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北大校友创新创业创造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刘守英:顺应城乡融合,变革土地制度 ·  19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国金证券2025届春季校园招聘启动! ·  22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围猎英特尔 ·  3 天前  
哲学王  ·  三联的猛料,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十年十问:火星科学盒CEO刘扬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 公众号  ·  · 2025-02-13 18:00

正文


编者按: 2014年至今,创新创业浪潮呼啸奔涌,中国从PC互联网时代走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又走向人工智能时代,传统行业加速转型,未来产业充满想象空间,科幻正在照进现实。十年来,“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开始领先全球。一大批北大系创业者将北大精神融入血液,将自我追求融入国富民强之梦,成功穿越周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我们有幸采访到创业十年的北大创业校友,十年十问,深度总结反思,展望未来之路。



刘扬,火星人俱乐部、火星科学盒创始人&CEO,北京大学2012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校友,北京大学青年CEO俱乐部副理事长。曾参与中国空间站冷原子项目研发,2017年福布斯中国30u30精英,2018登胡润30x30创业领袖榜,北京大学青年CEO俱乐部副理事长,中关村u30年度优胜者,北京昌平区青联委员,中科院特邀全国示范科普讲解员。
火星科学盒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科技企业。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物理科学、人工智能、乐高及少儿编程等STEAM课程,以“让科学成为乐趣”为教育理念,为全国教培机构及公立学校提供优质的STEAM课程内容及教学产品。目前火星人已成为北京市创客科学教育领导品牌、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空间合作共建机构、中国科学院全国科普示范视频内容提供方、CCTV少儿频道节目户外科学课程提供方、北大附、北师大三帆学校等中小学课程提供方。


2014年,大洋彼岸的马斯克悄悄创办了Ad Astra School,让自己的儿子当第一批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研究芯片的刘扬,大学期间做家教时找到了科学课的商机,其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思维与马斯克不谋而合。2014年9月,他心怀“培养未来爱迪生”的宏愿创办了火星人俱乐部,因为创业还延迟了研究生毕业。从“火星人俱乐部”到“火星科学盒”,刘扬的十年创业路充满变数与挑战,却也印证了他对教育的初心——“用产品降低科学教育的门槛,让更多孩子眼里有光”。正如他所说:“创业不是单向度的冲刺,而是不断平衡、修正与再出发的过程。”

Q1:创业的初心和契机是什么?

我认为,科学知识是探索出来的,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来。在北大读研究生时做家教,为中学生讲物理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我希望能用科学课的方式,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真正的兴趣,在乐趣中学习。这就是创业的契机。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我的想法也变得更大,希望中国的孩子中,未来能出现像牛顿、爱迪生那样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希望通过科创教育为国家培养科创后备人才,为中国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贡献力量。

Q2:创业十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作为中国第一家实践性的科学教育公司,全世界第一家用硬件支撑的物联网编程教育公司,我们从零起步,见证了中国科创教育(STEAM)产业从萌芽到繁荣。我们在教育行业产生一定影响力,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优质的科创教育产品,被全国11000 多家学校使用,服务了超过100万名学生。收获了财富,得到了成长。尽管过程艰难,但看到社会价值与商业回报同步实现,深感欣慰。

Q3:公司在十年间经历了哪些关键转型?

从To C到To B的生死抉择:2017年,我们关闭了面向C端的所有线下科学课辅导班,转向B端为教育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个决策在当时非常艰难,C端竞争日益激烈、利润微薄但还能赚钱,而做供应链需要“烧钱”,两个合伙人因此离开。但这一决策现在看来非常正确,让公司在疫情和“双减”政策冲击下存活下来,找到了更稳定的发展方向。

从To B到To G的二次转身:2021年“双减”后,我们快速转向公立学校,开发适配课堂的教具和课程体系。如今,产品已进入11,000所学校,甚至被科大讯飞、作业帮等巨头采用。

Q4:如何度过创业中的“至暗时刻”?

