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恩典365
恩典365, 365天,我们天天一起活在 神的爱和恩典里面. (每晚9点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恩典365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研究证实,幸福人生是这样的……

恩典365  · 公众号  · 基督教  · 2018-04-18 20:00

正文

: 点击上方 恩典365 进入点击关注!


我们不是要爱得更努力,

而是要爱得更有智慧。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2015年11月在TED TALK上发表一项演说,将哈佛大学所做的一个长达75年的研究结果,公开于世。这项研究追踪724人从年轻到年老的生涯发展,主要目的是要了解什么因素使人能够幸福和健康。他是这项研究计划的第四位主持人。

他说,从这项研究中得到的讯息是:幸福,与财富、名气和努力工作无关,良好关系才能使人得到幸福与健康。


人际关系与幸福


研究得到三项教训。 第一是社交关系对我们很有帮助,而孤独寂寞则相反。 那些跟家人、朋友和小区关系良好的人,比那些与家人、朋友、小区关系不好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那些较为孤独离群索居的人,都觉得自己不开心;到了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很快,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不像不孤独的人那么长寿。可惜的是每五个美国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声称自己是孤独的。

他说,我们知道即使在人群中你还是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也一样。因此 第二项教训,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在于你有多少朋友,也不在于你身边有无伴侣,而是在于这些关系的质量。 整天生活在吵吵闹闹的关系中十分有害健康。成天吵架的没有爱的婚姻,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或许比离婚更大。关系和睦对我们的健康有保护作用。当研究的对象步入八十岁时,把他们五十岁时所有的信息汇总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将如何老去的,并不是他们中年时胆固醇的高低,而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那些在五十岁时对人际关系最满意的人,就是在八十岁时最健康的人。即使那些在八十岁后较多病痛的人,依旧觉得日子过得很幸福。

他说, 第三项教训,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保护我们的身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 研究显示,那些具有良好关系的人,当他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完全倚赖另一个人,他的记忆就保留得较为完整而长久。而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的人,那些觉得无法真正倚靠别人的人,记忆力衰退得较早。良好的关系并不表示没有日常的争吵,但只要他觉得当困难来临时自己可完全倚赖对方,那些争吵就不会有损于他们的记忆力。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身心健康,是恒久不易的智慧。

生活目标与幸福


哈佛大学除了这项研究外,从十多年前开始,有一门课很热门,一位名叫泰勒·本──沙哈尔的讲师所开的一门正向心理学的课,称为“幸福课”,选课学生高达八百余人。他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的研究结论是: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他认为人生有四种类型。第一种人生是及时享乐,不顾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人生是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这是“忙碌奔波型”;第三种人生,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任何期望,是“虚无主义型”;第四种人生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期待更美满的未来,是“幸福型”。可惜的是第四种类型的人不多。

他教给学生获致幸福的几点诀窍,如: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学会失败,不要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认清自己是一般的人,允许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等。

上述的哈佛大学对724人长期追踪的研究结论,以及“幸福课”的讲授内容,自然均有所本,言之成理,但或许不无例外,因为幸福与否是主观的感受,未必每人皆同。例如有人喜爱清静,隐居郊野,远离尘嚣。一杯香茗,一卷在手,乐在其中,不能说他不幸福。又如有人日常生活中时有小确幸,昨日中一小奖,今日饫一美食,他就常常感到幸福。其实,满足感就让人觉得幸福了。

无缺憾的幸福


更重要的是,两项研究或讲授的内容均有局限,只着眼今生。如果物质可以不灭,人的生命结束自然并非烟消云散,而是另有去处。究竟会去何处?这个问题如无答案,人生哪能圆满!

一些人在病危之际,常是心中彷徨,正是不知此后何往。圣经说:“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有永生的人,在天上有一个更美的家乡(来11:16)。

人生如旅,得知有一天旅程结束,能回到美丽的家园,这种盼望和把握,才能让人生的幸福没有缺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