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常往返中美互联网中心的科技从业者,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聪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已经是大势所趋。
但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触:一方面,在硅谷、北京为中心的世界科技中心,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理论突破和应用拓展,搭载了雷达系统和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汽车在硅谷已经是司空见惯。另一方面,面对“突如其来”的人工智能挑战,作为大众群体也有着不少的忧虑与畏惧。无论是对产业界的颠覆式革命,还是个人的失业焦虑,都在与日俱增。
(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抛弃剂量谈毒性是可耻的。同样,抛弃限定条件谈人工智能也是个伪命题。我认为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生繁荣。
就拿这几天甚嚣尘土的同声传译职业消亡论来讲,那是不是随着机器翻译技术发展,同声传译即将被取代呢?人工智能行业执牛耳者,首先推出翻译机的科大讯飞今天就直接在公众号上发文澄清,人类在深层语意理解和表达的“信达雅”上有着机器不可取代的优势,此外,科大讯飞还重申了他们关于“人机协同”的理念,并呼吁大众不要“神化”人工智能技术。
恐惧源自陌生。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也许会让大家对未来的判断多一点乐观主义。
【拒绝神化:从了解到掌控】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然而人工智能越能干,非科研圈的普通大众越是瑟瑟发抖。
很多大佬都在说,未来也许大多数人类并不需要工作了,或者每周只需要工作三天,这对于大部分人“以劳动换取生存资源”的心理基石确实是极大的挑战。
产业界也不能独善其身。由于人工智能再度重构了整个社会产业的商业模式与竞争法则,几乎所有传统企业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企业重复诺基亚式的悲壮: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们输了。
关乎生死存亡,正是大家对人工智能又爱又恨的原因所在。但正如前文所说,抛却限定条件谈人工智能危机是一个伪命题。要我说,大部分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就犹如沙上建塔,普通人和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中生存的竞争力优势从不能被取代:
首先,即便是普通人,也拥有人工智能所无法获得的联想能力和创造力。人工智能在计算和深度学习上拥有非常强悍的实力,但究其本质依然是数学逻辑。目前几乎所有人工智能逼近最小偏差的训练方法都用的是“最速下降法”,也就是说,如何让机器从群山中的某个山峰走到最低的谷底,机器用的办法是:原地转360度,找到最陡的地方走一步,然后再转360度,再沿着最陡的地方往下走一步,就这样最终抵达谷底。同样,深度学习也没有那么神秘,就是通过多层算法,让每一层网络学习一个简单的特征,然后将多层拼在一起。看起来是不是都挺笨的?之所以聚合一起能够如此强大,是源于人工智能强悍的大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目前互联网已经有每天1000万TB的数据量,确实是人力所不可及的。而人类就拥有情感沟通、深度联想和创造力这些机器无法达到、甚至人类自己都无法表述的“软实力”。
另外不要忘了,人是最善于利用工具的生物。根据摩尔定律预测,大约30年左右人工智能的神经元系统可以赶上与人脑神经元之间的差距。这个时间也足够全社会掌握好AI这一工具了。硅谷已经研究AI六十多年了,在中国科大讯飞也从1999年就开始研究人机交互,整个工业界对人工智能的垂直应用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至少在中美两大世界科技中心,把握人工智能这一新效率工具的趋势是非常良好的。
【智能社会:从真空到奇点】
人工智能的垂直应用,正在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真空时期。之前我们只能看到谷歌的阿尔法狗大杀四方,2017年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落地元年,市场空白让很多企业看到了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对于更加智能的软硬件的需求也在不断滋长。
产品空白和历史机遇,人工智能对几乎全产业业态的改变势能,正在造就一个个巨大的产业蓝海。
想占领空白市场的制高点,需要的不仅仅是战略变革,更是对所处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理解。科大讯飞率先在中国提出的“人工智能+”概念,我认为其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在我看来,“互联网+”促进人与万物的连接,“人工智能+”则促进了AI与全社会的融合。后者正是改变世界的入口。
科大讯飞提出了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三要素:核心技术、行业专家和行业大数据,我深以为然。可以看到,今年从人工智能电视到自动驾驶汽车,从医疗到教育,都在逐步通过这三大要素的结合实现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讯飞的“人工智能平台 + 特定行业赛道”模式,正在逐步覆盖全社会。下面简单说几个我认为极其重要的领域:
最成熟:人工智能+语音。在中国的人工智能语音领域,科大讯飞可以说是一面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的王旗了。人工智能翻译出现之后,一直有同声传译职位消亡论。讯飞是业界唯一能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达到实用门槛的中文语音转写,今天讯飞就主动科普,人工智能是通过语音转写和翻译技术帮助同传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形成人机耦合的同传新模式,并不是去替代同声传译。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不同场合均明确表示过:人机协同、人工智能+行业,才是未来人工智能最有希望做成的。