创业早期启动资金有限,每一笔开支都要精打细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刚推向市场时,知名度低,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也不高。在团队建设上,因为公司刚起步,很难吸引到特别优秀的人才,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们能省则省,办公场地选在租金相对便宜的地方,设备能租就不买。在市场开拓上,我们从身边的资源入手,先给朋友、熟人介绍我们的项目,通过口碑慢慢积累客户。对于团队建设,虽然优秀人才难招,但我们注重培养内部员工,给他们提供成长空间和机会,让大家看到在公司发展的希望,后来团队也逐渐稳定下来。

疫情期间,公司现金流紧张,客户流失严重,差点倒闭。2019 年,国美集团原本要投资我们,但因为估值等问题没有谈成,投资断掉后公司陷入困境。2020年是最难的一年——客户流失、现金流断裂,我甚至兼职去做上市公司的项目以维持公司运转。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盲目跟风转型或者缩减业务,而是坚持做好产品,相信产品的价值。最终新东方的投资让我们渡过难关。这段经历教会我三点。

第一,永远留足“余粮”,避免陷入绝境;不放弃任何小机会,它们可能成为救命稻草。

第二,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能获得市场认可。

第三,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策略。

Q5:十年来,您如何看待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面对竞争?

现在教育行业变化很快,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科学教育这一块,政策也在大力支持。但同时,行业内卷也很严重。内卷本质上源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升学机制,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能通过产品降低学校的科学教育门槛。例如,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让非专业老师也能轻松授课。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孩子接触科学实验,培养兴趣而非应试能力,这或许是缓解内卷的一种方式。

面对竞争,我们一直坚持产品和技术的持续投入,全身心服务客户。相对于大厂,我们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客户使用我们的产品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而且我们不断拓展客户群体,从最初的辅导机构,到现在与新东方、好未来等大型教育公司合作,还积极开拓公立学校市场,通过不断调整业务方向来适应市场变化。

Q6:您如何定义“创始人”的角色?

我是“产品经理+调和者”。早期我热衷打鸡血,但现在更注重团队自主性。公司90后、00后员工居多,他们直言不讳,反而帮助我跳出信息茧房。作为创始人,最重要的是“保持对行业的敏感”,避免因恭维陷入盲目自信。

Q7:您从其他创业者身上学到了什么?

雷军的“长期主义”:他造车的计划从2014年便开始筹备,直到行业成熟才入场。这让我明白,前瞻性和耐心比追逐风口更重要。

俞敏洪的“务实哲学”:他提醒我,创业决策只能基于当下认知,历史规律无法百分百复刻。这让我学会接受不确定性,同时保持战略定力。

Q8:您如何看待创业中的“机会成本”?

创业的代价是放弃其他可能性。我曾是芯片专业高材生,若当初大学毕业选择华为,或许已在行业黄金十年中有所成就。但我不后悔——教育创业让我更贴近社会需求,这种价值感无法替代。人生只有一次,与其纠结得失,不如把眼前的路走扎实。

Q9:未来十年,您对公司有怎样的规划和期望?

深耕供应链。继续优化教具生产和课程研发,成为行业底层服务商,为行业底层供应链服务更多客户,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在 B 端业务上,我们会继续扎实做好底层工作,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伺机重启To C业务。我们不会放弃 C 端的尝试,科学教育的最终交付对象是小朋友,这是明确的 C 端用户。我们会坚持现有的产品,不断拓展并创造更好的产品,寻找 C 端的使用场景和直接客户,通过在线教育产品直接触达家庭,但要等待政策与市场进一步成熟。

希望未来将中国科创教育模式输出到全球。

Q10:有哪些感悟可以分享给其他创业者?

第一,目标坚定,行稳致远。不要因短期困难否定长期价值,不能轻易被困难打倒。创业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难,可能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

第二,要保持学习,保持开放的心态。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尊重年轻人。90后、00后的“非主流”想法可能是未来主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