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潮沉思录
这里是一个公开陈述和议论的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独立发言的精神,尊重言之有物的内容。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潮沉思录

从博弈角度聊聊中美贸易战

新潮沉思录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3-25 19:51

正文

中美贸易战无疑是这两天最受瞩目的新闻。今天我们来依据现有情况通过博弈论理性分析一下。


目前而言双方就金额来看还属于小体量试探阶段,类似于双方放出了不可置信威胁(如果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如果参与者1为了使得参与者2的收益减小,从而选择了某个策略,比如策略a,但如果他选择b的话他的收益会大于选择a的收益,选择a就是一个不可置信的威胁)。而由于美国设置的惩罚名单种类是我们产业升级后可能大部分输出的产品,川普一朝某种程度保留了扩大的可能性,虽然贸易战对米方并无好处。



贸易战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双方同时进行对称策略,使得事态扩大化,类似于博弈论中的消耗战模型。而对称博弈的策略集合,在探讨中往往被视作大致等效的(比如美国针对我们中端工业制成品和基础工业品这个占主要美国市场的商品进行关税惩罚,我们对其在中国市场的主要出口商品进行惩罚),双方实际上的策略倾向就是继续和退出两种。


这样的话,实际上会导致以下几种约束条件:


1.对于任何一方来说,这一轮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其后某一轮获胜的收益,博弈继续。


2.对于任何一方来说,这一轮退出的收益大于其后某一轮获胜的收益,博弈结束。


3. 对手在某一轮退出时,我的收益此时大于其后任何一轮的收益,则博弈的参与者的预期极限都是对方被迫退出。


4.双方对于标的物(此处可视作中美贸易不稳定造成的一系列外部性影响)的估值大于在这一轮可承受的成本,则博弈继续。


5.首轮的退出收益呈线性收敛,那么无论单轮收益如何,都应该尽快退出。


但这种完全对称的消耗战博弈实际上并不划算。在实际推演中,参与者在任何一轮对于下一轮获胜(主要是对方退出)的收益预期一直存在,决策上对本轮博弈进行让步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对称策略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应对方式。而为啥说此处是一个对称策略呢?中美双边市场形成了一个类似于Krugman and Venables 论文中的互补市场,虽然有些好玩在于,我们是工业国的角色(对美国市场出口中端工业制成品和基础工业品),而美国像农业国(出口农产品和原料,主要是他占优势的出口领域贸易额太少)。互补市场的有效性建立在有效的自由贸易市场上,而双方如果同时扩大贸易壁垒,直接效果就是增大贸易中间成本。



因为对称不是等效的,消耗战博弈的一个诱因信息不完全,双方不能从双边市场直接观测到对方的退出收益,本轮博弈收益和成本,同时对于自身成本的外部性估计也是不能直接预测的,这使得单纯考虑收益的话,此类博弈其实还不如就首轮退出。


但是,这是一方挑衅起来的,完全不回应显然更被动。


所以,下面考虑不对称策略,这就要考虑信息传递。


这起码包括几个约束条件:


1.美国进行税收惩罚的商品对于其传统贸易伙伴也是占据市场的重要商品,而此举会导致传统贸易伙伴的商品价格提升,会倾向于脱离原有中欧贸易体系跟中国建立双边贸易。


2.对特定美国在中国市场重点投入的行业和企业用税收审查和反垄断法进行反击。同时可能传递正面和负面两个信号:一则是中美双边市场中,对第三方贸易伙伴传递中国市场的独立性和收益预期;二则可能导致C一定程度降低收益预期而增大退出收益预期。


但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约束条件,那就是中国对于外资的依赖度在下降(尤其是美资)而世界商品消费市场对我国的依赖在增大,而从世界市场对于中国商品供给的依赖也在加强。


完整说一遍则是:


国家A和国家B ,A是贸易逆差国家和商品进口国,资本输出国,其贸易伙伴C其对外投资建立起来的,几乎都是商品输入国。B国家是商品出口国,资本输入国和最大市场,因为市场地位他和C是市场替代资本的关系。如果A对B的主要出口产品进行税收惩罚,可能导致其贸易伙伴商品价格上涨,倾向于和B国建立新的双边贸易。而如果B作为反击,对A国资本进行惩罚性措施,可能导致C也同时考虑撤离其投资。那如果B国市场地位太强而对外资依赖度下降,而A国对商品出口依赖度加强,那是否数轮博弈里B的成本会较低,最重要的是B的对A的博弈成本会有较为重要的预期。而伴随着博弈进行,引起对C的信号传递也会使得C倾向于同时对AB投入双边市场模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