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读书报
好书指南 思想盛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读书报

顾蕴璞:俄国经典诗人不仅有大爱,而且有傲骨

中华读书报  · 公众号  · 读书  · 2020-03-03 09: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华读书报》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1-201

顾蕴璞是在解放初全国学习俄语的大浪潮中喜欢上俄语的。当时他在南京的华东农业研究所畜牧兽医系工作,仅有高职文化水平,无志于自然科学,却与英语和音乐有缘,他先是借助听俄语广播,模仿标准的发音,后来觉得和大家一起学太慢了,便从自学语法、自行突击单词、背诵范文、反复俄汉互译重要选材着手,只用了半年业余时间,就能读《真理报》,并达到了俄译汉、笔译农业科学资料的出版水平。

不能不承认顾蕴璞在语言方面的天赋。他喜欢俄语,俄语也帮他度过了难关。他是地主家庭出身,又身为长子,在职时的大部分工资要寄回七口之家,困难时期,他挤出业余时间与同事合译的两部兽医专业著作,攒了三百多元稿酬,在组织以调干保送他上大学时,这些稿酬帮助他边深造边养家。

在北京大学俄语系,26岁的顾蕴璞在三年级必修课俄罗斯文学史的课堂上,第一次听到恩师武兆令声情并茂地讲莱蒙托夫,他立即被领进了这位俄国天才诗人的精神世界,从心底萌生出无限的敬仰和崇拜。

自此之后,顾蕴璞也结下了和莱蒙托夫一生的情缘。

顾蕴璞

访  谈


中华读书报 :2016年,您获得“莱蒙托夫奖章”,可谓实至名归。直到今年,您仍有翻译莱蒙托夫的译作出版。对莱蒙托夫作品长达五十余年的翻译,您完成了他的多少作品的翻译?能否谈谈您对莱蒙托夫的理解?

顾蕴璞 :时至今日,好几个出版社还在出版拙译莱蒙托夫诗,其实,都只是旧译新选或旧译新编,我只是借机对个别处进行修订罢了。莱蒙托夫不仅是19世纪的俄国天才诗人,而且是以普希金为主帅的俄国近代文学奠基人之一(普希金是主体躯干,莱蒙托夫和果戈里是它的两翼)。莱蒙托夫对世界文学的不朽贡献是:用诗的审美方式的内驱力独辟世界散文叙事的新蹊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在俄国,他还是普希金和后普希金时期的作家、诗人之间的中介,起着俄国近代文学与白银时代文学之间承前启后的特殊作用。

中华读书报 :听说您60年代就翻译了莱蒙托夫的一百首抒情诗,但译作投出去后并无回音,能谈谈这中间的曲折故事吗?

顾蕴璞 :我是在1962年花半年时间选了一百首莱蒙托夫的抒情诗。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译,是有一点背景的。1959年组织上因工作需要,让我提前一年毕业并留校后,我先是被借调到对外文委两个月,接待国庆十周年来华巡回演出的苏联芭蕾舞团,担任口译工作,任务完成后,就被领导上安排到公共俄语教研室,教数学系的课。

在俄语难易度上鲜明的反差,使我担心刻苦提升了的俄语水平将不断下降,于是在晚上挤时间翻译一百首莱蒙托夫的抒情诗,因为我在1957年就已迷上了莱诗。没想到在当时的某些人眼里,我是名利思想作祟,走白专道路,因此我当时担任的公共俄语教研室理科组小组长也被免了。我当时不能说一点没有受影响,但自觉于心无愧,把这一百首莱诗还是认真译完,就投寄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想到这一投寄,有如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涟漪,既无接受函,也无退稿信。幸运的是18年之后,我在恩师魏荒弩教授的帮助下把拙稿找了回来,继续修改加工。

中华读书报 :出版译作是在什么时候?莱蒙托夫被中国读者认知的过程是怎样的,您为推动莱蒙托夫的诗作做了哪些工作?

