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博物馆几乎没有收藏两河流域的文物,当然也缺乏近东领域方面的人才储备,即便是与欧美的博物馆合作展览,也很难开展近东领域的学术交流展。它与中国同属东方,并列四大文明,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实属遗憾。
原文 :
《勾勒古代两河流域贸易图》
作者 |
上海 吴媛
图片 |
网络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遥远和陌生。
近三四年来的旅行足迹,从中亚到西亚,从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约旦、埃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一站一站的探索,而约摸勾勒出一个框架图,注意力由此转向关注研究层面的实际总结。
《从“上海”到下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恰好从专业的角度做了一个梳理。
作者
刘昌玉
博士的专业是
亚述学
,注定了他在国内做学术的寂寞,而《从“上海”到下海》这本书,是他学术生涯里向前走的一步。有一次,我陪刘博士一起在博物馆看青铜器展。以往我多是从铭文、器型、工艺的角度来欣赏,而他看到一个青铜器上的动物时,问我:“这个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这个羊是本土羊还是中亚羊?”一下子把我问住。他解释道,这能反映出当时的交流路线,在楔形文字里,有一个字的地名是印度产象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他那时已经在写这本书的路上了。
《从“上海”到下海》将中心坐标系定到
两河流域
,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轴向周边进行辐射(东路:伊朗高原商路;南路:波斯湾商路;西路:地中海东岸商路;北路:安纳托利亚商路)。他将考古墓葬、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泥板材料、阿卡德楔形文字泥板材料等相关的博物馆藏品、前人的学术观点和楔形文字铭文释读总结归纳,抽丝剥茧,作为自己专业领域里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现,
为专业读者勾勒出一幅以两河流域为核心、辐射周边文化圈的商业贸易往来图
,把我局限的丝绸之路的眼界拓宽到两河流域鲜活的贸易圈,我也借此清晰地了解了从青金石商路、青铜商路、琥珀之路、黑曜石、雪松林、黄金、白银等原材料的生产地、加工地至它们最终成为商品进行贸易的过程,就像书中所说的:两河流域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不仅缺乏石材、金属等矿藏资源,也缺乏大型木材。盛产小麦、大麦、椰枣、无花果等农作物,以及牛羊等牲畜。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有了商品才会有商路(trade route,即商业贸易路线),即商人进行远距离贩运所经过的路线,包括水路和陆路,以及沿途的站点和服务区等配套设施。
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文献中列出了三个有机组合地名:
狄勒蒙、马干和麦鲁哈
。陆路和水路不同的路线组合,兴起到衰败。商品物资的交换产生了交易物证,两河流域的滚筒印章被大量制作,用作贸易间信用的标志,保证了国际贸易的有序开展。为了确保交易的合法性与诚信原则,贸易双方在商品和文件上加盖印章。而贸易逆差产生的商路控制权争夺演变成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国际外交冲突与争霸战争。人员多方流动,长途贸易活跃繁荣,多种文明相互影响交流。
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的墓葬出土器物佐证了那个时代的贸易繁荣,青金石的产土远在阿富汗,埃及人却对它有着强烈的需求,出于贸易成本考虑,聪明的埃及人竟然发明出一种人工合成颜色——
埃及蓝
,作为青金石的替代品。
实在有趣!
记忆回到2016年土耳其东南部的幼发拉底河上游,秋天,沿着河上游、周边的田地里种着的开心果树、棉花、小麦和玉米已经成熟,库尔德老人在幼发拉底河牧羊,随处找个凉亭喝杯红茶,闲暇之余唱起了传统歌,虽然听不懂,但歌腔里透着浑厚茁壮的力度,至少能把山谷里的狼给震到。听导游说,每天春天,幼发拉底河上游都会涨水,河水泛滥,保留至今的农业、畜牧业痕迹,都是这片肥沃之地延绵不绝的证明。
跟做策展的老师在博物馆看展,她提到国内的博物馆说明牌很多信息是丢失的,不怎么标注材料原产地。引进展还好一点,直接对在国外博物馆的研究基础上做的说明介绍进行翻译即可,而国内博物馆学者对文物的描述大多停留在描述介绍,很少从原材料的信息角度来传递文物信息。但该著的呈现却面貌饱满,考据翔实。
在国内做亚述学研究不仅要坐冷板凳,还要面对即便有学术成果,也不可能像其它领域的学者那样受市场青睐的现实。国内的博物馆几乎没有收藏两河流域的文物,当然也缺乏近东领域方面的人才储备,即便是与欧美的博物馆合作展览,也很难开展近东领域的学术交流展。
它与中国同属东方,并列四大文明,我们却对此知之甚少,实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