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共享雨伞作为最新的共享系列,近期动作频频,吸引了不少关注。
就在上周,多家共享雨伞公司相继宣布拿到天使轮融资。5月22日,共享雨伞“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24日,“共享e伞”宣布已经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四野创投会(深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月28日,共享雨伞品牌“JJ伞”对外公布已获得昂若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在百度指数中输入查询“共享雨伞”,会看到一个“奇怪”的曲线:2017年5月9日之前,完全没有任何相关搜索记录,而5月9日之后,则如同“雨后春笋”般一夜爆火。回归“真风口”和“伪需求”的讨论,共享雨伞能否真的在共享经济大潮中站住脚跟?
“这个新人有点面熟”
目前,共享雨伞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实际运营,其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柜机的固定运营模式,雨伞被固定在柜机中,柜机主要投放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大型商场、校园、写字楼、电影院等场所,即类似于自助贩卖机的“有桩”模式。用户无需下载APP,通过“扫一扫”柜机上的二维码,实现借还。
较早采用这种“有桩”模式的运营方是来自上海的魔力伞,魔力伞的收费标准是单把伞需要缴纳20元押金,开始的15天内可以免费试用,超出15天后可再免费续借3天,后面再超出的,则按照每天0.5元计算收费。
据魔力伞CEO沈巍巍此前向媒体介绍,魔力伞采用的是和折叠伞相对的长伞结构,伞面为纤维布料,骨架材质为玻璃纤维,伞具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从反馈的运营数据上看,损坏率并不高,没有出现像共享单车那样的恶意虐伞现象。
沈巍巍透露,目前魔力伞处于天使轮阶段,主要是在广州地铁的部分站点投放了设备,遇到下雨天,一天能借出好几百把伞,用户的接受程度相对还算比较高,伞具的借还周期一般在借出后的5至7天内归还。
沈巍巍提到,用户交付押金之后,如果一直不还伞就会一直计费,如果发现有用户在取伞后7天都未及时归还,则视作雨伞丢失,届时将会把押金扣除,一把雨伞的成本和押金差不多,这样就不会有人贪小便宜而独占雨伞。
另一种为“无桩”的投放模式,类似于共享单车,即不设立固定柜机,而是满大街投放。其雨伞本身安装有定位装置和智能锁,用户需在手机上下载APP,查看并找到附近可使用的伞具后,在APP上缴纳押金和租金,扫描伞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得密码,开伞使用。
来自深圳的共享e伞就是这种“无桩”玩家。共享e伞的雨伞被安置在马路栏杆上,和共享单车一样随用随取,押金19元,租金每半小时收费0.5元。主要集中投放在深圳地铁站点、腾讯大厦、深圳特区报社大厦,及深圳各大公交站点、百货商场的路边。
据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此前向媒体透露,共享e伞的开发和运营成本为90元一把,在深圳街头的投放比例大约是常住人口的10:1,总计计划在深圳投放180万把左右。未来计划在2017年于中国一二线城市投放3000万支,计划2018年在全球投放5000万支。赵书平表示,共享e伞还将投放于的士、专车等车辆上。他们还正在与一家共享单车公司谈合作,拟在该共享单车身上装上专门的伞托。
另外,TechWeb注意到,点开支付宝-芝麻信用-信用生活后,也显示有“免押借伞”服务。据了解,芝麻信用“借物品”服务早在去年就已上线,其中借伞服务由第三方提供,主要和商户合作,目前该服务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地试水,用户在支付宝APP内查询到借还地点后即可扫码借还,服务以推广芝麻信用的信用借还业务为主。笔者附近的一处借伞信息显示,芝麻分600以上可免押金借伞,租金为0元。
说到底还是要“看天吃饭”
当然,共享雨伞这门生意,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看天吃饭”。虽然雨伞还具有遮阳,甚至拐杖的附属功能,但共享雨伞的创意初衷,终究还是要用来临时遮雨救急。下雨才有生意,晴天无人问津,共享经济模式基于高频,而共享雨伞强烈的“潮汐”属性,在商业模式上无疑是天生的无法逾越的短板。
其次,雨伞作为生活日用品,基本上家家都有,人人都有,需求明显不如共享单车、共享KTV等。即便是偶尔出门忘记带伞,或突然下雨措手不及,这种情况也不会每天都出现。无论是从用户需求上讲,还是从使用频率上看,共享雨伞的商业模式可能都要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且使用共享雨伞后还要花时间专程去还伞,时间成本的付出,也会使用户有所犹豫。
再次,低成本让共享雨伞这门生意的创业门槛比较低,创业者可通过资本优势迅速跑马圈地,大量共享雨伞商家进入市场后,彼此都将面临强烈的竞争压力。而且想要站稳脚跟,必然需要依靠资本加持,快速铺开规模,但公共场所的大量投放,又势必面临无法逃避的管理限制,就算是和商家、地铁等甲方合作,也将面对和B端分成的现实窘境。
还有,重要的“盈利模式”问题。分析认为,共享雨伞的盈利模式大致有运营收益、押金收益、广告收益三种,然而市场舆论普遍并不看好,认为共享雨伞可能是个好主意,但或许并不是个好生意。笔者认为共享雨伞作为刚刚一夜爆火的新玩法,短期内即为其盈利模式盖棺定论为时尚早,在未来,市场和时间自然会交出答案。魔力伞CEO沈巍巍曾对此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以后用户不需要买伞。关于盈利点,未来会引入商家赞助。”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共享雨伞公司调用的并不是市民的闲置雨伞,而是一些公司采购或者制造了一批雨伞后进行的投放,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和押金。所以共享雨伞本质上所进行的就是一种互联网租赁雨伞的行为。舆论认为,共享雨伞是具有“租赁”属性并且以盈利为目的,而非“共享”。
另外,此前有媒体报道,共享雨伞的身影出现在上海市部分地点后,仅仅过了一天多,这些雨伞居然集体“不翼而飞”。据该共享雨伞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在投放的过程中发现,共享雨伞带来的损失并不小,而且丢失和损坏的数量还挺大。面对人性的恶,共享雨伞可能也要再走一遍共享单车们的老路了。
是“伪风口”还是“真需求”?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据估算,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参与者总人数达到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
报告提到,分享经济成为最活跃的创新领域,发展分享经济是践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抓手,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单车分享迎来“发展元年”,分享经济先行领域开始出现大的并购,竞争格局出现明显变化,分享经济平台探索信用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共享经济的基因将越来越多的注入到实体企业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展望未来,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不应该拘泥于共享经济的狭义内涵,而应看重它适应国内社会环境和提高社会总体效率的价值。雨伞从分享角度赚不到钱,它的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
对此,也有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是自然生长的,关键看有没有入口、用户高粘性及挖掘增值点。尽管目前共享物品的商业模式仍然以租赁收入为主,但作为一款使用频次高的创业项目,共享雨伞契合了从线上流量争夺到线下流量争夺的行业大趋势,现在下结论还早,但这些共享确实是高频线下流量入口,当前线上枯竭,线下可以反哺线上。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未来十年我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到2020年分享经济提供服务者人数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创新永远在路上,共享雨伞项目,你看好吗?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共享单车地方新举措:1年内违法1次停用1周!
老外的共享单车来了:福特牌GoBike!
共享电动自行车史上最狠约谈叫停!火灾、车祸、车辆超标、押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