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人才在线
关注上海文化人才学习在线,即时收取上海职业能力考试院文化人才认证中心相关培训、考试信息,上海文化人才进修学院相关课程、讲座和活动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乌鸦预告片  ·  《哪吒2》冲击145亿!单挑阿凡达3! ·  昨天  
叶子猪游戏网  ·  三法都能秒伤百万!这枚大话2水炮为何如此暴力 ·  3 天前  
l 看齐 l  ·  成龙,突传消息! ·  3 天前  
l 看齐 l  ·  成龙,突传消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人才在线

中国最富裕的1%,把钱花在了哪里

文化人才在线  · 公众号  ·  · 2017-12-31 09:22

正文

当一个家庭年收入超过48.5万元时,就进入中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行列。 那么,这 1%的 富人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了呢 ?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闺蜜收了她的第五支饺子包。


处于这款包审美盲区中的我,一直get不到它为何风靡。


论款式,无疑是超市买菜包同款,论材质,不过是一个尼龙袋子。


但闺蜜觉得,什么场合背它出去都不掉价,因为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那个轻奢品牌。


在她看来,不是这款包好用,是它的名字好用。


01 炫耀型消费已过时


经济学家Veblen曾给出“炫耀性消费”的定义:人们将物质财富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名牌的意义不只在于材料、做工上,还在于身份认同。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了艺术家Beatriz Gerenstein创作的《欲望实体》系列。


艺术家只用铜和石膏做出植物枝条的形态,勾勒出大牌包的框架,没有任何皮质材料覆盖。


但是,当这些骨架出现在奢侈品店,观众的购买欲还是瞬间被激发出来。


The Object of Desire展览


而购买类似“饺子包”等轻奢品牌的新贵们,较迫切地想用物质来证明身份。


早在青春期,郭敬明就告诉他们,穿三叶草的都是下等人,穿着Prada打雪仗的才叫高端人士。


然而奋斗十几年,发现自己仍然买不起阿玛尼,够不上爱马仕,但也不愿再买X宝爆款。


抓住这种心理,商家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个名词:轻奢。


虽然买不起房,但可以分期12个月买一部iPhone X。买不起驴牌,但可以买一款仿大牌的轻奢包。


靠消费累积起身份的象征,偶尔自嘲有中产焦虑,从物质和心理上时刻准备跻身精英。


然而,精英的入场券早已更新换代,炫耀性消费已经过时。


如果高净值人群不再爱买奢侈品,那他们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上了呢?


—— 教育


02 国外用教育稳固自身地位


南加州大学教授伊丽莎白·科瑞德-霍凯特曾在《炫耀性消费的终结》一文中指出:


美国收入前1%的人在教育上的投入,数额占家庭年收入的6%,比起20年前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在教育上的开销则基本没有增长,只占家庭年收入的1%。


考虑到两者之间年收入的差异,两者花在教育上的金额,可能相差几十倍。


前段时间,美国总统访华期间,大大炫耀了外孙女阿拉贝拉的中文。


中文歌,《三字经》,古诗,都有模有样。

阿拉贝拉背《三字经》


这归功于她的母亲伊万卡,在女儿18个月时,就把她送到了学汉语的语言学校。


据美国媒体Quartz透露,伊万卡的三个子女都在私立语言学校上课,每年学费高达7.5万美元(约合49.8万元人民币)。


然而几天后,华尔街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女儿秀中文的视频,又碾压了阿拉贝拉的风头。


罗杰斯的两个女儿说起中文来,字正腔圆,音调准确,最让人服气的是还有标准的播音腔。


罗杰斯为了让女儿练习中文,甚至不惜举家搬到新加坡。


据伊丽莎白教授所说,这些精英家庭洞悉世界发展局势,早早就为孩子日后的发展打下教育基础, 以此来维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用自己的努力,封杀掉其他阶层的上升通道。


03 有钱人比你想象中更努力


诚然国情不同,中国社会没有经历上述阶段,富二代中也有很多叫人头疼的。


但“比你有钱的人,比你更努力”的吐槽,却时不时就可以听到。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 当一个家庭年收入超过 48.5 万元,就是中国收入最高的 1% 的家庭。


另外,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显示, 子女教育、自身健康、父母养老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三大核心需求。


比如香港地产大亨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虽然是标准富二代,却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放在培养运动爱好上,滑雪、骑马、单车,每样运动都会聘请老师来指导学习。


陈小春的儿子Jasper, 小小年纪就可以中英文自由切换。上个月他的 学费曝光,一年高达人民币13.5万,这还不是娱乐圈里最贵的。


哈佛录取的杭州二中女生郭文景,爱好帆船、滑雪,在美国成立编程俱乐部;美国大学预科考试5门满分,哈佛面试官称赞她“英语流利,颜值高,近乎完美”,漂亮的履历引人艳羡。

郭文景参加美国奥林匹克竞赛获奖


她的父母也皆为高学历人才,家中财力也雄厚,她有美国国籍,能自如地在中美穿梭。“想到编程就会笑”的兴趣有个人因素,但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所以她,或者说他们,其实是都是高知家庭、有计划地、积淀培养出来的“别人家的孩子”。


当有的家长在努力引导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孩子的爱好,挖掘孩子的特长时,另外一部分人在带着孩子做什么呢?


我见过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教育机构,却只有一句嘱托:麻烦老师帮我们看好孩子, 太忙 实在没空管。


花几千块钱把孩子送进暑期强化营,却更像是给他们找了个托儿所。


同样的年纪,父母已经为他们铺下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有年假期,我做了份家教。孩子妈的要求是,带她十二岁的孩子读《经济学人》。


试讲前,我和家长几次确定上课时间,却总收到回复:和孩子的schedule(档期)冲突,请换一个时间。


所以我对这家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对自家娃自视甚高的家长,和一个被补习班塞满暑假的准初中生。


然而见面后,我的假设都被推翻了。


读《经济学人》,是因为孩子托福考试阅读满分,《经济学人》上的文章,除了对国际时政背景不熟悉造成的理解偏差,他几乎可以完整发音、标准地视译并复述。


而家长屡次强调的“档期”,是因为这家有四个孩子。除了英语和数学外,他们还被安排了游泳和国际象棋课程。


这个家里,母亲是康奈尔毕业生,父亲是科学家 ,孩子表现出的优异素质,是家庭教育投资的折射,这种投资不仅要花费金钱,更要付出心力。


04 不读书换来一生卑微


之前,《人民日报》有则新闻,说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读大学,因为他觉得读4年书要花8万,高中毕业就打工四年能挣8万,加起来能省16万。


听说了太多“大学毕业工资不如农民工”的消息,有些人抱着和这位父亲一样的态度,觉得教育上的投资,大多是不必要的。但事实果真这样吗?


2008年,乡村老师杜满堂的儿子受同学影响,坚决要辍学去打工。


为了弄懂打工有什么吸引力,年过半百的杜老师做了一次实验。


他找到一个渔场打工,每天重复着装筐、冷冻、包装、装货等体力活,在这里,老板经常连续40个小时不让工人休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