶像男神,没有之一(记得去年办公室里有人感叹抖森太帅,我默默把科林费斯的照片翻出来告诉大壮他们那是我男神,大壮当时惊愕的表情,直接结巴了[破涕为笑],没错在这个鲜肉横行的时代我就是十年如一日地喜欢这个老男人,我心目中永远的达西), 《BJ单身日记》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达西是我永远的 dreamboat,没有之一。

《傲慢与偏见》并不只是局限于小说中的人和故事,每个年代都有傲慢与偏见的故事,生活中处处有傲慢与偏见,随时随地。就好比用结构主义弗莱神话原型理论来剖析,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结构与大话西游里至尊宝的故事架构契合一样。也正如现在不少的电影其实都走了去英雄小说的套路,还有流浪汉小说的套路,比如我男神演的王牌特工……额,好像扯远了。总之,就是不同意有人说傲慢与偏见格局小。嗯,就这样,我要马上去整一套奥斯汀全集找个僻静无人的地方慢慢看。

RfIectorFsy

提及 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恐怕是她在大众眼前最如雷贯耳的作品。它既是我接触 Austen 最初的印象,也是我迄今为止最喜爱的英语文学作品之一,从译文到原文再到影视剧,读了十遍仍然爱不释手。百年来总有人评判它格局太窄,Austen 的故事大多局限于带有英国乡村庄园色彩的爱情舞台,但谁说这种妙笔生花的人情世故就一定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精彩呢?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明而幽默,在婚姻以门当户对为重的时代下,她对爱情的态度堪称与众不同,既没有像小妹莉迪亚一样沉迷于肤浅的情爱,也不像好友夏洛特那样为了物质保障而嫁,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当下社会的女性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谓“名著”,“名”在作品愈久愈醇,在不同的时代中历久弥新。

恩惠

无人不傲慢 无人不偏见。

Susan

最喜欢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幽默、睿智而冷峻的语言,富有个性的女性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硕士论文写的是女性主义,而每每谈到女性主义,最先想到的都是奥斯丁,她是如此聪明地向我们传达了她的女性主义觉悟,在那个时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Lynnnn.

还用港吗当然是《傲慢与偏见》。两个都是教科书般的傲娇,处上之前别扭得不行,尤其达西先生。但是他无敌可爱。以前刷《傲慢与偏见》的时候,看到达西初见丽琪的时候内心对她默默嫌弃,觉得她长得一般 balabala 我就笑得不行,幸灾乐祸抱着看好戏的心情(我还是很爱你的达西先生!)最神奇的是明明情节写法等等都是家长里短的婚恋式,但是偏偏就特别有少女心。丽琪和达西订婚之后对他开活泼的玩笑,真滴甜得不行 (・᷄ᵌ・᷅) 想想一脸严肃的达西和对他撒娇拿他调侃的丽琪就觉得好可爱 www 双向宠溺!

XuanE (顺便写一句,这位同学你不加标点让我很困扰啊…所以我决定也不给你加上!)

最爱还是《傲慢与偏见》吧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看过不止一遍 而第一次尝试着看原版书也是它 我想《傲慢与偏见》只是在简单的说 有自己能够坚持的地方 就应该坚持下去 并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回报 的童话罢了 也许我看的太浅显了? 不过我觉得 童话虽然偏理想主义 但若没有美好的坚持 生活又怎会有意义呢

外加傲慢与偏见算是在小言的内核外 包裹了一层层的当时社会生活的现状 本内特夫妻的关系能够代入到很多家庭当中 貌合神离 表面掩饰 影响最深的当在面纱里面的那对夫妻 夏洛特的婚姻究竟是符合她的追求还是最终一地鸡毛

我想不同于麦克尤恩这类知识分子类作家 语言如手术刀 慢慢剖开腐烂处给你看 简奥斯丁更像是一个坐在温暖舒适屋子里的老辈人 微笑着说着家长里短 却只是阐述 不想要给聆听者过大压力 只想你能静下心想想 糟糕偏题了 挚爱科林叔的达西 所以看完了他的所有电影 我想傲慢与偏见算是在我的文学阅读道路上的引导者吧

