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骏小宝
让天下没有追不上的热点!
51好读  ›  专栏  ›  骏小宝

惊!甲方爸爸竟站出来为广告人发声?

骏小宝  · 公众号  ·  · 2018-05-15 22: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广告君

来源:创意广告


“泛圈层时代该如何实现用户聚焦?”

身为广告人,相信在每一次制定广告策略时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互联网时代,用户愈加细分,面对庞杂信息流,广告关注力也逐渐开始削弱,即使通过媒介话语权也难以拯救这一尴尬局面。

所以,近些年我们所看到的大多广告,都一致对广告形式作出了相应调整:从泛圈层转向聚焦某一类细分圈层,从被动式广告转向强交互性广告...

除此之外,最近连咖啡的一个营销创意,在巧妙拉拢目标受众注意力的同时,还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其发声者,可谓是一举两得,真正把广告玩出了新花样。


联名广告IP,狙击广告圈人群


作为广告圈内知名KOL姜茶茶,一直以来都凭借着自身微妙的洞察,轻松逗比的文字,在广告圈内聚集着一大波粉丝。其原创“广告狗”形象也被广泛认知,足够称作广告圈一大IP。

此次连咖啡就通过联手姜茶茶,利用“广告狗”形象定做了一整套卡通贴纸:

比稿必过!

要砍就砍我!别砍预算!

困吗?防弹咖啡接住!

什么?这是这个季度的预算?

可以说,整个创意形式非常简单,包括文案也是很口水的一句话。

正是因为这样,用户在接触的第一眼开始,就不会产生距离感,而且让人觉得很接地气。并且,轻松调皮的文案直戳每一位广告人的痛点,在引发广告人强烈共鸣的同时,又极大程度上避免了诉求导向消极一面,会让人觉得好玩。

如果继续深挖,你会发现,连咖啡此次洞察并没有停留于表面。

特殊的工作环境下,造就广告人在很多时候都会遭受不被理解的情境。例如在提出大胆想法时,亦或是在给项目提出建议时。而通过这样的形式,替广告人站台,让广告人感受到品牌关怀,同时,也帮助大多广告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不难看出,连咖啡的出发点,是希望更多人都能够去试着尊重、理解广告人的每一个想法。

建立沟通桥梁,抢占广告人心智

看似大同小异的贴纸背后,其实都投射着某一类更加细分广告人的缩影。

logo要大的梗

背后声张着每一位设计师的无奈

改稿改到质疑自己的存在

每一位文案都曾反复自问

我是不是真的很菜?

宇宙不爆炸,我们不放假

这应该说的就是广告圈里的新媒体了

我们经常都会说广告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销售。

不假,但广告的核心还是为了“沟通”。如果品牌找不准与消费者之间适宜的沟通方式,推出再多广告也无济于事。

广告的精彩之处也在于此。从对集体的站台,到对个人的关注,不仅让人更容易对品牌产生好感,还能进一步紧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关联。

另外,贴纸的使用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个创意的娱乐性。人们可以将它粘贴在墙上、书本上、或是水杯上,成为一种装饰,或是一句警示。而通过这些普遍的使用途径,便能顺利将品牌带到用户生活之中。

如果没有猜错,连咖啡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验证沟通点有没有找错。而首次落地,就选在了广告圈里。这也许是由于广告圈精细的职业划分,直接区分了不同的用户圈层,且又符合连咖啡的核心消费受众的缘故。

瞄准受众属性,扩大营销传播维度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广告人每天都会主动搜寻大量广告作品。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拓展脑洞边界;另一方面则是借鉴,看是否能提炼出不同的创意思路。

所以,不论是KOL还是个人,都会经常在所处圈层内分享自己觉得不错的广告案例。

连咖啡此次创意,就很好地契合了大众喜欢分享案例的特点:


1、创意形式新颖,文案呈现趣味;

2、紧贴自身生活,反映行业状态;

3、KOL加持,IP属性助力,易形成话题。


所以在最后,连咖啡创意能够持续成为广告圈热议话题,成功撬动用户传播,不断向周边人安利,便显得不足为奇。

从另一方面来看,贴纸其实也是个长期性、可移动的广告位。相比媒介推荐,是有着更强说服力的广告位。毕竟面对熟人,没有人会提起戒备。



可见,连咖啡的心机之深。

总的来说,虽然贴纸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玩意,几乎某宝就能淘到一大堆。但就是这么个很平常的东西,却在连咖啡的巧妙运用下,成了一个圈层流行装备,一个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介质。

用小预算,做大传播,这一点,是值得每一位广告人学习的


— END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