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Ricki在忙啥
帮你读懂「运动品牌」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现代快报  ·  王曼昱亚洲杯女单夺冠 ·  10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王曼昱亚洲杯女单夺冠 ·  10 小时前  
厦门网  ·  无缘世青赛!U20国足0∶1不敌沙特队 ·  昨天  
厦门网  ·  无缘世青赛!U20国足0∶1不敌沙特队 ·  昨天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昨天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昨天  
新浪体育  ·  中超外援全部就位 飞机大炮变回小米加步枪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Ricki在忙啥

李宁21秋冬观后感

Ricki在忙啥  · 公众号  · 体育  · 2021-04-23 19:49

正文



没有品牌能比李宁品牌更能受益于这个时代。
棉花事件后,李宁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肖战、21秋冬秀、炒鞋风波……球鞋圈子里最劲爆的几个新闻话题都被李宁给占了。
然而,签约肖战吹响了李宁进军女性休闲运动鞋市场的号角,秋冬秀将各大媒体的黄金时段头条给刷了一遍,李宁的港股也在不停地上涨。 这往往让人兴奋,但冷静后发现,或许短期的爆炸式行业变局让我们忽视了本质的问题:
李宁,或者说尤其是中国李宁的产品力,似乎并没能匹配上品牌本身的突发利好。

Li-Ning 2021SS

重回「堆叠」
「堆叠」是那些批评中国李宁球鞋设计风格的人们对此最喜欢使用的形容词。然而,的确如此,中国李宁的球鞋设计风格过于地追求一种设计工作量的展现,而他们也在很刻意地展示着「李宁有好的设计」这一观点。这也是容易被理解的:一个顶级专业运动鞋大牌对时装的最初理解。
运动品牌较于时装品牌有更好的鞋履产品开发条件,自然更容易地在模具开发、增加设计点这些事情上更容易用力。
中国李宁在去年夏天发布的21春夏鞋履产品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无论是从品牌档案馆里获得重生的Mix Ace,还是那双史无前例的「机甲球鞋」,中国李宁展示了一次令人拍手称快的升级。
然而在今年年初的这场21秋冬上,中国李宁的鞋履产品似乎仍然在延续21春夏。 如果说21春夏是对「堆叠风格」的升级,那么21秋冬就有「堆叠风格」的持续,我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李宁品牌对中国李宁鞋履产品线的理解。
21秋冬的款式数量相较21春夏更多了,且反复在各种跨度极高的鞋型上横跳。 我们可以看到实验性极高的款式,也可以看到那些在几年前的老中国李宁鞋款上进行的修改,当然还有相较悟道更晚面世的盘古。
这种新旧同台是造成混乱的原因之一。 对于旧款蓝本的反复使用是中国李宁这两年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感的主要手段。 然而,即便要被骂,不得不说的是,这一季的悟道并不是成功的升级,甚至像在猛烈地砸着悟道的招牌。
Li-Ning 2021FW

设计节奏
悟道的迭代可以看到中国李宁想增加更多的冬季元素,和同一季的另一款带有毛绒质感的鞋面的鞋履一样,冬季的元素成为这次迭代的主旋律。 但很不幸的是,仍然有很多以往在春夏和秋冬均有可能见到的部件设计同时出现在鞋面上,这种不知是否故意的添加并不是一次成功的组合,它的加入并不能帮助升华产品本身服务的主题。 或者说,从这一季的悟道引申出的中国李宁,正在迷失自己的设计节奏。
以加法增强产品甚至是产品系列在市场上的记忆点,是很常规且高效的做法。 然而,设计在变得复杂可能是为了增强记忆点,但实际上可能是减弱记忆点。 当加法做到一定程度,加法所堆叠的繁多的视觉元素在产品之间形成过多的交错空间。
消费者本身是无法深入了解设计概念的,这也导致他们难以在多个堆叠的产品设计之中做出区分。 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规划的问题。 当堆叠无法做出成功的设计风格时,持续堆叠就在消磨刚开始得到的形成风格的萌芽。 如何堆叠、如何做加减成为了一定时间跨度内设计节奏的节奏点,至少是产品设计本身的节奏点。
因为设计原本没有进行质的突破,这种看似增强记忆点的堆叠实则加快人们忘记的速度。 人们很难清晰地分清每一双都如此复杂的潮流球鞋。
中国李宁似乎没有找到这些堆叠之于产品设计的意义。 或者说,堆叠设计似乎都只为商业意义服务,他们认为他们在做一件在商业理解上前所未有的设计工作,但在设计层面上看这是一种意义在衰减的重复工作。 对于本季的悟道而言,平衡商业利益和设计意义是产品迭代的核心命题。 一个系列的鞋履的第一双可以不那么考虑商业上的角色,但到了第四双第五双时,这个平衡问题就变得极其重要了,是关乎这个系列的存亡。 而这也是笔者认为悟道乃至李宁正在丧失自己的设计节奏的原因。
此时的设计节奏正在被这个鞋履符号的商业成就所牵引着,换句话说,这次迭代似乎是被逼出来的。
遥想 Raf Simons 对 Ozweego 的各种玩法,那或许是悟道本身应该有的系列感延续方法吧。
C2H4
Li-Ning 2021FW