阿丘

老实说我是 90 年代被 bbc 英剧洗脑的一代。最经典当然要属 95 版傲慢与偏见。神作啊!分分钟唤醒 15 岁夏天难忘的回忆(大爱曾经的央视)。后来虽然简奥斯丁所有作品都看过原著,但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是翻得最旧的![捂脸] 明白那乡间故事的小格局,也清楚还有比它更深刻的作品。但确实只有它能唤醒我的少女心。

AThou (这位同学你写的太长长长长长……了,所以只能给你删掉点)

我最喜欢的奥斯丁的作品是《傲慢与偏见》。大二上英语小说选读课时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这部小说,可能她想用爱情来吸引我们的注意。的确,我们或多或少都对爱情充满幻想,渴望爱情。如果自己暂时无法拥有,那么别人的爱情至少也是一种解药,满足自己的幻想。《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爱情小说。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莉迪亚和威克汉姆,三对恋人的爱情在今天也足以吸引人的眼球,每对恋人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有的还会像宾利的妹妹卡罗琳那样因无法得到自己心上人的爱而妒火中烧,从中阻挠达西和伊丽莎白小姐的交往。甚至我们还能发现像班纳特夫人这样一心想着把宾利这个有钱的单身汉变成自己女婿的母亲就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的父母。

细细思考,两百多年前发生在英国乡绅家庭中的爱情故事和当下的爱情故事又有什么区别呢?金钱、地位、外貌和品质都成为当时和当今人们选择对象的评判标准。小说开头“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说出了多少父母的心里话。

奥斯丁对小说中年轻人情感归宿的不同处理反映了她的婚姻观:她反对以金钱、外貌为基础的婚姻,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即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的重要性。于是乎现代的年轻人在结婚时都信誓旦旦地说我们有情感基础,深爱彼此;在对簿公堂离婚时说我们之间感情破裂,无法继续生活;在离婚后却说对前任还有留恋。似乎情感成为了左右婚姻和爱情的唯一。

奥斯丁不这么想,看看另一部作品的题目“Sense and Sensibility”便知爱情和婚姻中理智与情感缺一不可,否则简和宾利,伊丽莎白和达西最后不可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感情中增添理性会让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看得更透彻。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小说引发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讨论,我们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爱情的影子,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爱情时是否能像伊丽莎白那样理智、冷静地面对呢?我们是否能克服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克服自己对金钱、外貌、权力和地位的渴望而找到自己的爱情?

如果我们只被其中的爱情吸引,我们还很幼稚。若我们能看到爱情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们正在成熟。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经典,它是爱情小说,但更是一部教育小说。它看似描写两百年前的风花雪月,其实都是现实的写照。奥斯丁没有刻意进行说教,但是一切道理早已蕴含于书中。这就是经典,于无声中给我们启迪。感谢奥斯丁,感谢《傲慢与偏见》!


《劝导》

叮咚

《傲慢与偏见》看得最多,《劝导》成为最近的心头好。简式笔下的女主对人生的坚持,对自身的不放弃深深地打动了我

꧁ ʚ哈德杨²⁰¹⁷ɞ ꧂

喜欢爱情最终有圆满结局的故事。简的作品集中的《艾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都有此情节。但最爱还是《劝导》先后嫌贫爱富对比,讽刺意味深长…细节描写丰富,可谓精雕细琢,作品愈显成熟美。作品中女主在谨慎与情感的激烈碰撞,深受折磨,但作者还是给了她这个好女人一个好事多磨的浪漫结尾…就像当时看人们看《渴望》一样,人们都希望好人有一种圆满美好结局的故事情愫…

maybelle

最爱的作品当然是《傲慢与偏见》,但读过最多遍的却是《劝导》。少女时代的懵懂,听从了别人的劝导,从而放弃了对的人,与其说不懂爱情,不如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小说给了女主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可惜的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不会有这个机会,嫁与爱情也好,嫁给丰衣足食的生活也罢,坚持自我最是难得。