顾蕴璞 :出版我的莱蒙托夫译诗是在1980年《苏联文学》季刊的第2期上,《诗人之死》等5首拙译被编辑部安排在同一版面上,与资深翻译家余振先生的几首新译同步刊发的。后来我才知道,开头编辑部里有人对刊发拙译持反对态度,只是由于蓝英年等几名编委的力挺,才达成同步刊发两代译者的共识。

由于拙译刊发后获得读者和专家的好评,1982年10月外语教研出版社约我出一本《莱蒙托夫抒情诗选》,翌年再版,共出版21.4万册。

拙译走红,主要还应归功于“文革”造成的对文化、特别是对域外文化经典的饥渴,是以反思历史著称的莱蒙托夫,又激起了七八十年代的国人(尤其是青年)对往昔的反思。

1992年5月,我应邀参加了在喀山市举办的独联体语言文学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发言,题目是《莱蒙托夫与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我把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与俄罗斯朋友分享,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与会者纷纷向我提问。会后回到国内,我便萌生主编《莱蒙托夫全集》的念头,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终于在1996年与一批资深翻译家联手完成了这一夙愿。

中华读书报 :1998年,您的译作《莱蒙托夫全集2·抒情诗Ⅱ》获中国作协首届鲁迅文学奖。您知道当时的评选过程吗?是谁告诉您的消息?还记得您获知这一消息时的感受吗?

顾蕴璞 :我对评选过程并不太清楚,当时只知道我已入围的消息,我记得好像是从北大赵振江教授口里知道的,他说我和我系的臧仲伦教授两人同时入围了。我听了这消息后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想,入围只能说明有评上的可能,但要拿我去和臧仲伦较量,自己胜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的学术功底绝对不是我所能比的。

中华读书报 :您当年在北大读书,对哪些老师印象比较深刻?您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顾蕴璞 :给我深刻印象的老师很多,除了给我一生以深刻影响的武兆令老师和给过我决定学术前程的帮助的魏荒弩(魏真)老师外,我想着重谈谈余振(李毓珍)老师。

北大俄语系培养出众多诗歌翻译家,主要归功于余振老师和魏荒弩老师,他们的道德和文章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们对学生的衷心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产生了影响。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前,余振老师是系副主任,协助曹靖华老师领导全系的工作。60年代初我翻译莱蒙托夫的诗以后,不少教师对我有负面看法,余振老师却不然,在调离北大后与我通信和见面时总是鼓励我,夸我译的莱诗比他译得漂亮,他的高风亮节深深打动了我。

本来在我的莱蒙托夫诗选的译后记中,早就亮明自己对前辈的成果有所借鉴,在上海举办的一次纪念莱蒙托夫诞生200周年的大会上,我在书面发言中说了“没有余振,就没有我顾蕴璞”的话。他是开拓者,我是后继者,他毕生的卓越业绩,是我有缘坐享其成的珍贵精神财富,即便他的某些不可避免的失误,也是他留给我的一种免费的警示,让我在介绍外国文学经典的充满挑战的长途中,谨慎地留意每一个似是而非的细节,从而少走弯路。

中华读书报 :对于翻译,您秉持怎样的原则或理念?

顾蕴璞 :对于莱诗的翻译我是遵循自己的一些原则的,这就是:力求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境、神韵、情态、语气,尽量采用接近原文的译文形式。但如遇到有碍于完成上述主要任务的场合,那么,句子结构、表达习惯、形象手段、不可译的修辞手段等等,均可加以变通或更动。在韵律的处理上,对节奏:基本上“以顿代步”;对韵脚:不完全受原韵束缚,适当考虑我国的用韵习惯。语音语义发生矛盾时,则保义换韵(或变通顿数)。

翻译像莱蒙托夫这样以浓重的音乐美著称的诗人的作品,光提“以诗译诗”“以格律诗译格律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上“以汉诗的音美相对等值地移植俄诗的音美”的原则,我经常改用一韵到底的韵式来增强汉译诗的音美含金量,以求得音美移植上的平衡(例如拙译《波罗金诺》的翻译的处理办法就是)。

中华读书报 :您如何看待现在经典名著重译现象?比如一部《小王子》就有几十个译本。

顾蕴璞 :经典名著复译(或称重译)应该说是必要的,主要看复译者的态度是否端正。我想用俄苏博学多才的大诗人勃留索夫的话,来回答您提的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把诗人的作品从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摈弃这种心愿,同样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他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谁也不能说自己的翻译水平已达到最高限,是无人能挑战的。

中华读书报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作家出版社)中,您独自完成整部俄罗斯诗选的编选和汉译,请问对于俄罗斯诗歌的选择,您是怎样的标准?

