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掌上北京
全北京最有趣有料有温度的生活圈。 吃喝控的天堂,减肥帮的杀手,逛街党的灯塔,死宅族的对头。 掌上北京,帝都生活,一手掌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如何落户北京?这8种方法可以拿到北京户口! ·  4 天前  
气象北京  ·  本周强冷空气进京 ... ·  昨天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5-2-4) ·  2 天前  
气象北京  ·  全国春运气象早知道(2025-02-03) ·  3 天前  
气象北京  ·  2025年2月3日北京天气早知道,来看AI数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掌上北京

失去隐私的90后:每天,有10000人想拉黑父母

掌上北京  · 公众号  · 北京  · 2019-08-24 08:30

正文

文|网易槽值(ID:caozhi163)


每个人生活中,多少都会有一些跟父母“说不清”的时刻。 比如父母总觉得,如果不在我眼皮底下,你会走弯路。


子女却会反驳,我已经长大了,需要有独立的空间。


在别人眼中,27岁的天天,是外表光鲜的时尚公关。 掌握不少于10种社交模式,能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但在母亲面前,他是一个必须时刻袒露自我的孩子。 也只有他知道,27年以来,自己都过着没有“锁”的人生。


腾讯新闻好雨知时工作室 《不好说特想听》


小时候,天天房间的门锁一度被拆掉。


现在独住,父母事先没有打招呼,也会突然进来。

朋友调侃他,“你妈是特高科的”。

日记和手机,母亲坚持要看;即使手机设置了密码,还是会被破解; 有时他正洗着澡,她就推门而入; 因为不放心他的工作,母亲会选择跟踪的方式来了解他;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她介入着天天的生活。


是亲情,也是枷锁


《欢乐颂》里写道:“为了孩子,父母可以舍得一身剐,自然也会要求更高的掌控权。”


因为“我是你爸/妈”,做什么都是为你好。 血缘的羁绊,使得以爱之名的权力逻辑,似乎变得理所当然。

天天在节目中提起这样一件小事,来控诉母亲对他生活的掌握: 他平时不敢换沙发电视,所有东西都喜欢用旧的。工作需要换电脑,母亲也会有反对意见。


天天回忆以前的经历 /《不好说特想听》


他们觉得,儿子用的东西太高级了,有钱没地方花。 在镜头前,母亲问天天,你觉得我爱你吗?


天天瞬间沉默。


过了几秒,他说,我觉得是以爱的名义道德绑架,你们希望我按你们的要求去活。


心理咨询师柏燕谊曾将无休止的干涉比作“爱暴力”:把控制说成爱,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爱是保护。 可当这种保护越箍越紧,就是会让人窒息。


北大毕业生、留美硕士……王猛(化名)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在7年前, 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整整12年,他没有回家过年。


王猛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 微博@人民日报
一篇万字长文,说尽了父母从小到大对他的“操控”。


从出生起,父母就热衷于为他包办。 他的童年是被锁在家里的。在上大学之前,他的社交生活被“圈禁”在一个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穿什么衣服,更不由他决定。


考上北大后,他以为终于可以逃离父母的掌控。


结果离家前,父母要求他跟北京的大姨通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 王猛说,“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美国《时代周刊》曾报道当代父母的“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们的人生。


过度的关切,对于孩子来说,等于一种诅咒。 一旦爱逾了度,将不可遏止地滑向其对立面—— 隐形的暴力。


在“父母太强势是怎样的感受”的话题下,网友们袒露了自己的伤痕。


“每天都后悔来到这世上。”



“想逃离,开始新的生活。”



有读者曾留言,讲述自己的经历: 离异后的母亲有很强的掌控欲,把他视作全部。他曾流露出要离开家独自生活的想法,母亲哭得惊天动地。


年近四十,他尚未走入婚姻。


“因为我妈不想让我找,无论找什么样的都会给我搅黄了。”


不想当别人口中的“妈宝男”,也不敢担上“不孝”的帽子,他只好不断妥协。 为了满足母亲的期待,只能放弃坚持,压抑自己。

当爱开始变得无孔不入,它已不再是本来的样子。


失去沟通权的孩子

两代人之间,思维方式不同,很容易产生隔阂。 只要愿意沟通,事情并非无解。可一些父母早已习惯了靠权威解决矛盾。只会居高临下地命令“你应该这么做”、“你必须这么做”。


美国心理学家萨巴瑞(Tsabary)曾提出 “自负感”的概念。


父母把“自负”塞进孩子的人生,用“自负感”代替了平等的对话和尊重。 这时,由于地位不平等,孩子受到的伤痛就难以被理解。


天天小学以前,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18岁时,他被母亲送到英国留学。


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母亲立下了规矩: 这之后,你和家里只有借贷关系。想要生活费,可以借,但必须还。


母亲想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 《不好说特想听》


母亲觉得,儿子只有吃了苦才能成长。 给他设定好了方向,告诉他:你必须去这么做。天天在异国他乡,靠刷盘子养活自己。工作后,为了签订单,他陪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洗胃时,手里还攥着合同。



他不敢告诉家人自己的真实需求,也从没有借过母亲的钱。 因为母亲曾告诉他,示弱了,就表明是能力有限、有问题。


“我寻求你的帮助,我得不到。”


他理解母亲是要自己独立,却打心眼里觉得她的要求太高了。


“我是人,我不是神。”



他想借机会向母亲倾诉,解开两个人的心结。



但这也很难。


母亲的爱有充足的理由。 断了经济来源,是为了让他学会独立,多一份阅历;跟踪他,是担心人身安全。


母亲其实很在乎儿子,她为天天受过的苦掉眼泪,因为两个人的争执情绪崩溃,多次道歉。


但当天天摊开心底的创伤,叙说着“我只希望被理解”。 她还是会迷惑:我想知道我儿子在做什么,这样做(跟踪)不对么?


“天天,你觉得这些东西重要吗?”


“可以翻篇儿吗?”


“豁达一些,大了,成人了。”


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期待,在瞬间都被击溃。


他转过头去,不再说话。



亲密关系里最重要的沟通,就这样轻易被忽视掉了。


被简单粗暴地剥夺了自主权后,倾诉不被理解,渐渐抵触沟通。 他在放弃反抗、保持沉默的同时,也在两个人之间筑了一道墙。


心理治愈剧《爱上你治愈我》中,杨飞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


杨父给他报了不少兴趣班,杨飞都不想去。



他用打游戏排解心中的郁闷,杨父二话不说把他送去了网瘾中心。 这让杨飞彻底失望。


因为经常和同学打架送到精神科,医生说,他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需要舒缓。 杨父却不以为意:“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长大的?真正的爷们都是委屈憋大的。”



别人都能走过来,怎么只有你出现问题? 这种归因方式,让杨飞不敢去倾诉。甚至怀疑,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一个错误。



对孩子苦痛的不理解,把解开心结的唯一渠道堵上了。


最好的爱
是尊重孩子的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的五种需求。 从低到高排序,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是:和成年人一样,孩子的需求也需要被尊重。 他们渴望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被制止:“不可以”和“要听话”。


有网友在微博吐槽,和爸妈一年联系不会超过五次。


但换个头像,他们会特意发微信,霸道地要求换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