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除了这项研究外,从十多年前开始,有一门课很热门,一位名叫泰勒·本──沙哈尔的讲师所开的一门正向心理学的课,称为“幸福课”,选课学生高达八百余人。他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的研究结论是: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
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他认为人生有四种类型。第一种人生是及时享乐,不顾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人生是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这是“忙碌奔波型”;第三种人生,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任何期望,是“虚无主义型”;第四种人生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期待更美满的未来,是“幸福型”。可惜的是第四种类型的人不多。
他教给学生获致幸福的几点诀窍,如: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学会失败,不要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认清自己是一般的人,允许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等。
上述的哈佛大学对724人长期追踪的研究结论,以及“幸福课”的讲授内容,自然均有所本,言之成理,但或许不无例外,因为幸福与否是主观的感受,未必每人皆同。例如有人喜爱清静,隐居郊野,远离尘嚣。一杯香茗,一卷在手,乐在其中,不能说他不幸福。又如有人日常生活中时有小确幸,昨日中一小奖,今日饫一美食,他就常常感到幸福。其实,满足感就让人觉得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