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风还是吹遍了这片互联网。
相信比起格莱美金曲,你手机里播放得更多的音源,还是陶喆的“咿咿呀呀迪哥迪哥”或是成都迪士尼。深刻的内容依旧动人,但不可否认,显性的、能调动起情绪的创意更能在短时间里抓住人的注意力。于是脑洞大开,甚至看似不明所以的“抽象文化”开始大行其道——是品牌疯了吗?不是,只是我们开始尝试消解原本的一丝不苟和严肃主义,以更松弛、更解构地方式面对生活。
从品牌campaign,艺术家的错位摄影,再到欧洲杯、奥运会等全球性赛事,让我们看看,最近的创意人是如何贯彻这种“淡淡的疯感”的。
太“人性化”的广告,
有时候也挺让人无助的
2024年欧洲杯
(UEFA Euro 2024)
的揭幕战已经落下帷幕,但有些品牌推出的蹭热点广告,依旧让人“心有余悸”。
阿迪达斯
(Adidas)
的欧洲杯广告设在慕尼黑音乐厅广场地铁站,来自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被誉为“欧洲足坛第二位出战八届大赛的门将”的足球运动员曼努埃尔·诺伊尔
(Manuel Neuer)
在地铁站通道里展开双臂,用“拜仁门神”的姿态诠释阿迪达斯今年的新slogan“You got this”。
这个地铁广告的张贴方式给来往乘客十足的沉浸感,仿佛代入了球的视角,感受到了诺伊尔防守范围大、擅长扑球的巨大压迫感,走进了他的“怀抱”。
更有意思的是,特定角度能达到广告效果,但从其他角度看,也别有一番滋味——你能看到这位明星球员的脸被不同程度地夸张拉长。正是因为这些画面足够抽象,足够有话题度,前去打卡的人络绎不绝。
阿迪达斯在这条过于抽象的“人性化”赛道上,早有“前科”。2008年欧洲杯、2006年世界杯期间彼得·切赫
(Petr Cech)
、奥利弗·卡恩
(Oliver Kahn)
分别给阿迪达斯拍摄了户外广告,两位也都是著名门将。
高达60米的切赫出现在维也纳的普拉特摩天轮旁,用“千手观音”似的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守门员的基础技能和防守能力。
同样作为德国著名门将的卡恩则在慕尼黑的高速公路上展现扑球的绝妙身姿。
别的不说,远远看到一个熟悉的脸庞,被放大几万倍,在矫健地下腰。不论是真爱粉还是黑粉,都很难不举起手机拍个照,再发个社交媒体。而这正是阿迪达斯煞费苦心,想要达成的目的。
这条跑道,
受众是吧啦啦小魔仙吗?
说到田径赛事,我们的印象大概就是绿茵球场和红色跑道相呼应的经典场景。实际上奥组委对跑道颜色没有任何硬性要求,东道主国家在建设场馆的时候是可以选择任何颜色的。
很快,我们又能看到了一条新颜色的跑道了。今年巴黎奥运会的跑道让人联想到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田,十分浪漫、梦幻,是奥运史上第一条紫色跑道。
这条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紫色跑道,位于举办过1998年世界杯的、法国最大、位于巴黎市郊圣但尼的法兰西体育场
(Stade de France)
,本届奥运会的48项田径赛事有46项都在此举办。另外两项在阿内克斯体育场举办,也统一铺设了紫色跑道。
虽然巴黎奥运会官方并没有给出正式的说法,但紫色和本届奥运会的视觉识别系统相关性极强。这套视觉灵感来源于法国国旗配色的交融,同时也能传递出庆典般的欢乐气氛。还有利于在影像画面拍摄时突出运动员,让观众感到赏心悦目。
当然,这条跑道不仅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而创新,操刀研发、设计、制作这条紫色跑道的意大利品牌蒙多
(Mondo Sport & Flooring)
有着更大的野心。蒙多称国际奥委会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甲方,跑道设计要保证运动员的健康,不能对他们造成损害,因此他们也对跑道性能进行了升级迭代,他们自信地认为这条跑道可能是目前最“快”的。
写不出文案,
就把一句话换100种法子说
看来VIA Rail在加拿大“混”得不咋地,要不怎么眼瞅着新列车要投入使用了,硬是没人知道?不是我说的,他们自己也发现了这件事。
怎么办?看来只能砸点儿钱打广告了。
不知道是不是钱都用来买广告位了,于是广告内容本身,就比较简单粗暴,把一句“没人知道我们要上新车,所以,我们就来打个广告”,翻来覆去说。
别说,虽然这种手法放在作文里,老师会批你凑字数,写进文章,读者会骂你废话文学
(除非你是鲁迅)
,但当做广告文案,刚刚好。
多伦多,知道我们有新车了吗?
现在你知道了。
我们让AI画出我们的新列车。
但即使是AI都不知道我们有新列车。
没人是全知的,但每个人都不知道我们有新车了。
如果这是线上广告,你就可以点击查看我们的新车了。
常识:我们有火车。
冷知识:我们有新火车。
老板想要在广告里展示我们的新车。
所以,这儿有个二维码。
只是又一个无图的新车广告。
打广告确实是要抓住重点,解决主要问题,所以不能“既要又要”,啥都想说,就等于啥都没说。可是,复读机一样反复说一句话,洗脑是足够洗脑,可又有败掉品牌好感的风险。VIA这个方法,或许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思路——文字的魅力,不就在于它不仅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拐弯抹角,不仅能颂声载道,也可欲扬先抑、正话反说。
不同的表达,会有不同的意图,人们乐意看你还能怎么说出一朵花来,自然就不会反感你用同样的信息给他们洗脑啦。
有灵感了!
原来在葡萄牙的建筑里
每到景区前,总能看到有游客以托举或踮脚的姿势、试图利用透视关系与景点构成某种奇妙的形态——有的是托起一座塔,有的是捏住一颗太阳。这种世界颠倒、乱中有序的感觉令人上瘾。
一位来自葡萄牙的艺术家也学会了这个“网红打卡”的路数,不过却激发了他的灵感。葡萄牙摄影师Hugo Suíssas在广告公司从事创意摄影逾十年。他在业余时间的一大爱好,就是去各个知名地点“打卡”,并利用透视关系为建筑们进行“二创”。
不用复杂的后期技术、难懂的设计语言,只是加上两支笔、一把钥匙、一只卷笔刀,就可以打开新维度。Suíssas还表示,这些创意拍摄能让他变得更松弛,让他在本职工作中也拥有更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