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
12月1日
,每年的
世界艾滋病日
,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这么一条新闻: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新感染HIV病毒人数正以每年30%到50%的增长率上升。
文章后面说,增长率的出现不是疫情扩散,而是因为扩大了筛查的力度。
不过我倾向于两个原因都存在,毕竟这是一个人流广告满街飞,却看不到什么避孕套广告和性传播疾病科普的社会,无防护性行为在普通人身上仍然常见。
我在自己的微博关注者中做了两个调查:
Q:
你与某人发生你们之间的第一次性行为前,会担心对方有没有性传播疾病吗?
A:
32%的人相信自己喜欢的人应该是安全的;21%的人表示会担心,但也不好问,只能说服自己没事;16%的人表示自己会要求体检再发生性行为。
Q:
在和某人发生你们之间第一次性行为时,你都会要求使用避孕套吗?
A:
68%的人会在性器官接触前就戴上,17%的人会在射精前戴上,剩下的则完全随机。
我的关注者不能代表人群普遍水准,在长期的性科普氛围中,他们有远高于普通人的性知识——即便如此,在面对与新伴侣的首次性行为时,相当高比例的人们依然做出了不安全的决策。
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传播源。
我们的性安全教育仍然做得很不够。
刚过去的是世界艾滋病日,就给大家聊聊艾滋病吧。
HIV也被称为艾滋病毒,指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HIV会逐渐破坏人类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这些细胞能帮助人类免受感染,这些细胞的数量将至临界点以下时,身体就无法像通常那样抵抗感染
[1]
了。
大多数感染HIV后患者会在十年内逐渐发展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2]
,有些人发展较快有些较慢,感染HIV不等于患上艾滋病,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感染HIV后的生存期平均为9至11年
[2],
确诊艾滋病后,如无治疗,生存期为6-19个月
[3]
。
感染后尽早治疗非常重要,一旦感染了HIV,病毒会终身在体内存在,它不能被治愈
[1]
,但是如果尽早开始持续规范的治疗,则可以减缓病毒对人体的影响,生存更长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当病毒含量达到一个下限后,你传播HIV的几率被降到极低,甚至可能不会传播
[4][5]
。但你永远不能停止治疗,因为HIV病毒永远在你体内,一旦你停止治疗,病毒含量又会上升,你又会成为一个危险的传播源。
遗憾的是,大多数HIV感染者被感染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没有任何征兆,感觉不到什么不适,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
[1]
了,这使他们很有机会成为传播源,而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HIV主要通过3种途径进行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6],
虽然同性性行为常与艾滋绑在一起,不过在全球范围内,HIV主要通过异性之间的性传播
[6],
至于血液传播,我国的几次疫情流行,都与它大有干系。
排除主要传播方式外,HIV感染者可以与普通人一起生活,唾液、汗液、呕吐物、鼻涕、痰、眼泪、尿液不会让人感染上病毒,这些体液中极其低的含量使它们不具有传播病毒的可能
[1]
。
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感染HIV只算是一种慢性的疾病
[7]
,感染者经过治疗已经能得到和预计寿命接近的生存期,前提是积极坚持治疗,如果不予治疗发展成艾滋病,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预防感染HIV这方面,医学上已经有不少措施了。
对那些高风险人群来说,每天服用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暴露前预防)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的风险
[8]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于PrEP药物,确定低风险者没必要服用。PrEP药物适用于没有艾滋病毒且感染HIV风险较高的人,如伴侣是HIV感染者、从事性服务、多伴侣或经常无防护性交、静脉注毒者等。PrEP药物并非100%有效,你仍然需要至少每隔3个月就接受HIV检测,一旦检测阳性(感染),你需要立刻停止服用PrEP药物,开始接受正规治疗,感染之后继续服用PrEP药物还会使治疗变得更难
[1]
。
不慎暴露于HIV阳性血液或生殖器分泌物后的48-72小时,PEP(post exposure prophylaxis,暴露后预防)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
[9]
