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亦无所知
一无所知,保持空杯,保持饥饿。 我是亦仁,前阿里运营,现创业者。
51好读  ›  专栏  ›  亦无所知

如何抓住流量红利?

亦无所知  · 公众号  ·  · 2017-04-29 10:38

正文

我是亦仁, 前阿里运营,连续创业者,生财有术小密圈圈主。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亦无所知(ID: yirensay)。 全文约4500字,完整读完大约需要10分钟。如需转载请保留本段声明并标注出处。


我的一个圈友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新的互联网应用和产品层出不穷,如何能够判断一个新产品的潜力,抓住其增长红利期,从而紧跟下一个“流量之颠”?对于下一个明星产品的判断,除了基于Google趋势、微信指数等数据,不知能否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一种类似于“道”层面的指导。


圈子涌现出了很多精彩的回答,点击底部原文链接获取更多精彩回答。


我也给出了我的回答。在具体回答如何抓住流量红利问题之前, 先分享我的几个小观点


  1. 产品价值是核心 对于一个创业者,过度追逐流量红利如饮鸩止渴。

  2. 普通人较难判断趋势,水有多深脱鞋跳进水潭才知道, 流量红利有多少试了才知道

  3. 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流量获取到流量变现的事,流量红利来了,也几乎看不见抓不住。 从现在看到的任意一个小点开始行动, 才有机会赶上下一波红利。

  4. 几乎所有平台的流量红利都分成两个阶段: “抓的住却看不见”时期和“看的见却抓不住”时期 ,抓住前者靠敏锐度,抓住后者靠执行力。


进入正题,如果真的有流量红利,如何看见并抓住它?


我认为, 最重要的三点: 赚钱的欲望、敏锐度与执行力。


赚钱欲望是发动机,敏锐度是方向盘,执行力是油门。


一、赚钱欲望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没有什么赚钱欲望,没有问题,很多人都活的很开心。但没有赚钱欲望却又想抓流量红利,就是一件挺令人焦虑的事。


很多人以赚钱为乐,就像很多人以读书为乐一样, 这些我们喜欢做的事情, 完成起来很容易,做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但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某个兴趣爱好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兴趣爱好吗?


你特别擅长写作, 是不是可能因为偶尔看到的某一句话用在了作文中被老师夸奖了一下,进而用了更多好的内容和表达, 最终写作成为了你的兴趣爱好, 觉得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你英语很好,是不是可能因为在正式学英语之前比别人多参加了几堂辅导课,进而在上课时,觉得学的东西很简单,然后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越学越好,觉得学习英语是如此容易?


你的摄影爱好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也许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拍的很美的照片,希望自己也能拍出来,于是就去买了一台便宜点的相机, 拍出来的照片被那些不懂的人大呼好美,极大满足了你的虚荣心, 拍了一段时间之后,技术水平提升了,又攒钱换了一台更好的相机....如此几个良性循环, 成为一个摄影高手。


通过高频小套路获取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最终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心理表征。


同样的,赚钱是门手艺。 赚钱的欲望也是需要学习迭代的。如果你觉得赚钱这事没什么意思,但又需要赚钱,不妨试试看把赚钱当做一门兴趣爱好来培养 。你是怎么培养起自己的某一个兴趣爱好的,就试着怎么培养赚钱这个兴趣爱好。 好处是, 这个爱好真的不花钱,还挣钱。


所以, 不妨从第一个用户获取开始, 从赚第一块钱开始。 当你真正的在互联网上赚到第一块钱时,就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自由的大门。


二、敏锐度


我观察发现,敏锐度好的人,有两个特点: 很大的信息输入量,很强的挖掘能力 。有心人也可以观察下你的圈子里面,赚钱厉害的人是不是有类似的特点。


在介绍我的小密圈时提到,一年内会分享不少于365个思路或者案例,这些案例或者思路从哪里来呢? 先介绍下我的两个思考套路


1. 两个套路


a. 第一个套路:将内容工具化


解决用户问题的两种思路:内容或者工具。


如果有人问你:我现在是否有资格在杭州买房?你可能会翻出来杭州的限购政策,一条条问:

  1. 你是杭州户口吗?

  2. 你的名下在杭州是否已经有一套房?

  3. 你在杭州交了几年社保?

  4. 你是否已经结婚?

  5. 你的家庭在杭州是否已经有一套房?

......

敏锐度足够的内容作者,可能会在杭州的限购政策刚出炉的时候,立马写一篇让读者比较容易看得懂的文章,传播的好,也许很快10w+。


以上用内容解决问题的思路。


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工具。


世界上绝大多数纷繁复杂的知识和经验,理论上都可以用编程语言里面的0-1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篇文章能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 但一个工具是无限的。 而且从更好的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用户可能希望的是“我告诉你我有什么,然后你告诉我,与我相关的信息是什么、我要怎么做”, 这些体验光靠内容是难做到很好的。


比如前两天在圈子里面分享的一个思路:房地产限购的一个小程序,梳理清晰各个城市的限购规则之后做好结构化标准化的输出,用户只需要勾选他知道的选项,就可以输出适合他的解决方案, 让用户做选择题永远比让用户做问答题要容易。


b. 第二个套路:流量模式与盈利模式的组合


极简的商业模式可以表达成流量模式*产品模式*盈利模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面举的例子也讨论过这个思路:在产品确定下来的情况下,如果你知道10种获取流量的方式,8种盈利的方式,那么理论上应该有80种商业模式组合。 所谓微创新,可能就是在已经验证的成功模式上,换一种获取流量的模式或者换一种盈利的模式。


所以在这有了这两个思考套路的前提下, 我看信息可能都是一个过滤的过程,潜意识里面会问自己一些问题:


  1. 是否有什么新的知识?

  2. 是否可以工具化?

  3. 是否有流量上面的新玩法?

  4. 是否有产品上面的新玩法?

  5. 是否有变现方式上面的新玩法?
    ......


如此一遍,我会每天产生很多新的思路和案例,所以产生365个好的思路或者案例,对我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2. 信息来源


我的主要信息来源:RSS、付费信息渠道和小圈子分享。


a. RSS阅读


推荐两款工具


一款是一览APP,可以聚合若干个渠道的信息资讯,付费之后可以增加到最多500个源, 我订阅了接近400个源,每天碎片化的时间刷刷标题,这样刷下来, 基本上有什么新的案例,新的流量模式,新的产品模式,新的变现方式都可以及时知道。但这个app最近更新有些慢,体验没那么好了。


一款是冯大辉老师新出的产品 https://readhub.me/,本质上也是一款RSS阅读工具,可以了解到互联网最新的信息,昨天刚上线,手机上的体验很好。


另外分享一个李笑来老师因为关注更多的信息而获得财富自由的案例:


“我在 Twitter 上 Follow 了 18,000+ 账户,为什么呢?因为我不觉得预先筛选信息对我有好处。而且从逻辑上看,我们明明要的是信息,却通过人来过滤,这是效率相当低下的方式。迄今为止,别人能看到的,在我身上发生的最大惊喜,就是比特币。我怎么知道比特币的啊?这并不完全是意外,一定程度上,这是我特有的方法论的结果。就是因为我 Follow 了那么多人,我才会有机会“随便扫了一眼,看到一个惊悚的新闻标题”:“这个虚拟币价格超过了一美元!”有些东西、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是不可逆的,你不可能从此装作不知道。于是我就开始去研究这个东西去了……可问题是,如果我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给自己建个围墙,提前过滤了很多信息,只关注自己觉得重要的人物,那么我估计早晚也会知道比特币的 —— 许多年后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