原点

最打动我的是《劝导》。两人相遇的早,本该一场欢喜,无奈一个处境困窘,一个懵懂未醒,在别人善意但未必恰当的劝导下,她选择了放弃,却在很多年里不自觉的忠诚于对方;直到再次相遇,彼此掩饰,暗中关注,及时给予帮助,最终意识到自己的真心。 在反复的试探、期盼、嫉妒、烦恼中进进退退,写尽了天下爱情的模式;优柔寡断的姑娘也完成了自我觉醒的蜕变。人都难以预测一个选择的后果,故事里还能有机会重新来过,真是非常幸运。

尧小木

最喜欢的简·奥斯丁的作品是《劝导》,一开始知道劝导是看了一个叫做《湖边小屋》的电影,这个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触不到的恋人》。电影男女主因为一个信箱认识了彼此,又因为一本叫《劝导》的书联系在一起,女主说,《劝导》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后来我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假期里看完了,却一直记着这个浪漫的故事。

安妮和上校,因为别人的劝导分开,等待了八年,又再一次见面,最后经历了一些事情,终于走在了一起。安妮善良,温柔,腹有诗书,最难得的,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她懂得沉默,她将自己的才华藏在里面而不像其他人随意发表言论,而真正遇到问题,安妮却能沉着冷静应对,指挥得当,化解了危机。也就是这点,让上校重新决定追求安妮。

宁宁

最喜欢《劝导》:最近网上很火的一篇文章,作者的从为结婚而结婚开始,一直不顺心到老,每个人生活大框是类似的,但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选择就会收货不同的人生。《劝导》中,女主因为年轻容易受别人影响而与男主分开,但只要是真爱,男人和女人的爱同样持久~经历了误解,最终两人还是走在了一起。简奥斯丁作品一直鼓励人们去追寻真爱,那个年代尚且如此,为什么现在大家却要将就着,去过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呢~


《理智与情感》

史密斯

《理智与情感》,每个人,每段情感,永远都躲不掉的难题。正在读的《战争与和平》里许多爱情段落,每每让我有似曾相识之感,想了想,这种相识的出处便是熟读过的奥斯汀。

刘爽

年少时自然是偏爱《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的爱憎分明和一往无前正合心意,达西像是导师,理想的化身……硬盘里现在还有 BBC95 版的 12G 电视剧……后来却发现,《理智与情感》更经得起时间沉淀,有缺憾,有领悟,大概是所有感情的归宿吧。《傲慢与偏见》是少女的期待,《理智与情感》是成人的感叹。PS.其实最爱的是 becoming Jane

Wildest Dreams

最喜欢《理智与情感》。爱情故事总是有很多相似的情节,爱与错过和重逢。最感动的里面 Elinor 的隐忍。

土拨鼠

《理智与情感》,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埃莉诺和玛丽安的混合体。埃莉诺是能够在现有制度和框架下活得熨帖稳重、体贴照顾各方、顾全大局的人,玛丽安则是情感奔放、真实意愿表露得更淋漓尽致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容易逸出习俗、最能突破现有制度的一类人,不过最激情也最软弱。显然简奥斯汀更倾向于埃莉诺,也就是理智高于情感。读完这本小说,我总想起红楼梦,觉得埃莉诺像极了薛宝钗,玛丽安则有点像林黛玉,不过《理智与情感》最后是喜剧,《红楼梦》可是个大悲剧了。

INA IS ME

最爱《理智与情感》,没办法,看的第一本英文小说,咬着牙喜欢着[捂脸][捂脸]真觉得对不起奥斯丁女士谁让我最想要本儿童法案呢[强壮][合十][礼物]


《爱玛》

果果

最爱《爱玛》:关于青春,可以恣意的青春。20 多岁的美好与不安,简单真实,犀利解渴!