裸露的取材
中国李宁抄陈以溪,这也太扯了。
当这个社会对抄袭如此敏感,对设计要求如此苛刻,苛刻到一些不是抄袭的东西被认为是抄袭的,一些是好的借鉴手法被骂得狗血淋头,以致于抄袭和借鉴两个概念被疯狂地混淆。 这种情况下,中国李宁为什么要如此明目张胆地在本土设计师品牌上做如此裸露的取材,这真是一件很难以置信的事情。
这又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尤其是在李宁身上。
作为传统的运动品牌,李宁对时尚领域的介入方式是特别的。 和耐克着重于和设计师品牌联名不同,李宁直接开启中国李宁这个概念,并每年两季地一直持续了下来。 和安踏利用 Fila 涉足潮流圈不同,李宁用中国李宁先把其产品线在各大主流时装周秀场进行宣传并在国内以接触潮流市场的姿态,类似于下放的方式进行和 Fila 的竞争。 对于传统的运动类产品设计师而言,时装类产品的设计实际上是相同产品品类的另一个维度的设计。 李宁的设计师们有的已经成功地转换了模式,但有的设计师仍然无法跳出原来的运动产品设计框架。
这也是导致李宁的设计节奏出现问题以及出现对本土设计师的抄袭这些现象的原因。
然而,耐克和时装设计师的良好关系告诉我们,在运动品牌和时装领域无比密切的今天,有进军潮流市场的运动品牌不能不考虑和设计师品牌保持良好的关系。 李宁无疑在破坏和 C2H4 本身可能甚至不存在的「良好关系」。 树立和设计师品牌的健康友谊是中国李宁走到下下一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然他们得走完下一步。
但对于运动品牌的工作模式,和设计师品牌有巨大的差异。 设计师的分工更加明确不说,严格的审稿机制和工作分配层级导致了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是存在信息偏差的风险的。 这也是笔者认为的这次抄袭事件可能的另一个原因。

永恒持有的期待
我们对李宁的期待是永恒的。 即便常常会在这个品牌的所作所为下挑各种毛病,从营销到设计,李宁在很多层面都仍在艰难地探索。
但我们经常说: 对比产生美。
在当下的环境下,和某些糟糕的国内品牌相比,李宁的所作所为依旧是颠覆性的。 它和几年前那个在纽约和巴黎走秀震惊国内运动市场的自己一样,充满了表达欲和输出品牌文化的希望。
有个朋友,他是川久保玲和耐克的忠实粉丝。 每当聊起李宁时,从他发出的文字可以看出他的眼里有光。 他无疑就是那群对李宁充满期待的人群中的一个。 我相信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股希望李宁变好的念想,无论是行业竞争者还是行业外的潜在消费人群,李宁即便利用祖国之名做看似绑架式爱国营销,但它本身的地理属性和文化背景是让支持者无法割舍支持的源头。
同时相较于其他国内品牌的产品开发,李宁所展现出来的力度和投入程度也是让人不能停止关注的原因。 它的力度让人幻想当好的设计师品牌拥有极限的硬软件资源时能够有多大的想象力。
这股想象力逐渐形成了我们对它永恒持有的期待。
END



———— 欢迎在其他平台找到我 ————

往期精选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