,它不是一种药物,是一套完整的防感染方案,包含许多药物,你需要每天服药1-2次,至少28天,并且不要跳过剂量,否则PEP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和PrEP一样,PEP也不是100%有效(但暴露后尽早得到它非常非常必要),你也不能因为服用药物就主动暴露于HIV感染风险中
[1]
。服药结束后,还要进行后续测试,首次接触艾滋病毒4-6周后,你要接受HIV检测,然后3个月后再次接受检测,根据情况,医生可能会在6个月后建议再次进行HIV检测。
可惜的是,艾滋病仍然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普通人视艾滋病仿佛洪水猛兽,普遍的社会性歧视使感染者难以拥有正常的生活,这些都阻碍了人们尽早得到关于HIV的预防、检测和治疗服务。
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戴套,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将HIV的感染风险降低80%
[10]
,当然,要在性器官接触前就要戴上。如自身有性传播疾病,感染HIV风险也会增加。普通大众对于性传播疾病仍然不够重视,认为戴套仅仅是为了避免怀孕。当认为怀孕风险较低时,就不再使用避孕套。
守贞教育、反同运动其实都不会降低感染率,反而更有可能促使人们采用不安全的方式性交,不被允许的性,更缺少保护。
HIV检测是很多人的知识盲点。我做了小范围的调查,发现很少有人知道,就像验孕一样,你可以在家自己做HIV检测
[11]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三到十二周内产生变异性抗体,通过检测抗体来检测感染与否。感染者的血液、尿液、唾液、精液等中均含有抗体,目前自检多用采血或采取口腔粘膜渗出液的方式来检测,线上就能购买检测包(内含试纸、拭子、溶液、说明书等,操作起来与在家验孕一样,很简单),值得提醒的是,考虑到感染窗口期,你可能需要多买几包,按说明书在几周内坚持检测。如果你怀疑自己是个潜在的感染者,但这种担心不是那么强烈,你可以在家检测,准确率在理论上也达到了97%以上,如果检测出阳性,要立即联系医院,以便得到药物和确诊,早发现早治疗早安全。
如果你的担心很强烈,而你有充分的理由,比如你的伴侣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你担心自己被感染;你经历了性侵犯;你发生了无防护性行为,你担心自己被感染……你应该尽快了解哪些地方提供PEP,争取宝贵的时间,降低自己感染的风险,并且联系医院的检测中心,在三周至十二周内坚持检测HIV。
在中国的部分大学,已经设置了以折扣价格出售艾滋病毒检测包的自动售货机,不过就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园内设置的HIV检测包售价价格30元,但2016年11月开始到2017年4月间仅售出十包左右
[12]
。
我们防艾中缺的或许并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源,我们应该有全民性教育。
根据杜蕾斯的全球性爱调查,从2006年至2016年,年轻人开始性生活的平均年龄都集中在21-23岁。但因为缺少性教育,避孕套对年轻人往往意味着性而非安全,女性主动购买避孕套的人数少,能够主张正确使用的则更少。而另一方面,对性安全的有色眼镜,也使人们难以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从而有效的保护自己。
为了引导大家正确认识艾滋病,传递两性安全知识及正确的两性价值观,杜蕾斯借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发起“红色保护防艾有我”为“艾”接力公益行动。为了用年轻人能接受的趣味方式科普性安全知识,杜蕾斯携手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用我们熟悉的方式引导年轻人正确认识艾滋病,传递性安全知识及正确的性价值观。
这次公益活动除了科普性安全知识之外,
杜蕾斯还承诺,12月4日前,参与接力人数达到10万人,杜蕾斯即向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捐赠50万元,用于共同防艾。
慈善找到了商业的突破口,从而可以为继,帮助更多的人,我非常支持!希望这样的企业越多越好!为了让大家多多参与,为防艾事业添砖加瓦,拿到更多资金,接下来我给大家回顾一下此次公益活动的相关情况!
这次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教育部)主办,12月1日为杜蕾斯合作场,落地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马赛场内设置
了杜蕾斯红色保护主题快闪店,利用轻松的游戏来普及各方面的防艾知识,吸引了很多参与者。
店内还设置了拍照墙,用防艾知识点、安全提示语等文字框等装饰拍照互动点,将观念传递与拍照分享结合,同学们拍完照后分享到社交网站,还可以促进防艾知识
的二次传播,让更多人获益。
此外,在赛道杜蕾斯还设置了“红色保护打卡点”,率先到点的跑者,可获得“杜蕾斯红色保护装备兑换贴纸”,在主会场兑换主题周边1份。
12月1号当天,长沙通程商
业广场,出现了这辆为“艾”巡游的红色酷炫的红色保护大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