乔莎

当然最喜欢《爱玛》。爱玛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真实而可爱,还有她的自由,也很令人羡慕。

诸子越Ziyue

最喜欢《爱玛》。我一向认为,作品格局与题材无关,只与立意有关。奥斯丁的作品,都是小天地里的大智慧。《爱玛》是她最为成熟的作品,最能反映奥斯丁小说的一贯主题,即关注女性在日常“琐事”中的成长,和在感情生活中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形象,既有“静态”的复杂性,又有“动态”的可塑性。这些赋予了她作品永恒的魅力。

VeroniqueCai

《爱玛》。当悬疑来读太贫,当言情读太烧脑,所以迫不得已,只好一字一句,当成经典去读。

毛承乾

喜欢《爱玛》。奥斯丁作品里的女主角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爱玛。书中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可爱至极,各色人物形象鲜明,读来总是简单纯真的生活美好。

《岸芷汀兰》

最喜欢的小说无疑是《爱玛》。爱玛虽然有些武断专行,自以为是,热衷于乱点鸳鸯谱,但她更明显的性格特征是聪明、自信而生机勃勃,是那个时代乃至很多时代都不多见的女性。奥斯丁无意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她只是将一个可爱的女性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爱玛也并非真正的尖酸刻薄之徒,她心底善良,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后,能接纳老朋友奈特利的批评并尽力改正。独立的性格、开阔的心胸,使她带有某些现代女性的特征,她那不想结婚的论调虽然自大却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此外,这部小说展示的摄政时代英国的社会风俗礼仪也令人着迷。小说的 happy ending 虽然有些仓促、流俗,但代表了奥斯丁对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期盼:人们因相爱而结婚,而充足的财富则可以保障爱情不受伤害。相爱却因贫穷分离,无爱而为了金钱结婚,这是比比皆是的沉痛现实。奥斯丁自身的经历就是相爱之人因金钱匮乏而被迫分开的伤痛例子。

《爱玛》写于 1814 年,出版于 1815 年。两年后作者就去世了。因此我们不妨认为,这份貌似流俗的大团圆结局,代表了奥斯丁对婚姻和爱情问题比较终极的思考(去世后《劝导》和《诺桑觉寺》两部小说出版,其中《诺桑觉寺》是早期之作),那就是幸福的生活是真挚的爱情和丰富的物质生活的统一,没有爱的婚姻是无法想象的,但没有物质基础的爱也是注定要被摧毁的、凄凉的。这是她对有情人的慈悲祝福:愿真诚的爱与富足的生活与你们相随,生活才可以像爱玛的笑脸那么生机盎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青春小说,相反,我认为这是奥斯丁在体验了严酷现实之后而写就的一部温情之作,寄托了她对美满婚姻与爱情的善良理想。

《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

大美好

《曼斯菲尔德庄园》 奥斯丁在写法上的成熟 告诉大家 她不仅仅是一位当时的女性作家 她也是世界的 历久弥新的

福尔墨丝

伊恩·麦克尤恩写《赎罪》的时候还引了《诺桑觉寺》,说实话读了麦克尤恩的一些作品之后并无太大好感,却对奥斯丁的婚恋故事更加印象深刻。“亲爱的莫兰小姐,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向同

《诺桑觉寺》奥斯丁小说里女主角感最弱的一位,也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一位,电影版还是由喜欢的女演员菲丽希媞·琼斯主演的

阿熙

《诺觉桑寺》,虽然看的次数最多是《傲慢与偏见》。《诺》对一名穿越的中二少女刻画得非常有趣,对让当时同样中二的我很有共鸣。

获赠书的八位幸运读者名单:

王看山、RfIectorFsy、Susan、XuanE

刘爽、土拨鼠、诸子越Ziyue、岸芷汀兰

恭喜以上诸位,还请发来您的真实姓名、地址邮编、手机号

相关图书推荐

《奥斯丁小说全集》精装收藏版

(京东独家定制)

[英] 简·奥斯丁 |著

王科一,金绍禹,武崇汉 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