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诊、误诊问题,并分享了五个关键点以防范这些问题。文章强调医生需要遵守基本诊断程序,全面观察并分析病例,结合临床,提高专业水平并建立个人病例库。
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遵守“三查七对”等基本项目,确保无误。每一项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以免出现左右颠倒等错误。
医生需要全面观察病人的情况,去伪存真,仔细分析,慎重诊断。对于疑似病例,需要多方面考虑,避免先入为主,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如MR等。
医生需要不断强化诊断思维,通过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会诊,网上读片讨论,学术活动等,提高专业水平。只有见过的病例多了,思路才会开阔。
医生应该建立自己的病例库,把自己的错误和遗漏存档建库,时常温习,以便尽可能避免一错再错。
漏诊、误诊是做诊断医生永远的痛!随着做医生的时间越长,这种痛可能会越来越明显。漏误诊给患者带来的痛更大,小者损失钱财,重者遭受痛苦或留下残疾,甚者丧失生命!尤其现在的医疗环境,在这讨论这个话题,对于医界长者、新人都有必要!因为医生的成长就是病人的痛苦甚至生命换来的。很赞同许多同行的看法,也深有体会!
1.首先是“三查七对”:
对姓名、性别、年龄、部位、左右、影像号、检查日期等,别小看基本项目,每一项都有错的先例,张冠李戴、左右颠倒等都有深刻的教训,记得刚学CT的时候,只是注意病变的定性,而把左右弄错了,临床医生也是个马大哈,照抄报告,病人到了手术室,头上的线都画好了,幸亏主刀的主任看了一下片子,发现左右错了,赶紧打电话到CT室确认,才幸免酿成大错!现在都是PACS系统,写报告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出错,不管有多忙,都有按规矩去办,养成好的习惯就好了。
2.全面观察,去伪存真,仔细分析,慎重诊断:
虽然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但教训仍然记忆犹新。是本院的一个医生的亲戚,男性23岁,右顶叶近矢状窦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报告血肿,临床按出血治疗1月复查,“血肿”无明显吸收,甚至没什么变化,还以为是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出血吸收的慢,头痛症状也没有缓解,转他院开颅手术,诊断黑色素瘤。主要是对黑色素瘤的征象认识不足,也没有及时做MR检查,先入为主了。
3.密切结合临床,对疑难病例尽可能亲自问诊或体检:
影像医生首先是一位诊断医生,不能脱离临床,所以,现在科里招影像医生,都招学临床的,而不是招影像学系的,影像学专业应该重点培养高层次技师或工程师,而不是诊断医生,虽然课程都学了,但效果完全不同,尤其是实习的时候,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常常晚上急诊的时候碰到,病人发病2小时以内就诊,“三偏”很明显,CT检查“阴性”,当然可以排除出血性病变,若临床医生也没有经验,等到第二天主任查房,再查MR或复查CT,发现大面积脑梗塞,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留给病人的就是永远的痛了!
4.强化诊断思维,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经常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会诊,参加网上读片讨论,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多看杂志,勤思、勤学,只有见过的病例多了,思路才会开阔,对于不太典型或者存在疑问的病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5.日积月累,建立自己的病例库。
我们赶上了计算机时代,比前辈们要幸福多了,PACS网络非常方便存储病例;通讯也发达,随访也容易得多。我的恩师80多岁了,一生不管走到哪,都把随访病人作为日常工作之一,没有随访的影像诊断就是不完美的诊断,给我震撼很大。只有把我们错的、漏的都存档建库,时而温习之,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一错再错!
医影课程广告
1、
医影第六期全身CT及MRI学习答疑
2、
哪些人可以报名2025年卫生技术资格考试!
3、
主动脉疾病影像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