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风从铁丝网缝隙中呼啸穿过,铁丝网下方破洞中,潘石屹踉跄钻出,眼前即深圳。
他没有边境通行证,到南头关后,身上仅有八十元。他拿出五十,委托蛇头带路。
1987年的深圳尚无高楼林立,多是土坑和卡车,卡车车轮卷起的每一团沙尘,都带着时代粗粝的力量。
虽然只是简单钻铁丝网,但潘石屹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越界。
他的人生边界不再是甘肃天水外的河滩,不再是廊坊石油管道局的院墙,他可以看得更远。
当然,他此后的财富神话不乏因缘际会,更有晦涩难明的因果推动。但回溯起点,潘石屹的故事,从超越人生边界开始。
这个故事模板,几乎适用于那个时代的所有大佬。比潘石屹大一岁的史玉柱,毕业后分配至安徽省统计局。
机关内岁月静好,同事们和善沉默,一套桌椅可以用大半生,然而史玉柱不喜欢。
统计局内的电脑边,多配着四通打字机,一台打字机售价高达2万元,但却没人想过,为什么不直接用电脑打字?
史玉柱编写了一套名为“M-640l”的录入软件,离职南下深圳。他混迹深圳大学,蹭学生宿舍和机房,直至被老师赶出。
1989年,他在《计算机世界》,刊出了第一条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
这是史玉柱第一次做广告,命运轻轻点了下头。
看,依旧是越界的故事,史玉柱把人生边界从冰冷的白墙,拓展至温暖的南国,并借助小广告,染指更广阔世界。
整个八十年代的商业史,其实就是一部越界的历史。
黄光裕把电器从广东番禹倒腾回北京,牟其中把飞机从俄罗斯倒腾回四川,雷军倒腾的距离最短,他只是从武大樱园宿舍,骑自行车到电子一条街。骑车只需二十分种,但已是两个世界。
他随身带着一个旧包,包里是三本编程参考书和20余张软盘,软盘中写满花样繁多的小程序。这些是他撬动人生边界的工具。
你的人生边界在哪里,决定了你人生舞台有多大,决定了你能获取的财富以及最终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