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闻晨报
一网打尽新闻晨报当日重要新闻详细报道、晨报读者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日报  ·  +音 | 拒绝内耗,保持松弛感 ·  昨天  
新华社  ·  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或将到来! ·  昨天  
人民日报  ·  增长5.0%! ·  2 天前  
新华社  ·  今晚调油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闻晨报

【昨天入梅明天夏至】黄梅天上海不间断的雨下到7月16日?信了你就傻了

新闻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20 16:49

正文




从19日晚,小编就看到微信群里有张“天气预报图”,说从现在开始到7月16日,上海每天都是雨、雨、雨,都不带休息的,不少人在问真假。


了解一点情况的周到君就来科普啦,这种不可信的,因为一般气象局的权威预报只出5天的,再长至十天半个月的中长期预报就只能看个大概趋势,而这张图可好,都预测到一个月之后去了。


虽说如此,可今天早上起来,又在朋友圈里见到这张图了……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呀。


周到君专门去请教了气象专家的说法,现在就来为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是一则谣言。


数据和近期预报不符合


这张图准不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的近5天气温预报,和上海市气象局的官方预报是否合得拢。虽然不同机构不同监测手段得出的预报数据会有些不同,但是它们基本的起伏走势会是差不多的。


而对于20日-24日的气温预报,完全看不出有走势一致的地方。所以这张图要么是假的,要么就不在上海。


权威预报:


该图:



故意模糊掉时间节点


细看这张图,不带任何预报机构的名字,也没有标注地点,可谓是一张“三无”图了。



其实这是网络谣言的典型特征,就是有一则消息模板,而其中的地点可以根据谣言传播的地点随便“填空”。这个套路真的很老了啊……


梅雨期并不意味着天天下雨


那么,气象专家权威的说法是怎样的呢?


原来,梅雨期只是雨日相对较多,并不意味着会天天下雨。从今年的预报来看,梅雨期是“雨水偏多”,并没有预报说异常多、超级多、多到吓人、多到爆炸……


“一般来说黄梅天也会有下雨的间隙,这个间隙甚至可能出太阳。”这是专家的原话。


昨天,在6月中旬的最后一天,上海中心气象台宣布,本市入梅。巧合的是,这与去年恰好是同一天。


  

未来3天,我国主雨带仍位于江南地区,上海处在梅雨带的北部边缘,时阴时雨,降水并不明显。周五起梅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周末上海将出现集中强降水。27-30日,雨带位于江南北部,上海雨日较多,湿度较大,气温无明显上升。7月初雨带或北抬至江淮流域,本市位于雨带南部,多午后雷阵雨,体感闷热。


上海常年在6月17日入梅,7月10日出梅,梅雨期一般为23天左右,梅雨量平均约为243毫米,上海全年五分之一的雨是在这梅雨期里下的。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黄梅天梅雨量将偏多,梅雨期偏长,今年出梅也将较常年(7月10日)偏晚。



物候日志:岳谦益


夏至,七弦入耳心清凉


  

绘图:周勇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今日夏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标志盛夏来临的节点。


  夏至是仲夏的中气。在廿四节气中,冬夏二至为气,是地气的音声;春夏秋冬四立为节,是黄道的节点。廿四节气实际就是地球沿黄道绕行中,星际能量对地气的消长影响。


     所以,古籍中记载了采用吹灰候气法来确定的冬至一阳来复之时。与冬至相对的夏至,我们从水湿增上的梅雨就可直观看到“夏至一阴生”的阴湿之气萌发。孔尚任《节序同风录》夏至条目中载:“垂土炭于衡,两端适均。是日,阴气至,则土重。” 自采用公元历法后,节气文化逐渐淡出了日常生活。


     无论是从教育上还是生活中,我们对节气的了解越来越简单,认知越来越粗放,即使在提倡传统文化的今天,铺天盖地看到的是包着“国学”包装的商业鸡汤。


     但若是缺乏系统化的教学传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仅是片面的,甚至会造成严重误读。以节气为轴,系统学习中国历法同时就可以将干支、五行、阴阳、中医、儒学、道家、民俗、文玩雅事等贯通为一体,真正认识中国文化的全貌,才不会再被那些假大师所欺骗。


  陈希夷所传《廿四节气导引法》中,夏至坐功姿势如配图所示,自夏至始,至小暑前止,每日清晨3点至7点间,踞坐于榻,双手前伸手指交叉相扣,右腿屈膝抬起,右脚蹬在相扣两手中,用劲前撑,同时双手用劲往里拉,用劲蹬拉同时屏气,每次两三秒钟,松开时呼气,然后换左脚。


     共做五组,每组七次。然后叩齿36次,吐纳漱咽9次,收功休息。此组动作可缓解风湿积滞、腕膝痛、臑臂痛、两肾内痛、腰背痛、身体沉重等症状。


  节气夏至恰值梅雨时节,空气潮湿,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夏至以后脾胃忌生冷,就不要再饮食生冷了,而应该以温热化湿的食物为主。家中宜熏爇芳香祛湿的香品,闻香听琴是非常应时的雅事,这里所说的琴,是指中国的古琴。


     很多人分不出古筝与古琴的差别,简单介绍下,古琴为7弦,古筝为21弦。在文人们的眼中,筝为乐器,琴为道器;筝愉人,琴悦心。


     古人斫琴,上取桐木为阳以作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下取梓木为阴,作琴底,底平以法天圆地方之理,代表地。两种木材的阴阳相合得音之刚柔相济。琴体总长为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有365天,古琴共有十三个征位,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最早为五弦,表五行五音,后来,周文王加了一弦,武王又增一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说。


     东汉蔡邕所撰《琴操》中道:“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俗谚“十指连心。”琴弦通心弦。琴家胡滋甫先生在其《琴心说》中写道:“是以闻宫音则意凝,意凝则脾净,脾净无思;闻商音则魄静,魄静则肺宁,肺宁无言;闻角音则魂藏,魂藏则肝平,肝平无逐;闻征音则神清,神清则心安,心安而无观;闻羽音则精涵,精涵则肾澄,肾澄则无爱。” 


     正如唐代诗人常建《江上琴兴》道:“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琴声淡雅,如太古清音,在酷暑时节不啻为清心澄虑的一剂凉药啊。




来源 | 新闻晨报、周到App

编辑 | 周颖

给晨报君加油,点个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