顾蕴璞 :组织上委我一人以编译《俄罗斯诗选》这样的重任,我感到势单力薄,曾小心而大胆地设定自认为合适的标准,不知能否经得起读者的考核。这是一个普及型的选本,对于如何配合俄罗斯诗歌史的要求无须太高,要紧的是尽量选出好的或比较好的含纳多种风格流派、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诗。虽然为篇幅所限只能以抒情诗为主,但也应该选入少量最重要的长诗(叙事诗),哪怕节选也行,好让国人都能感受一下俄诗发展的整体风貌。

具体到所选诗作的品位,也存在一个如何把握的标准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是个新生开放的事物,选材上也应体现这个特点,所以我在尽量选择一流诗人和代表性诗作的同时,也不把二流诗人的诗作一棍子打死,往往二流诗人的一流作品远远超过一流诗人的二流作品。何况评判的标准也会与时俱进:过去被认作一流的诗人,今天已纳入二三流,而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已经成了经典诗人。此外,每种诗选的编选人都包容自己兴趣上的一定自由度。

中华读书报 :这么多年,您一直坚持自己独立完成译作吗?有些名家会带领学生一起翻译,您会这么做吗?

顾蕴璞 :您说得对,我从来就是坚持独立完成自己的译作的,有好几次和我的学生们在同一部诗选中合作翻译,也是各译各的,各署各的名,学生的译稿由我帮助审核或修订。只有一次例外,情况比较特殊,我在某丛书中应人之求,与我的一名学生合译一部名著,但署的是两人的名,稿酬对半分。对这一做法,我内心认为应下不为例的。

中华读书报 :您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般如何解决?会向网络求助吗?

顾蕴璞 :我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从来不上网,而是先查辞典,还不能解决便问高明的人。我初中读古文时知道孔圣人常“不耻下问”,我译诗碰到难题时,不怕上问:从外教到我系每一位俄语教授,我也顾不上人家是不是厌烦我了。

中华读书报 :现在有各种翻译软件,您如何看待翻译软件对于翻译的应用?

顾蕴璞 :对不起,我还没有见过翻译软件。

中华读书报 :您平时都利用多媒体做些什么?上网的时间多吗?微信、微博、抖音等,您会关注吗?您如何看待多媒体对于人类的影响?

顾蕴璞 :我平时上网的时间不多,微信刚学会,是半吊子,微博还不会玩,抖音更不知道它的原理。把手机和电脑连起来的本事,还是因为要接受贵报的这次采访,才由我女婿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会的,还不巩固,随时要他辅导。

中华读书报 :多年来,您不断拓展对俄罗斯诗歌的翻译和研究,从普希金、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布宁,到白银时代和苏联时期各流派,您从俄罗斯诗歌的翻译和研究中,收获了什么?

顾蕴璞 :多年来,我从俄罗斯诗歌的翻译与研究中收获良多,可谓言难尽意。我从这些可敬可佩的俄罗斯经典诗人身上,首先学到的是如何做人。他们都把人品放在首位,不但有大爱,而且有傲骨,他们忠于自己的理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撒谎。他们都是真正的诗人,而真正的诗人是没有不爱祖国和人类的。我自己最敬仰的俄罗斯诗人有: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布宁、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他们的大爱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

我从自己研究和翻译的杰出诗人中,发现了一个奇而不怪的文化现象,他们之间往往有相互雷同的情结。例如莱蒙托夫用诗的审美方式的内驱力,独辟散文叙事新蹊径,这在帕斯捷尔纳克的身上得到一模一样的复制,请欣赏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中华读书报 :以您的经验,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顾蕴璞 :首先得申明一下,我没有能力来定这样的标杆,因为我自己的能力就很有限,但作为一种理想标准,我试着来设想一下,作为包括我在内的一切文学翻译工作者努力方向:

人品第一,翻译第二;具有不受人愚弄,也不忽悠别人的独立人格和工匠精神;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社会、文化知识;精通对象国和祖国的两种语言,母语最好具有坚实的古文功底;熟悉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如果以译诗为主,必须有三感(语感、诗感、乐感)合一的能力。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