最颠覆:人工智能+汽车。由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已经基本可见,特斯拉宣布2018年自动驾驶汽车上市,保守如福特通用也认为2020年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应用阶段。这让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紧张起来,2016年面向汽车行业的人机交互产品市场拓展呈加速趋势,搭载讯飞人机交互技术的前装轿车出货量更是突破百万辆,讯飞的智能车载系统也正着力打造汽车智能交互系统的领导品牌。自动驾驶汽车的成熟还有赖于雷达成本的降低和配套交通法规,但人工智能对汽车行业的颠覆式改变是毋庸置疑的,跟不上的可能都将重蹈柯达胶卷和诺基亚的覆辙。
最伦理:人工智能+医疗。传统的智能化医疗是将医生可表述可外化的经验进行数字化,形成数据库进行智能检索判断,这样的技术是不可能超越人的。而人工智能则基于全部医疗案例和机器自主学习,让医疗的智能化超越人类可掌握的经验边界。比如讯飞智能语音系统就在301医院、瑞金医院、北大口腔医院等20多家医院落地,并依靠讯飞AI技术与外部医学大数据资源,推进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领域的突破。未来专家+人工智能一定会成为诊疗的主流形式,毕竟将疾病和生命交给AI来决定太挑战人类伦理了。
终极挑战:人工智能+个人。 围棋高手和AlphaGo比赛是没有意义的,人机之战只是一个人工智能普及和宣传的引子,未来人工智能应该会像水和电、像四肢、像伙伴,成为每个人都能触摸能携带能随时随地触发的智能工具。我已经看到谷歌、苹果、讯飞等在研发和产业设计中,都在考虑人机协同的机制,不仅包括脑机接口,也包括人脑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协作职能。让每一个人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之上,而不是被时代所淘汰和颠覆,这也是每一个科技企业所要面对的社会伦理问题和责任。
对于人工智能的垂直话应用场景,从市场空白到奇点爆炸,留给企业弯道超车的窗口期也许只有两三年。
【中国如何成为AI时代的世界引力中心?】
随着产业界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拓展,未来没有智能机器的日子也许会像离开互联网和手机一样难以忍受。
而在畅想未来人工智能的产业前景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个问题,也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中国在这场人工智能革命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能否取代美国成为新的科技引力中心。
我的观点是:目前在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生态建设、人才培养上,硅谷依然是世界核心,目前的人工智能三巨头都在美国工业界和学术界。而中国在产业应用和探索上则具备更具生命力的优势,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无法追赶的,甚至可以说这正是中国科技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首先,美国在文化上,就有敢于做冷板凳的底气,人工智能在美国已有60年的研究历史,三巨头之一Yoshua Bengio更是拒绝工业街千万美金邀请,甘愿留在学术领域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而中国,从1999年开始,刘庆峰、吴晓如、胡郁等科大学子怀揣一腔报国热情创立科大讯飞,18年来一直深耕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当时的理念就是实现人类和人机信息沟通无障碍。18年后,在2017《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50大最聪明企业”中,科大讯飞以全球第六的排也证明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实力。其它上榜的还包括腾讯、大疆、富士康、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和百度。谁说中国企业没有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和技术积累?
其次,是美国有良好的生态配套。从开源社区的去中心化共享文化,到商业生态的众多配套企业支持,甚至金融、政策等,都为美国科技企业的智能产品研究和普及做出了巨大推动。中国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最早的科大讯飞,前不久就宣布要做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领导者和生态构建者。作为技术牛逼的“国家队”,科大讯飞无疑是有生态布局实力的。在产业应用上,已经在教育、客服、汽车、城市、家居等行业全面铺开;在技术拓展上,讯飞在智能感知和认知智能等国际大赛上多次获得全球第一,技术储备优势明显。有产业和技术双向支持,科大讯飞的生态构建基础厚重,未来可期。
无忧即无怖。如同人类所有的发明一样,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危机更有庞大的效益。面对危机,减少危机,本身就是人类独特的智慧价值所在,也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必然选择。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应用的同时,也要建立足够的风险屏蔽和控制机制。毕竟,人类福祉才是科技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
扫码关注。
预告:微商还有这种操作?!
点
"原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