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孩子总有一天要触碰到“死亡”这个话题。
当他们问“你会死吗?我会死吗?”的时候,他们是在问什么?
——鹿妈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感觉到:死亡,是如此真切地在每天发生。
新冠肺炎,已经造成了国内三千多人死亡,而国外确诊人数已经高达
93万
多
,死亡人数
超
5万
。
从今年开始的第一天,我们每天都在用数字计算着死亡。
在这些数字不断跳动的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生离死别,我们看不到,也不敢想。
还没上幼儿园的小侄女听见大人们的讨论,竟也跑过来好奇地问:“什么是死了?”
我们不忍心跟他说,因为他还太小。
可这个时候,一旁的女儿告诉他:“死了就是没有了,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小侄女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们,想了想,接着又开心地玩儿去了。
原来,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孩子总有一天要触碰到“死亡”这个话题。
这是一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大事,他们也不例外。
与其让他们一知半解,不如跟他们好好聊聊。
正视死亡,为什么那么难?
很多父母会想:这么小的孩子,干嘛要讨论“死”?
有的是觉得太过残忍,有的是认为“不吉利”。
中国,乃至世界,能够把死亡看通透的人都并不多。
人们希望长命百岁、万寿无疆,而不愿意承认: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
人们不愿意面对死亡到什么程度呢?
不仅不愿意跟家人、朋友讨论这件事,就连跟死亡有一点点联系的人或物,都避之不及。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中,主人公小林大悟千方百计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当被发现是入殓师后,大家都躲着他,连妻子都觉得他的工作“不干净”。
在中国,更是如此。连数字4也因为与“死”同音,而变成了一种晦气。
清明节,我们有祭扫祖先的传统。
可是在平时,人们很少会去墓地,甚至连从旁边经过都会觉得不舒服。
奇怪的是:人们如此地惧怕死亡,但是却构想了一个完美的天堂。
大家都说:当人们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那里鸟语花香、宁静和谐,没有战争、疾病和悲伤。
一方面无限恐惧和逃避,另一方面又竭力美化,其实都反应了一个问题:
不敢正视。
天堂,不过是为了对抗死亡的恐惧而想象出来的解药,纵然说得千般好,正常人都不会愿意去。
能真正化解死亡恐惧的,不是天堂,而是死亡教育。
正是以前很多年关于死亡教育的缺失,才导致现在大多数人无法正视死亡。
亲人离去,我们如何告诉孩子
我经历过外婆和奶奶的去世,虽然那时候已经上高中了,但仍然很害怕。
我对死亡的概念,来自于小时候从大人口中获得的一次次信息的累积:
“村里的刘老头死了,天太热,在家放了3天,都臭了”;
“去帮吴老太穿衣服的人说,她脸上变成了暗青色,浑身冰冷、都僵了”......
我每次听到大人说到身边人的死亡,都战战兢兢,有时吓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所以,当时奶奶和外婆走的时候,我除了难过,就是害怕。
甚至遗体告别的时候,我都不敢看她们。
而那种恐惧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消失。
我希望,当我们的下一代面对死亡的时候,不再恐惧,而是能把悲痛化成力量。
女儿4岁左右养过一缸金鱼,后来有一只死了。
我说,得把死掉的金鱼捞出来扔掉了,女儿听了大哭不要。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她第一次面对死亡,我不应该让他觉得:死了就要被扔掉的。
于是,我跟他讲:
这只金鱼已经死了,不能再在水里游泳了,我们得为它另外找个去处。把它埋到后院的桂花树下吧,以后你想它了,可以看看桂花树,就像看到小金鱼一样。
女儿听后停止了哭泣,立刻找来了一块小手帕,把金鱼包好,然后我们一起把金鱼埋进了土里,并跟它说了“再见”。
我希望用行动告诉孩子:
死亡是一种告别,而不是遗忘和抛弃。
很喜欢《狮子王》中木法沙对辛巴说的一段话:
看看那些星星,过去那些伟大的君王,正在上面俯视着我们。
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要记住,我们的先辈一直在指引着你,我也会。
亲人死了,他们不能够再呼吸、也不能再看见和拥抱我们了。
但是,我们对他们的记忆不会消失。
他们给过我们的教诲和温暖,也将继续指引我们向前。
“你会死吗?我会死吗?”
当孩子懵懂地了解“死亡”的含义后,他们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这是一次绝佳的生命教育时机。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就像树叶一样,到了秋天就会落下。
而来年春天,又会长出许多新的叶子。
每天都会有人死去,也会有新的宝宝出生。
当孩子问“你会死吗?我会死吗?”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害怕分离,害怕孤独。
我们要在告诉他事实的同时,给足他安全感。
妈妈会死,我们大家都会死,但是在这之前,我们会一起生活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会玩很多游戏、吃很多美食,去很多地方,遇见很多人......
你长大后,会碰到爱你的人,你们也会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继续陪伴你,开心地度过很多很多天。
很喜欢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中,一片叫丹尼尔的叶子说的一句话:
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
活着的时候,尽情地活;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亦能坦然接受。
死亡教会我们好好活
那个改变了世界的乔布斯,一次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透露了一句影响了他一生的话: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这句话是他17岁的时候读到的。
从那时候开始,之后的几十年中,乔布斯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正是这种“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的紧迫感,让乔布斯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所以,他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因为死亡,我们才懂得了爱惜生命,更加珍惜活着的日子,不舍得浪费。
也因为死亡,才有了新的生机。
就像一片叶子的掉落,孕育着来年许许多多叶子的新生。
大自然如此,人类如此,万事万物皆如此。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死是一个过程,每个人从出生开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向死亡走近。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向死而生。
我们会老去、会死亡。
但在此之前,我们体会过生命的精彩,并把这精彩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也懂得: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至死都不曾好好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